情況不同
余國英
我們小時候住在台灣中部的嘉義是的山上,山上土地很少又很貧瘠,只能種一些紅薯或樹薯,四周種田的全部都是一些比較貧窮一點的農夫。不過,既然我們中國人的基本精神是和平博愛,所以這些雖然很貧窮的農民們在收成的時候,他們還是故意留下一些比較小的紅薯或樹薯,以便更窮的無家可歸的人或者小孩日落下山以後去把田裡剩下來的作物撿回家充飢。
在不是收穫的季節裡,廟裡面的修行人也常常煮一些蕃薯籤之類稀粥施捨給貧苦大眾吃,我們也覺得是些好人善行。
到了台灣比較繁榮一些了,那些土地就改建為軍隊的住房,有的村民也有錢買了廣播收音機。不過,凡是家有收音機的村民都會將收音機的音量開得很大,以便其他村民或者站崗的軍人也可以享受。
後來我們搬到美國的佛羅里達州,當地鄉下居民更是如此,到了水果蔬菜收成的季節,居民都會在自己的大門口擺上一個或兩個竹藍,藍中裝滿水果蔬菜,並用大的木牌或紙牌寫著:「免費,請自由取用。」
所以在我搬到加州奧克蘭市中心的中國城內之後,見到附近商家常常贈送一些免費食盒給住在街上無家可歸的人們享用也覺得這是人情之常應有的舉動。
有一次,我居然看見有一些清道夫在打掃街道的時候,不但把那些男女流浪者的床鋪搬開,而且在打掃完畢之後,竟將一些巨型的垃圾箱放在這些人原來睡覺的地方,也就是說變相的把這些人趕開了。
作為中國城居委會委員之一的我看了非常吃驚,忍不住對另一位委員說:「這樣一來這些人不是沒有地方睡了嗎?」那知他竟然回答:「他們睡在這裡不但有礙觀瞻對我們市容不好, 為了環境衛生,他們應該搬到郡內專為他們設置的住宿之處才是。」
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也就不再發言了。
後來,新冠肺炎蔓延肆虐,市區中心的建築受到破壞,商店和居民的大樓的玻璃窗全部損壞,我們的大樓也用木板來代替被損害的玻璃窗。有一些居委會的委員居然舉報這些無家可歸的人, 不准他们到我們樓下的玄關來用我們的充電器來充他們手機的電源。
「他們用很多電嗎?電費很貴嗎,為什麼不讓他們充電呢?」我很不忍心地問。
「電費雖然不貴,但是萬一發生什麼問題,他們找了律師來告我們,我們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真是一言驚醒糊塗人,我一聽,再也沒有話說了。
這就是所謂的 “此一時也, 彼一時也,情況并不相同” 罷!
我的留言
先登录本网站, 方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