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艺术源于生活”
抱峰
关注词:低潮和畸形 感悟和感情 特殊的排它性 艺术之渠 祸根 一面性生活 功利主义和极端主义 局部典型化 艺术源泉和艺术素材为不等同概念
七十年前出现一个高调论断: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唯一的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生活论”者力图以舍我其谁的态势取代古今中外众多的艺术起源说,调动强大的政治力量推行,造成了艺术的低潮和畸形。即使马克思、恩格斯从原始艺术劳动起源出发的艺术历史考察也望尘莫及。
刘勰(中,约450―约515)、黑格尔(德,1770―1831)、托尔斯泰(俄,1828―1910)可谓人类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灯塔。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阐述了道、心、言、文的观点,认为由道而心这个起始点就是艺术的源头。黑格尔在<美学>里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情的显现。”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说,艺术活动就是“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以上艺术起源的道心说、理念感情显现说、情感传达说无不遵循艺术规律,都把人对外部世界的感悟和感情作为艺术的源泉,实质上都把艺术源于生活排除在艺术源泉之外,在人类艺术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权威性。
达·芬奇(意,1452-1519)像镜子一样描绘物体“许多色彩”,似乎最接近“艺术源于生活”的论断了,但是,他还说,“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特别强调心、人的精神在绘画中的决定作用;无心即无画,心是出发点,并可理解为艺术源泉。艺术起源说各有各的表述方式,但无不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中把握,指出起主导作用的精神规定了论题的本质。
艺术源于生活说显著的症结是不具有特殊的排它性。因为,道德、法律等上层建筑扎根于经济生活,本身也是社会生活,假如将生活作为源泉却不能作出外延和内涵极其严格的定义。大体上,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法律是国家在一定时期规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准则。由此看来,生活是艺术源泉、唯一的源泉云云只能是艺术外行者、权势者意想天开的艺术观,与人类大量的艺术实践相悖,思维混乱,在美学殿堂难有栖身之地。
道德、法律是存在于生活与自身中间环节的严谨的抽象,艺术更不能例外。不妨打个比方。水库、河道灌溉农田,农田种植稻菽瓜果,那末,农田是不是直接从水库、河道取水呢?不是,而是通过人工开掘的干渠、支渠、毛渠、斗渠进行的。道德之渠、法律之渠、艺术之渠各不相同。艺术之渠,即艺术源泉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情,主客观的统一,绝非泛指生活。开掘了的才成为源泉。
哲学教科书曾把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竭力标榜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岂不知很容易滑入机械唯物主义的泥坛。事实上生活与艺术没有直通车,生活由艺术理念领航,用心去感悟,曲折而复杂,最后以感情形象凝固于艺术。这是个外部世界的表象与人繁复交融的过程,所以用物质决定精神僵化教条难以套用。
艺术源于生活的发明者号召文艺工作者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贯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似乎中国只有工农兵,只有工农兵才值得服务,却不能不为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剔除“人民”范畴、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至大规模地旷日持久地打击迫害埋下一个显而易见的祸根。
艺术源于生活论者倡导的所谓生活是一面性生活,对生活的“阳面”歌颂之,对表现生活“阴面”的哪怕微小动作鞭挞之,杀伐之。王实味先生的<野百合花>和丁玲女士的<三八节有感>因为暴露某种不公平现象在延安文艺“整风”时难逃厄运。王实味先生1947年被处决,丁玲女士当了二十年“右派”。写阳面还是写阴面划出了敌我友,“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清楚地表明了个人和阶级的功利主义,矛盾斗争绝对化哲学的极端主义。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在实践中大多采取局部典型化的创作方法,在一时一事的基础上升发为艺术作品,忽视了生活素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往往在生活原型中寻找艺术,在艺术作中寻找生活原型。这样,艺术家体验的生活很容易挂一漏万,难以做到艺术真实,遗憾,时至今日仍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事实证明,这种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方法必然留下艺术的大片空白,绝难出现传世佳作,必定被抛在世界潮流之外。
艺术源于生活论者同时主张“艺术高于生活”,对生活随意剪裁和扭曲。艺术与生活孰高孰低本来是个常识,不需要回答,因为生活的广度、深度、高度、多彩多姿、蕴含丰富像座衔接天空的山,艺术永远处在攀爬过程中。任何拔高艺术功能,以艺术“典型性”自诩,处心积虑推出高大全的“样板”只能贻笑大方。艺术家要热爱生活,敬畏生活。生活不是懦弱的玩偶。无论怎样装扮,生活一旦遭到蔑视一定要惩罚艺术。
在强调生活对于艺术作用的时候,切记艺术不仅仅取材于社会生活。大自然、大宇宙和人的心灵都是艺术素材。艺术素材与艺术源泉为一对不等同概念。被开掘出来的艺术素材之于全方位艺术素材何等地微不足道。
把艺术源于生活改为“艺术取材生活”尚可。艺术素材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人的心灵及其以外的一切存在。
假如世俗社会顺口答音地说“艺术源于生活”,也别少见多怪,灌输几代人的谬说不可能在突然昏睡醒来的早晨消除。
(2012/5/26)
天地一弘 (2012-05-27 23:31:32) |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从生活中提炼了精华! |
抱峰 (2012-05-28 07:15:27) |
一弘大师,向你问好。我一直得到你的关注和鼓励,谢谢。 我在写<雪>时恶补了一些美学常识,这样,渐渐形成了拙文的这个观点,并在其它文章里提到过。我曾不止一次向自己发问,我的观点能站住脚吗?有没有生拉硬拽之嫌?或者有没有个人偏好?可是,怎么也否定不了自己,而且较为深入去想,直到昨天。 中国有许多文化上的积习被忽视。最好大家讨论,容易辩明真伪。可惜很难形成期望的氛围。 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真理,所以我更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欢迎批评。掏心窝子说。尤其对那小说的批评。遗憾,很难听到。 如握,可爱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