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 (十)
旅途幸遇 张掖七彩丹霞
9/25 早8点离开乌尔木博玉酒店,下午6点到达乌鲁木齐大巴扎,司机说大巴扎门口没有方便的停车点,绕道停车恐怕耽误火车,大家同意直奔火车站。5位团友在这里与我们分手离队,也告别了新疆导游小李和大巴司机,其余16人乘夜间火车前往张掖,本次旅行两次与乌鲁木齐擦肩而过了。在乌鲁木齐火车站晚餐(拌面,¥6.5/份)、买食品备需。
因为有从柳园到乌鲁木齐乘夜车的经验(据说硬卧车厢里有烟味),我们16人均要求导游将硬卧升级到软卧。我和家姐还是上铺,火车车厢一度奇震、发出噪音,下铺的客人说司机是新手,操作有问题。
9.26 早,去相邻餐车早餐,餐车服务员说,推车送的盒饭与餐车供应的相同,若在餐车吃要多加¥10。 显然,他们不希望有客人就早餐。我们早、午都是买的盒饭,早餐¥15,紫米粥鸡蛋凉菜;午餐¥25,米饭加三菜一汤,值与量都不错,比2016年我从成都到北京时火车上¥50 盒饭好很多。
窗外是无际的戈壁荒漠,列车员说,这里是本线最荒凉的地方。听到列车广播: 下一站 “低窝铺” ,我的心跳加速了,央求列车员允许我在这只停3分钟、不得下车的站台留个影。正是在这极其荒凉的、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大漠,曾集聚了中国第一支核工业建设大军,为中国第一次核爆做出了贡献。43年前,我在这里实习,曾走过排排白杨的道路,饮过来自祁连山的雪水,进过上海来的技术员温馨的小家,还将一颗智齿留在了基地医院。再次踏上这个站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车站已是新貌,当年从各大都市名校来参与建设的人们早已告老还乡,分配到这里的3位同学也都离开了,但此地在我心中的印记永存,致敬牺牲奉献的一代精英。
下铺的一对老夫妇,196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与全班30名同学一起分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50年的老新疆,我和家姐有幸听到他们故事:
新疆建设兵团在50年代初成立,由解放军进疆部队、西北国民党起义部队、分配的大学毕业生, 及自愿进疆人员(曾被称为盲流)组成。他们的后代出疆求学,返回兵团的很少,新人是靠在四川等地招收农工为继。新疆有多大,兵团就有多大,可谓遍布全疆。文革中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他们下连当了十年农工,冬天挖粪土修水渠,与冻土交锋最为辛苦。现在的大型农机先是进口,后为国产。丈夫杨先生文革后曾负责兵团生产,走遍了全疆,妻子蒋女士也曾是师级领导,他们退休后定居西安。说到上海知青,他们之中凡高中毕业生,都在兵团学校任教。刚来兵团时,他们吃了不少苦,也有不少人后来走上了领导岗位。杨先生喜欢金丝玉,漂亮的手串是从魔鬼城捡来的彩石加工而成。说来有缘,蒋女士曾到成都参访我父亲工作单位,而他们的孙女正是我母校成都七中的学生。我们合影纪念这次幸遇。
列车上的经历也记一笔。现在的软卧已不是奢侈品,床上没软垫,桌上无花无桌布,列车员不送水打扫,只换票。我们车厢的列车员说,你们下车前自己叠被子吧,我一人要管两个车厢呢。杨先生是明白人:他怎么不说他多拿加班费?
下午4点火车抵达张掖,乘大巴车经过现代化的张掖及甘州电影城,一小时车程直奔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参观七彩丹霞。
丹霞地貌作为古老的地质遗迹,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时期,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中发育形成的红色岩系,随着地壳的抬升,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砂岩经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奇岩怪石,所以其突出特点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钱雁秋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第三部)》等影片均把该景区作为外景拍摄地。
我们一行5:30入景区,欣赏夕阳之下的美景,这时天空碧洗无云,对摄影者来说又是缺憾。相比五彩滩,这里的彩石山、沟、壑更加壮观,景区车共有4站,随人流下车观光了3站(跳过第3站)由于山石高大,每站都需登爬,不觉已7:30,日落天黑。
在景点商店,印有敦煌图案的脖套很有特色,收藏了(¥15x2, ¥5x2)。晚8点入住公园附近盛华文化国际酒店,酒店设计新潮,由数个有优雅名字的小楼组成。晚餐泡面,早休息。
秋韵摄:七彩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