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前世与今生

      1920年前后,国家处在四分五裂,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中。自然灾害频繁不说,人祸也是肆意胆大妄为。比如土匪,在四邻八乡奸淫掳掠,肆无忌惮,无恶不作。令老百姓生活在朝不保夕,提心吊胆,水深火热里。而软弱的当地政府,往往是鞭长莫及,难有作为。基于这样的现实,百姓唯有谋求自保了。而那些远在海外的乡亲,自发出钱出力,有独资兴建,也有不少是合资的产物。参考中西建筑文化,再顾及兵荒马乱的现实,终于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碉楼蓝图。古堡式也有,意大利藏式也不少,罗马宫廷式没鲜见……燕子窝的特式倒是万变不离其宗。防风防水也好,抗匪击贼也罢,都是为安全着想,以高大挺拔、鹤立鸡群,铜墙铁壁、固若金汤为宗旨。

       3至5层的碉楼,建筑材料水泥钢筋全部依赖海外,墙壁大多使用本地山草煅烧的青砖,选料上乘。风格独特纷呈的碉楼,熔中西建筑艺术文化于一体,集防匪防洪于一身,矗立在侨乡广袤的大地上,在乡村旁边星罗棋布,为保护乡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碉楼曲折离奇的故事,辛酸跌宕,罄竹难书。甚至在抗日战争中,碉楼都谱写出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感人抗日篇章来!

      沧桑斑驳的碉楼,百年走来,阅尽世态,始终铁骨铮铮。它无惧风吹雨打,水淹火烧,甚至枪击炮轰,伤痕累累伫立在侨乡的大地上,腰板挺直,目光如炬。一如民族的尊严,巍然屹立,浩气长存。

       作为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符号,其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走过一个世纪后,竟然没有被世人遗忘,依然灿烂夺目,熠熠生辉,别有一种价值不减当年。这是碉楼当年万万也没有想到的。

      开平的有识之士,看到了碉楼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碉楼散发出来的建筑艺术精髓。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决心要将碉楼独特的艺术人文景观,搬到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上,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让碉楼浴火重生,供世人景仰,当敬世界殊。

      2007年7月的一天, “开平的碉楼与村落”,果然不负众望,入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村边的碉楼,正式站在世界历史文物的锦绣舞台上。被专家誉为华侨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光辉典范和艺术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