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为上——读《养儿育女大不同》
毫不避讳地说,我是作家海云的粉丝,她的《冰雹》和《金陵公子》催我数次落泪甚至大哭,跟着小说里的人物情绪情感而起伏。《养儿育女大不同》是她的新作,2019年5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拿到该书的第一时间,我不是阅读文字,而是迫不及待地翻阅了该书中所有的插图,准确地说,是真实的相片。我在北京和合肥见过海云家的儿女,对孩子们的印象颇佳,开朗随和的学霸儿子像一个绅士,羞羞内敛的美艺女儿像一位淑女。
二胎政策刚放开时,我犹豫过,却最终没敢贸然行动。一位年长的同事谢老师(已退休,被返聘)判断我之所以不敢立刻要二孩是怕再生一个男孩。确实如此。我的小叔叔家有两个男孩,记得小叔叔说希望在两个孩子的成家上给予公平支持。传统思想的我担忧再生一个男孩,那以我微薄的财力将如何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呢?如果无法公平,我自己又不好意思。如果再生一个女儿,凑成一个“好”字当然如意,但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无法主观决定,谁能保证就是女儿呢?读到该书中提及“没有女儿的母亲是人生一大欠缺”“没有女儿的父母,真是人生一大遗憾啊”,引发我的感慨。不论儿子、女儿,作者都给予了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关爱,书中不惜笔墨地使用了很多感叹号,为母之情跃然纸上。
一、子女养育技巧
1. 秉持理念
该书中不乏养儿育女的经验谈,作者养育子女的理念和宗旨值得借鉴。
她认为养育孩子的第一要素就是relation,relation,relation,即关系,关系,还是关系。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所有育儿教育的至上问题。对我们来说,孩子在职业和所谓的出息方面,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我们尽量为孩子提供可能的条件,但决不强迫,更不会为此搞坏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上什么大学不重要,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好人,一个快乐的人!
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顶尖的都是少数,父母的心态很重要。即便孩子长大了,父母还是父母,子女还是子女,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需要学习的地方。抓紧孩子的黄金教育阶段,比如三岁前。教育专家对为人父母的规劝是:关注你自己!让你自己先成长,才能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可强势的父母很难学会放手,自以为牺牲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意念搅和进孩子的生活里,是爱的表现,其实是一种控制欲的泛滥,长远来看对孩子是一种危害。
养大一个孩子不难,养好一个孩子成人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人犯错是难以避免的,但一旦意识到错误却不努力改正,才是不可原谅的。改正错误需要决心、勇气和努力。父母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尊严,要多想想子女的感受,还有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在关系面前,人与人是平等的,不能端着父母的架子硬不放手。
今天的孩子不是当年的我们,我们真的无须用当年的标准来要求或比较他们,最多感叹一下就可以了。在消费上面,无需一味地强调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艰苦朴素。时代不同了,作者的原则是:只要条件许可,并且这条件是自己创造的,不片面追求品牌,那就可以享受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个孩子的家教,与家庭的物质条件并不一定成正比。房子再大,父母的事业再成功,对于孩子都没有什么意义!孩子要的是爱!孩子不学好,父母的责任推卸不掉。这个社会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和影响对于孩子的个性、处事方式等至关重要。
2. 正视差异
作者认识到子女各有特点,养育方式须有差异。而且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齐参与。
(1)智慧养儿
作者了解儿子,书中提及“儿子很少用过激的言语,好处是谁都愿意跟他交朋友,坏处是不知如何接别人使坏的招。”我见过这孩子正是作者笔下的温和。他曾在浙大医学院学习过,我沾了一点浙大校友的光,似乎对这孩子更添一份亲切感,认可他说的“读书也是玩,玩也是学习!”
在儿子上大学前的一周,母子俩平平淡淡地相互拌嘴相互陪伴地度过珍贵的时光。父母带着儿子一道吃晚饭观美景,没有叮咛也没有唠叨,只有良辰美景,只有儿子的陪伴,一起共有美好的回忆。
在儿子“萌生爱芽”这件事上,作者巧妙地处理,“那妈妈猜猜看,猜错了你摇头,猜对了你什么都不用做,好不好?”通过母子的约会水到渠成地诞生了“君子协定”。她趁机教给了儿子对与女士外出的礼仪,为女士拉门(车门和其他门),帮女士脱外套,在餐厅里帮女士拉座椅等,以及点餐。
当儿子提问:“如果平日上学时不去约会,那放假时没有功课为什么不可以呢?”他父亲的一番解释则很有普世价值:“约会是建立一段人与人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包含太多的东西,诸如情感、情绪、责任和时间……你的年龄还没到可以自由掌控你的情绪的时候,更何况这种情感很多时候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比如,有个人说他平常不去吸毒,但是放假时试着玩玩,你说会怎样?等开学时,他毒瘾已重,再想戒瘾,哪有那么容易,你说是不是?”
爱情中有很多的责任和道义,“爱是恒久忍耐”。但认识到这种爱,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每个人的心智成熟时间不同,什么时候懂得男女爱慕之情,不应该以年龄来设限。所以,早恋晚恋只不过因人而异,更何况缘分本是天注定的,什么时候遇见合眼缘的人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故不该以“早恋”这种相对比较负面的词语来下定义。
儿子在荷兰游学时遇见一位令他心动的女孩,与他手拉手的女孩,母亲告诉他:儿子,人生中这样的心动会发生很多次,不一定都会有结果的,但是,如果有一天相似的心动有了结果,那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耐心一点吧,那一天会来临的。
(2)专业育女
作者努力尊重个体的差异,尊重女儿的不同。
对生活对人对所有事情的敏感是一个艺术家必须拥有的特质,但也会因为敏感,容易受伤。当女儿焦虑时,她陪着女儿经历一系列不间断的诊疗,包括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一点点认识关于焦虑症的知识和治疗方式,协助她慢慢学会处理身体的焦虑情绪、认知重建、预防复发和正向回馈。该书中对焦虑症的原因和症状列举颇专业。作者理解女儿。“焦虑袭来时,她只有逃避,那是不受正常思维控制的!”“你要求孩子不要逃学不要逃避,正如要求你自己面对疾驶过来的汽车不要躲避!”“危机感同时也是一个人进取心的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年龄被外界认可是多么重要,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份认可啊!被接受!被别人鼓掌!被别人喝彩!”
作者鼓励一种自信的美和从心底里散发出的对自己的兴趣无比热爱的美,即使先天条件不那么完美。女儿表示想将来做一名文身师。书中写道:“只要她喜欢并且快乐就好!文身艺术也是一种艺术啊!不过,任何一种工作都有着特定的工作环境,这种环境也连接着公众认同。”我比较喜欢作者女儿文上的那句:时间短暂,生命脆弱。这一句不管对孩子还是对成人,都是多么警醒!
我拜读该书,发现女儿的艺术天赋来自妈妈。作者喜欢科幻片,或许与丰富的想象力有关。我可以写实,但展开想象的翅膀比较艰难,因此不爱看科幻片。我佩服作者对音乐和乐器蛮懂,比如介绍巴松管等就挺生动的。附录的三篇文章可见作者儿子是注重思考也善于思考的孩子;女儿的两篇作文,文学味浓。作者从小有记日记的习惯,所有的心情起伏、喜怒哀乐都用文字记在日记本里,而女儿是用图画记录。方式不同,异曲同工。
孤独这种感觉对人类是与生俱来的,上帝把人造成独一无二的样子,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孤独,所以她鼓励孩子要建立信仰,心中有爱有上帝,在孤独时就会有排解的方法。妈妈的榜样作用养育了孩子善良,“如果有仇敌攻击你,你就为他祷告祝福!这样就会有好事情降临在你的身上!”“灾难有时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凝聚力。”作者曾指导帮助我们合肥家长与孩子们建立共同成长小组,互相分享交流学习。可惜我们因大环境支持不足及种种琐事羁绊,开办一些期之后便停止了。
新的东西有时是好的,有时却意味着要让人重新适应,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适应和心理上的调整。乐观一点看,经历对将来未必不是一笔财富。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低谷组成的,每走出一个低谷,我们都变得更加坚强。经年以后,回头看时,会觉得一切原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反而有一种美好的感觉。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烦恼,即使在未来的岁月里回看前面的烦恼,并不是个大事,但当我们处在那个时段,有时确实觉得难以走出那个困境。
坊间流行的说法:穷养男孩,富养女孩。作者认为:所谓穷养富养,都是相对的。不很赞成单纯的以物质来衡量,但赞赏从精神层面的贫富来教养孩子。穷养男孩是指培养男孩对生活中不顺利的事情的承受力。富养女孩是指培养女孩有一定的鉴别力,日后不会轻易被迷惑,一个优雅精致的女人也会让生活更有色彩和趣味。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对于父母来说,都应该用爱来养育,父母多花高质量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有能力就带着他们去旅游去看世界,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爱孩子不应该看性别,但性别的差异却也应该被注意被区别对待,并得到合适的引领,从而让孩子在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庭氛围里健康成长。
作者正视子女差异,进行区别对待。上帝赐给她一对完全不同的两个孩子,是上帝的美意,让她明白个体的不同,尊重个体的差异。正因为两个孩子的不同,才真正体会为人父母的各种滋味,完善了家长的人生,也让家长成为更好的人。
二、不同观点商榷
(一)消费观
该书中写道:“任何人都一样,包括小孩子,当花的不是自己挣的钱时,他要最好的!当需要自己掏钱时,他才会开始现实地权衡利弊!”
在欧洲旅行时我听导游说过类似的话。这一观点对部分成人和孩子适合,比如啃老的“巨婴”等,也适合部分的情境,但不适合“任何人”,具体的例子不少,包括我们的父母、子女及身边的一些人,甚至有相反的情形。
(二)教师观
该书中写道:“在美国选择教育行业的尤其是针对儿童教育行业的成人,绝大多数是真心实意地喜爱孩子,不像在中国,很多受过师范教育尤其任职大学以下院校的老师,很多是无奈地接受那个为人师表的行当,并不是出于心中的热情。这实在有天大的区别!因为,当一个人心里热爱一种事物,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而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旁人都能感同身受!”
我认同此段话的最后一句,当我们热爱某事物,则容易投入其中,热爱像一把火炬,照亮我们的追求,并使旁观者感受热量和光明。但作为一名教师,基于中美的国情和教情的差异,我不太认同对中美教育工作者的笼统评价。
1. “大熔炉”的美国,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痕迹,难以千篇一律而论。
2. 教育工作者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动机五花八门,涉及内在想法和个性差异,难以界定多少教师出于热情还是出于无奈。在美国不乏有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在中国也有许多以生为本,以学生为重的好老师。
3. 中美人口数量不同,基础教育对象数量不同,班额等有所不同。
三、帮助启发获益
该书中有许多观点和语句不仅使我产生共鸣和欣赏,更是对我有帮助和启发而使我获益,比如
1. 作者认为:对于孩子的放手和信任,尤其是对有缺陷的孩子,让他融于普通的孩子群体中,比过分保护对孩子的益处可能更大。
嗯,这也适合特殊教育的融合教育。
2. 作者为儿子台湾行而写出的一条条指导意见。
这是极佳的做法!惭愧,我做不到这么心细。
3. 作者感悟:孩子上大学,做父母的到这个时候,似乎除了给点钱,也就是千叮万嘱了。现在的大学生好像都不大喜欢接听电话。
同感!
4. 作者建议家长要学会转身。“在他九岁那年的夏天,我们就给他买了一张飞机票,把他交给航空公司,他一个人飞去上海过暑假。”
今年暑期,我的孩子只身一人跟团去美东美西走马观花,本来我还不放心。但读到这里,我果断放飞,心踏实几许。作者的儿子就是好榜样啊!我激动地跟我的孩子分享:“海云阿姨说……,海云阿姨写……”这真是炎热的夏季送来了一场及时雨啊!
5. “灵感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而联想到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关于写作,作者坚持“打动人心”的观念。
拜读她写的书时,我常常感动!作者做到了“打动人心”!现摘录该书中的几句如下,看你心动不心动!
(1)拥挤的人流能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慰藉,或许我们都需要在嘈杂中寻求希冀,或许我们就是想在陌生的人群里找到一种熟悉的气息……
(2)岁月早已融进我们的生命里,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3)人生有时真的看你如何去取舍,什么对你是更重要的,全在于你如何去看。
(4)满意在心,笑意在脸。
6. 作者自贬是开车胆小鬼,在旧金山湾区住了二十年,却从来没敢自己驾车进过旧金山城。
对号入座,我没有好到哪里去,至今我都不敢单独一个人把车开出过合肥城区。
7. 该书中数次提及儿子的好友布莱兹,“他的姐姐从小瘫痪,坐在轮椅上,可是绝顶聪明,考取了斯坦福大学”。
布莱兹的姐姐让我想起摇着轮椅上北大的郭晖老师。
8. 该书中提及“女孩独立论,女孩自己拎包自己开车”。
我赞同这样的。我基本上自己拎包,除非特别重,拎得吃力才允许先生或其他人相助。
9. 该书中说“如果别人做的事情使得你也觉得要那么做,你就是缺乏自律力。”
哎呀!批评得对!我有时也就是这样的随大流,自律性不够。
10. “说谎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没有一丝一毫可以相让的地方。”
超级同意!诚实是品格的要素之一。
11. “比预产期足足晚了两个星期,这个孩子生来就是个不急不慢的性子。”
我家孩子不急不慢的原因也是如此?
该书让我长见识的另有:
孩子读高中时有学术指导;女儿又给我一个卫生球(我查了之后才知是翻白眼的意思);哈佛、耶鲁、斯坦福,三所顶尖的大学提前申请都是只能允许申请一所;布朗大学的本医连读在“连读”上有弹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可以有甚至两年的空档期去工作、实习、旅游,做自己想做的事,之后再继续读医学院;汽车里不允许用手机打电话;看房子需买卖双方的经纪人皆要到场,因为罗德岛的人不相信陌生人,只相信他们自己的经纪人;荷兰的犯罪率是全球最低的,因为吸大麻和嫖妓都是合法的;美国没有杨梅这种水果;……
如果你喜欢“海聊,海玩,海吃”,那么不妨与孩子们也“海亲”一下,也不妨“海读”一下纸质书。我郑重推荐作家海云的书,包你被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