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庭教育 培养孩子的觉性 (一)

       最近,孩子的妈妈出差不在家,我和我两个孩子在家,儿子接近15岁,女儿接近10岁,在墨尔本上中学和小学。孩子下午放学以后,儿子要在乐队排练,女儿在澳大利亚女童合唱团练唱。现在是墨尔本的冬天,天黑的很早,我们三人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回家就到了吃饭的时间了。

        一回到家里,儿子就带着妹妹说,今晚我们做饭,我说,好吧, 我来炒个青菜。那么儿子就煎了印度的馕,女儿炒了个鸡蛋,我炒了个青菜,我们很快就吃完饭,儿子就去学习,练习萨克斯风,女儿看了一会书,就去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了。 最近,女儿要去参加舞蹈比赛,所以她们舞蹈俱乐部最近经常加班加点的练习,每当要去加班练习的时候,女儿都是提前一天,自己准备好练功服和道具,然后告诉我她需要我给她准备好加班时候需要的晚饭和零食,寿司和甜麦圈,她不但能把自己的事情准备的井井有条,还能清楚的安排好她需要我帮她做什么。

       另外再讲一个事情, 前几天, 也是孩子们的妈妈出差不在家,有一天晚上,我们家高高的柜子里,一套几十件孩子妈妈收藏,挺贵重,非常喜欢的瓷器从柜子上突然滑落到厨房石质的操作台上,然后再砸到地板上,一套瓷器几乎全部摔碎了(柜子是一个横板利用几个插入立壁的插接点固定,可调节横板高度的那种,可能是缺失了一个插接插销,当时,妈妈放盘子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当时,我在楼下的书房工作,儿子在楼上他的书房学习,我们俩个都听到一声巨响,赶紧跑到厨房,看到了破碎的瓷器。看到以后,当然心里不舒服,但是,我和儿子都非常镇定,非常平静,冷静,我别的不说,只是说了,收拾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扎到手,扎到脚。 儿子说,爸爸我来收拾大的瓷片, 你来收拾小的瓷片,很大一堆的,儿子和我就在那里收拾, 我们一句别的东西都不说,只说怎么收拾干净。什么叫大的瓷片,什么叫小的瓷片呐,儿子其实一直在那里帮忙,收拾完以后, 儿子给我说, 我们不要告诉妈妈,一定要等妈妈出差回来,把这个项目做完以后,再告诉妈妈。       

      上面举了两个我们孩子的例子,并不是要炫耀孩子,我们当然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这样谈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到读者,把孩子教育的更好。

      其实, 最近几年,女儿八九岁,儿子十二三岁以后,我们家逐形成了一套方法(当然,现在仍然在学习,进步当中),两个孩子基本做到了,早晨起来,自己洗漱,做早饭,吃早饭,准备午饭,下午(晚上)放学以后,自己练琴(儿子在学习钢琴和萨克斯,周末上中文学校,参加学校的三个乐队,每星期三次乐队要排练,每周参加足球比赛。女儿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参加了一个社区的弦乐队,每个星期练习一次,还参加澳大利亚女童合唱团,也是每周练习一次,周末上中文学校和舞蹈训练,两个人每年要几次乐队,合唱和舞蹈参加演出),做功课,儿子帮家里吸尘,洗衣服,叠衣服等等,有些家务我们故意自己做,譬如,我们家的花园需要整修,我们故意不交给外面的人做,我和儿子来做,这样来锻炼儿子的毅力,耐心,不怕麻烦,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精神,基本上他们可以做他们自己的很多事情,当然不可能是所有事情。

       孩子能做到这样,我们中国人(我们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我们两个出生成长在中国,孩子出生成长在澳大利亚))习惯的说法,叫做孩子懂事,按我自己的说法(其实是中国文化的说法)叫做孩子是有知(智)有觉的人,孩子对他们的爸爸妈妈,家庭,学校,老师,生活环境有知有觉,然后,他们知道他们应该怎样去做,怎样承担他们的角色。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做事方式?他们看到爸爸,妈妈的为人处世,他们在学校,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互动和交流时他们想到了什么,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怎样的反应方式,怎样的情感,态度,怎样的行为模式?

       我们今天看到的孩子们的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只是当下的现象,是他们过去人生历程中形成的一个结果。人不是天生就会有这样的心理,情感和做事模式的, 也不是天生就有这个能力的,是因为前面一系列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等教育熏陶的原因,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和家庭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和外面接触很少,那么父母,家庭的言谈举止,情感和情感表达,待人接物,各种行为等等塑造和形成了孩子当下的情感,思想,言谈举止和行为模式。

         这里引发出我要说的家庭教育的一个原则,就是因果原则。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前面的原因造成的,就是说你给孩子种了那个因,才会结这个果,因果原则是世间最根本的原则。 一个孩子不懂事,你去强求他去懂事,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的心理运行模式,情感模式,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不是由你的说教决定的,甚至也不是他头脑中的知识概念决定的,而是他过去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也就是说,他的生命内里没有懂事那个因,你去指责他不懂事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现在不懂事,是因为你过去没有给他种懂事的因,他没有被塑造而形成那样的认知模式,情感反应模式,心理模式,和言谈举止等等,或者说他的生命不是那样的运行模式,你单纯指责他是没有用的。

       为了说清楚一点,我再来简单讲个故事,我们认识一位年轻人,来到我们这里后,我们努力带他去爬山,露营,去美术馆,听交响乐等,但他对这些很少有兴趣,出去露营,他躲在帐篷里睡觉,或者玩手机,爬山他说太累了,不喜欢,去美术馆,他说从来没去过,听交响音乐,说不喜欢,没兴趣,天热出门嫌热,天冷出门嫌冷。你观察他,他基本上就对食物感兴趣。其实问题不在于他必须要对你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问题在于他的境界,情感,思想太狭小,都集中在食物上,或者自己一个非常狭小的心理空间里,当然,他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一定非常狭小。因为他的生命运行模式太局限了。他的生命之所以这样工作,是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祖父母辈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或者成长过程中,父母,祖父母,或者孩子成长环境中的其它因素,限制,捆绑,束缚了孩子的心理发育,情感和思想发展。有些父母,祖父母的心念,思想,言谈举止中无意中影响孩子,所以说,孩子的父母,祖父母,成长环境的各种因素无时无刻不在释放各种信息,孩子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就在吸收这些信息,这种教育是非常强大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而且你还无知无觉。当然,父母家庭的有意识的家庭教育同样影响孩子。

        这是因果的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是说父母,家庭的养育和教育是孩子懂事,有知有觉的因。关于因果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说孩子要有懂事的认知模式,情感模式,思维模式,他才会为人处事懂事得体。

      另外,因果原则是永远没有结束的,因果永远相续,过去的不良原因导致今天孩子的不良习惯,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给孩子种好的因,让孩子逐渐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建立好的习惯。

 

 

 






一弘 (2019-08-16 00:24:46)
人生是一种因果,越来越觉得是,父母和孩子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