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流浪地球》

 
昨天一目十行的,我把刘慈欣的原著《流浪地球》读完了。不同于电影,他的小说在科学推理上更能说服我。不愧是学工程的出身,他写科幻小说是有根基的。我很喜欢他在写的时候变换不同的视角,比如宇宙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和人类的视角等,小说最打动我的是最后一段对地球派人群的审判和镇压,这群相信太阳会爆炸坚持把地球推出太阳系的人,在预定时间也是在太阳系的边缘依然看见远处火球般不落的太阳,被所有的人认定是危言耸听并葬送了人类的未来,这群人被从地下推出,走向冰冻的海洋,沿途接受愤怒的人群投掷的石块,有的人头罩被砸破,面孔立刻被极寒冻麻木,却依然迈着脚步走向缓慢的冰冻死亡,可是就在这群被审判终结生命的人群全部化成冰柱时,忽然天际边缘的火球一闪,太阳爆炸了,临近太阳的三个行星随即气化,审判的人群也都僵在那里.....这段描写让我看到刘慈欣笔下的暗喻,他的文字原是非常有多重意义的。真理往往不在大多数人手里,审判者不一定握有真理,可悲在大多数人尤其是自认为站在真理一边的那些人,往往成了悲剧造成的帮凶而不自知,而那些明白真理的少数清醒者,往往因为超前的意识,而像耶稣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人类的可悲性不过如此!
 
读完小说才发现电影与小说原著相差得很远。就像张艺谋只取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里的一句话改编成了电影《归来》,这部电影的导演郭帆也是将原著中仅仅占约五段话的篇幅进行了故事改编,成为电影故事的主体,他选择的是地球靠近木星的这段,利用影视强项的视觉冲击,再用祖孙三代情把故事的核心放在人物和情感上,应该肯定郭帆的努力的方向是对的,只不过,情感的刻画还不够达到感动观众的地步,不过,影片最后父子俩的诀别对话还是引发了我的眼泪。但是兄妹之情和祖孙之情都很淡然,我几乎没有什么感动。
 
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以前也常常喜欢批电影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也是因为有过一次写剧本的经历,与电影导演接触合作的经历慢慢让我有了不同的视角,也学会从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两种相似又不同的艺术作品,正如原著作家刘慈欣说的,电影和小说是很不一样的,它们遵循的艺术规律完全不同,电影的主创者是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作为原作者应该给他们极大的信任与自由。
 
再回到《流浪地球》,我虽说比较喜欢原著,可还是挺感激电影的改编,不仅它开创了中国科幻片的新局面,而且它让我知道了中国一位不错的科幻小说作家和他的作品,影视剧对文学作品的大众化普及的作用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