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学院的大孩子推荐我读这本书,说是一位医生写的,我依稀也记得去年在微信里读过一篇介绍这位医生的文章,只活了36岁的年轻有为美国印度裔第二代的医生PaulKalanithi,是脑神经主刀医生,却自己得了肺癌,生命不长,活得却灿烂。
拿到这本英文书,我先读了这位作者的一位美国同事写的前序,那篇序文不长,说得也很简单,就是一个介绍吧。所以,我又翻到后面,读了后序,后序是作者的妻子写的,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医生,内科医生,他俩是医学院的同窗。作为旁观者和陪伴者,写出了的序文,便充满了真实的观察和生活的细节,还带着最真实的情感和绵绵的怀念,“ He cried on the day he was diagnosed. He cried while looking at a drawing we kept on the bathroom mirror that said, ”I want to spend all the rest of my days here with you.” He cried on his last day in the operating room……这样的文字让我泪留不止,我不仅见证了他俩患难中坚固的爱情,更见证了他们在各自的生命里刻下的永不磨灭的印记。
也可以说是他的妻子最终完成了这部书,生重病的医生病情恶化后,走笔到女儿诞生几个月后,可能再无力握笔,也有可能他拼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完成了他的住院医生的实习,他的文章最后有一种嘎然而止的中断感,但是他临终嘱咐妻子一定要让他的文字面世,妻子做到了,这个从没有尝试写过书的美国女子,用自己的深情帮助亡夫完成了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本也是用其生命谱写的璀璨乐章。这本书也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最畅销书的名单。
这位医生用英文写的书的主体的部分我读得比较慢一些,因为在节日假期,不断出出进进,不断有其他的事情打扰,可断断续续中,我依旧一读就会浮想联翩。往往是读两页书,放下书就陷入自己的思绪里,他的文字太容易引起我的各种想法了,有关对生死,有关生命的意义何在?还有对曾经做外科医生父亲的理解,包括对今天正在读医的儿子的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正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医生回忆他从小到大尤其是医学院到住院医生也即他被查出癌症前的生活经历。这部分读着比较轻松,也是让我了解美国医学院学生的一些情况和医学生的想法。也因为他是印度裔第二代生长在美国的少数族裔,与我们的第二代ABC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他写的很多这段时期的经历,我都能联想到我们下一代成长的过程。
他的父母也很特别,虽说都来自印度,但是他父亲信上帝,母亲却信印度教,年轻的印度情侣不顾双方家人的反对,双双来到美国,都受过高等教育,他父亲、叔叔、和哥哥都是医生,为了给家里三个孩子最好的教育,做医生的父亲把全家从美国的东海岸的富人区搬去了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因为沙漠里的生活成本低,而这三个兄弟也都很争气,两个史丹佛、一个耶鲁大学毕业。作者本人是老二。
也许从小在一个医生家庭里长大,他并没有把医生这个职业当作自己的梦想,进史丹佛大学之后他学的是英国文学,本科毕业继续读文学和哲学,直到他听到内心深处对生命和人生的一种的呼唤,那些文学和哲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寄希望于医学来解答,而真的是学霸的他考进了耶鲁医学院。
听他说医学院里的解剖课,和儿子跟我说得很相近,比如尸体散发的福尔马林味会令人食欲大开,医学生大多解剖完了会大吃一顿,原来真是这样。还因为解剖课后,开始对捐献身体者充满了尊敬;最残酷的解剖一幕原来是用电锯把一个人从盆骨那里一分为二……
他还提到医学院的第一、二年,大家都在谈论什么样的专科能更加拥有自己的生活,可是一旦进入到第三、四年的科室轮转,那会儿各人便有各人的真正选择了,他就是因为见到一位医生的孩子患了脑瘤,决定成为一名脑神经外科医生,而他的文字里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以此为荣的骄傲。
如今读医学院里第二年的大孩子也是在医学院第一年时,说想做一名眼科医生,医学生想拥有自己的easy Life style的,通常会选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之类的,因为相对上班时间稳定,风险也小,收入还高,可是也因为此,竞争激烈,通常不是前几名,很难拿到皮肤科的Matching。如今医学生的儿子已完全否定了眼科医生的可能,因为他说想做一名真正的医生,不想以后人家问他有关疾病的问题,一问三不能回答,眼科太狭窄了,但是,他还是说不想做外科,因为外科通常住院医面临的挑战和被类似“Bully“的机会更多,况且他还是想有自己的生活。当然,我也觉得还没有进入科室轮转的他,还没有听到他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calling。
读这本书的这第一部分,还有一点很能让我们了解病患和医者的关系和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Kalanithi医生在书里写了不少真实的病例,当然他都隐去了病患真实的姓名。但是足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些病患和病患家属的角度以及他作为医生的角度的不同,他也是一点一点体会到做医生的重大责任。但我也相信直到他自己患了重症,他才真正从病患的角度看到医治的问题。
看到他写把他面前的电脑屏幕转个角度和病人分享病情,我对学医的儿子说今天做医生的他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令我想起很多年前,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被外科医生的父亲锁在他医院的宿舍里,百无聊奈之际,忽然门被打开,走进来急匆匆的身穿白大褂的父亲,他连看我一眼都没时间,急急走到他的书架前,抽出一本厚厚的书,迅速查看,然后又匆匆离去,我还记得那两本他翻的最多的是《内科学》和《外科学》,其中一本后来听父亲说还是著名影星陈冲的外祖父写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脑,父亲任职的医院里充斥着工农兵学员和赤脚医生上调的伪医生,只有五位文革前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撑起了那个小医院的各主要科室,可是外科医生的他是这五位医生的精神依靠,妇产科医生顶不住要找他,内科医生下不了诊断也找他,可他也不是神啊,他记忆和技艺再好,也有为难的时候啊,但是他没有人可以找,没有电脑可以查,只能回宿舍翻他医学院的教科书……写到这里,真心实意对老爸的医术致敬!虽说他没能在大医院里服务,在那个小的郊区的医院里一待十几年,但是他曾经是那里的栋梁,曾经是很多人的主心骨,也是我-他的女儿眼里治病救人的良医。
读这本书时,正逢圣诞新年假期,我刚好前不久从国内带回来也曾是外科医生我的外祖父的一本发黄的日记,和儿子谈了很多家里这些做医生的人的经历,我指着那本泛黄的日记封面,外祖父的亲笔签名“Dr. Chen”, 告诉将来的医生:这两个字里透着多少的Pride和Responsibilities!
未来的医生点头。相信有一天他会真正明白这两个字的意义的。
待续 面对生死…读Paul Kalanithi的书《When Breath Becomes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