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十日游8
柏林第二天
南来客自己一大早就起来了,却不忍扰人清梦。
儿子演出,与各种人物打交道,还要照顾父母,累了几天,让他多睡一会吧。
二人决定上柏林音乐厅探探路。
酒店知客拿出地图,标上号,说是步行十分钟左右。
沿着弗利德里克街南行,在菩提树下大街左转上夏洛滕街,沿途都是老式大厦,似是而非,二人弄了几次乌龙,直到路边一家餐厅的服务生说,“过了马路就是。”
马路对面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尽处是墙。沿着树林边上的人行道没走几步,前面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广场。这就是有柏林最美地方之称的御林广场Gendarmenmarkt。
广场两边各有一座教堂,北边那座,也即挡住南来客视线那座,是法国主座教堂(Französischer Dom),南面那座是德国主座教堂(Deutscher Dom)。两座教堂都有穹顶,犹如哼哈二将,遥相对应,而那座坐西朝东,有罗马柱、高大的台阶,气势宏伟屹立于两者之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就是著名的柏林音乐厅(Konzerthaus Berlin)。
1821年建成的柏林音乐厅早已毁于二战,眼前这座是1984年历时五年重建改造的翻新文物。
本想进去一睹内部风采,未果。
日上三竿,往回走,上儿子下榻的酒店,叫醒儿子,一起游览市容。
现如今老子退居二线,上哪儿去,怎么走,全听儿子安排。
步行到布兰登堡门?没问题。
一家三口沿着斯普雷河西行,不一会儿,左边见一集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多种建筑风格于一身的大厦。
这不是德国国会大厦吗?
南来客这代人谁没有听说过“国会纵火案”?谁没有见过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图片?
与图片中的不同的是眼前的国会大厦有一个玻璃穹顶,穹顶里面还有人上上下下挪动。
这座落成于1884年、象征德国统一、见证了第三帝国兴亡与德国百年沧桑、饱经战火的建筑经过两次重建,早已脱胎换骨。大厦里面全部被掏空,古老庄严的外墙内是以钢结构重做的内部结构体系,还装了一个以钢为骨架、以玻璃为幕墙的穹顶,取代1945年被炸毁的中央穹顶。
想进去看看,可是排队的人太多了,令人望而却步。
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勃兰登堡门到了。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的国家象征标志。
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从外观上,勃兰登堡门都堪称“德国凯旋门”。
勃兰登堡门东侧是巴黎广场。巴黎广场可不是什么普法友谊的象征,而是以纪念1814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巴黎而命名的。
广场上空骄阳似火,中央地带繁花似锦,菩提树下大街上游人如织。
就连星巴克等咖啡馆冷饮店也是人满为患。
绕广场一圈,到此一游,即匆匆离开。
路边见一院落,里面有一小圆池,池内一泓清水。
据说明,池不是为了纪念被杀害的 “吉普赛人”、而是为了反省对“吉普赛人”的杀戮而修建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很难不联想到国人对文革浩劫的态度。
儿子建议往南走穿过蒂尔加藤公园。
公园古木参天,草坪泥径,点缀些雕塑巨石,野趣盎然。
出了公园,儿子看了看手机,说,
“前面不远就是爱乐音乐厅。”
音乐厅有个博物馆小卖部之类的。三人推门进去,一个德国男士冷冷地用英文说,
“今天音乐厅不开放。”
噢,忘了是周末。
那就在外面瞻仰一番吧。
从外表看,这个集建筑设计和音响效果之大成者其实相当地不起眼。不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此演出的可是首屈一指的柏林爱乐团,能让卡拉扬多次称赞的音乐厅必定”不同凡响“。
走累了,在索尼中心附近小憩,喝两杯冷饮,决定called it a day,打道回府。
走到波茨坦广场,发现方向不对。
儿子叫Uber,结果来了辆出租。
回程经过一处,里面一片石棺,如波浪起伏,静止而又充满动感,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用说,是犹太人纪念碑。据说,纪念碑不是为死难或幸存的犹太人修建的,而是为德国人自己集体的记忆而修建的。
顿时联想到那些连直面历史的勇气都没有却口口声声有能力自己改正错误的人。
回酒店休息到晚上。老两口等儿子来电话,儿子等父母来电话,都怕影响对方休息。到九点,南来客忍耐不住打个电话过去,没人接,正纳闷,手机响,儿子打过来。
南二世说,“附近有家中餐馆…”
“不吃中餐,“南来客想起吕贝克那顿午餐还有些怕怕。
“网上这家评论不错。“
酒店正门对着一条横街,街上有好几家餐厅,不过不是打烊就是门可罗雀,三人顺着小街前行,黄色有轨电车不时从身边驶过,走到路尽头拐角处,见一家中餐馆,“嘉乐”,隔窗望进去环境不错,还有点人气,于是进去就座,点了西湖牛肉羹、水煮鱼、回锅肉,还有唐蒿,味道过得去,也不贵。
儿子还有节目。一位粉丝从波兰专程来看他,约好出去喝两杯。萱少不得千叮咛万嘱咐别弄得太晚了,误了次日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