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十日游 2
汉堡2
当时选城际酒店就是看中地点:中央火车站近在咫尺,交通极其便利;市中心也在步行距离之内。
酒店还送公共交通票,凭票可以乘坐市内各种公交工具,包括HVV渡轮,而且无限期。
计划是第一天先步行上市政厅和圣米迦勒教堂,累了再以车代步。
上前台咨询。前台小姐笑容可掬,拿出地图圈圈点点,标明方向。
酒店外阳光明媚,还带着点凉意。前一段报道说德国酷热难耐,没想到赶上好天气了。
旁边有家糕点店。
进去用早餐,忽然看见糕点橱窗内有东西飞来飞去,以为是苍蝇,仔细看看,是蜜蜂。小店当街的落地窗都打开了,窗外街上摆放着一张张小桌,顾客有的一个在街边桌子这头,一个在店内,隔窗同桌而食。
一路上楼房的窗户洁净透明得有时甚至令人怀疑窗户装了玻璃没有。市容是窥视城市文明的一扇窗户。在汉堡,无论这扇窗户有没有装玻璃,所见都那么清澈明净,一尘不染。苍翠欲滴的树木,随风飘动的几片落叶、新旧和谐风格不一的建筑、各种雕塑、以及悠闲的路人,晨曦下的汉堡恬静而又散发着浓浓文化气息。
路经一座红砖大教堂,高大的塔尖直耸云端。这是汉堡最古老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再往前走,不远处又见一塔尖高耸的大教堂,只是这座看上去黑呼呼的如同骷髅,望而生畏。这是圣尼古拉教堂,准确地说,是二战盟军炮火轰炸后残存的圣尼古拉教堂的废墟。“万千劫危楼尚存”,却变成这副模样,令人不胜唏嘘。
走了十来分钟,还是不见市政厅的踪影。也难怪,路两边都是楼房,挡住了视线。
路口处有路牌标示,市政厅据此多少多少米,一目了然。
果然,没走几步,眼前出现一个广场,一栋带有高高绿塔尖的巨大白色建筑映入眼帘。
没进去。时间有限,只能走马看花。
何况,市政厅的外观气势已经够震撼的了。
赞叹多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继续前行上第二个景点:圣米迦勒教堂。
走了十来分钟,终于看见圣米迦勒教堂那巴洛克尖顶以及尖顶下面的大时钟了。
据说圣米迦勒教堂的尖顶是汉堡天际线的显著标志,也是船只驶进易北河首先看到的标志。
这里还是JS巴赫第三子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安葬之处。
二人购票进入教堂,参观完金碧辉煌的大堂,南来客随太座下地窖,去凭吊CPE巴赫。
地窖阴森森的,昏暗的灯光下,小巴赫安葬处离地窖入口不远,除生平介绍,还摆放了一朵玫瑰花。小巴赫虽然和其父不可同日而语,好歹也算乐仙一个,萱作为音乐工作者,到此焉能不留影纪念?
凭吊完小巴赫,二人沿原路往回走。上轻轨3号线站台。3号线通港口。
车上遇到一位热心的德国大妈,说就两站,她也在那儿下车。
在高架轻轨上欣赏了两站市容,汉堡港进入视野。二人随德国大妈下车,萱第一要务是参观音乐厅,南来客第一要务是乘渡轮游汉堡港。问道问了半天问不出个所以然。一个导游说过桥便是,南来客左看右看看不出桥那边有渡口,决定沿岸找。终于在一码头问出HVV渡轮在数百米外帆船停泊处。
于是直奔帆船方向而去。
忽闻岸边提琴声。只见一个青年街头艺术家,蓬头垢面,胡子邋遢的,正在拉小提琴。南来客往琴盒搁下几个子儿,萱再加几个子儿。知不知音不说,动了恻隐之心。
HVV码头就在帆船停泊处附近,一个汉子在路边售票。南来客拿出交通票,卖票的一指前面一艘大渡轮,“3号码头。”
时近十一点,二人气喘吁吁赶到3号码头上船。船高四层,有餐饮供应。大舱内空荡荡的,人都上甲板了。顶层已经被一伙青少年游客占据,老头老太太在三层甲板处找了个座位坐定,大船一声长鸣,启航了。
港口浪大,眼见众多游客花钱乘小游轮在水中颠簸,南来客暗自庆幸上了渡轮大船。
通往四层甲板的楼梯上出现一位中年瘦高个男子,也不知是旅游团导游还是轮渡讲解员,用手提麦克风开始讲解,叽里咕噜的相当卖力,不时赢得一片笑声,看来能说会道。只是南来客身边那几个大小伙子一开口,讲解员就满面通红手足无措了。
渡轮向易北河开阔处驶去,一边是一架架龙门吊,另一边是各种风格结构的楼房,远处是教堂塔尖。南来客不由得动起思乡情来:眼前景致,多像白鹅潭和西堤一带!
汉堡是德国第一大港。港口水道停泊着多艘集装箱远洋巨轮在装卸。渡轮像个淘气的小弟弟,一会儿凑近一条巨轮观望一番,一会儿又凑近另一条巨轮让大家看个仔细,最后来到港湾尽处,在一艘巨轮后狭小的空间打了个回车,差点没撞上去,原路返回,不过船经码头没靠岸,而是一直往前驶去,直到左岸出现一座别具一格的大楼:下面像是仓库,上面是波浪式玻璃幕墙。这就是耗资超过8亿欧元、耗时十年建成的易北爱乐厅。音乐厅宏伟壮观,大楼观景台上移动的星星点点是游客。轮渡上的人和音乐厅上的人对望了片刻,渡轮缓缓回车,驶回码头。
易北爱乐厅也是石荷州音乐节的演出场地之一。这次过门未入,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入内一睹风采和体验音响效果。
到饭点了,本想光顾码头附近的餐厅,奈何进了几家,不是菜肴不对胃口,就是No English。二人过马路准备乘轻轨上La Sepia 吃葡式海鲜,忽见到路边有家餐厅,门面不大,有几桌客人。上去问道,老板会说英语,说,咱也有牛排鱼排啊。饥肠辘辘的,就这吧。二人点了两杯啤酒,牛排鱼排各要一份。牛排马马虎虎,鱼排弄不清是什么鱼,柴。消费40欧元有找。不算宰客。
音乐工作者上午凭吊了小巴赫,还远距离参观了易北爱乐厅,意犹未尽,下午又要造访作曲家小区。
U3坐五站,下车后步行十五分钟,快到地方又找不到北了。萱向一小洋妞打听,没想到这位也是美利坚合众国来的。热情带路,穿街过巷抄近路把老大爷老大娘领到一个住宅区,“到了,再见。”
萱还茫然,南来客眼尖,“这不写着作曲家小区嘛。”
路口有家小店,里面卖纪念品、咖啡、以及门票-9欧元一位。
售票大爷告诉华人来客先买票参观勃拉姆斯博物馆。
勃拉姆斯博物馆位于同一排连体楼中倒数第二栋。
南来客按门铃,开门的是一个妇人,验票后放南来客二人入内。博物馆就上下两层,总共三四间房间。楼下啥都没有,二人只好上楼。楼上有一男工作人员。萱问,“这儿不是有架勃拉姆斯曾经弹过的钢琴吗?”
“曾经在此展放过,” 男工作人员答。
南来客注意到的是原来摆放过钢琴的书房有扇大窗对着院落,窗前一棵大树枝叶扶疏,内忖老勃创作源泉或来自此处。
“这儿不是勃拉姆斯的出生地,” 那位女士不知什么时候上楼来了,一本正经地说,
“他从未来过这里。”
南来客听后大失所望。千里迢迢来此就参观这个。揾老衬啊。
出门往回走,上门德尔松和小巴赫博物馆,推敲半天都没有人来开门。回到小店,售票大爷把二人领到内间,每人发一副耳机,
“从这儿走,自行参观吧。”
里面几间房间,分别摆放着作曲家用过的羽键琴等物件,还有不知哪儿弄来些大、中、小提琴,挂在橱窗内。印象最深的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乐队在指挥的指挥下演奏马勒的什么交响乐。不是写实,但音乐人的写照十分传神。
博物馆连参观带拍照十分钟完事,就连音乐工作者也自觉无趣。
二人出了作曲家院落,一前一后又奔下一个目标:莱茨音乐厅。
暴走十多分钟来到音乐厅,不巧正在在维修。
这叫什么事呀。黄昏了,打道回府吧。
问路碰上两个闲汉。
一个说这儿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叫出租车吧。
另一个说不要紧,他们亚洲人脑子灵。
再问La Sepia 离这多远,二人异口同声说葡萄牙海鲜不合亚洲人胃口。
南来客一看不是路,谢过两位,拉上萱就往前走。
远远望见凯瑟琳大教堂的时钟。大方向错不了。
走出两百来米,眼前豁然一亮。不远处有个蓝色字母:不是U是什么?下面就是地铁,而且是2号线。上车一打听,到中央火车站就两站。
正好,次日要上仁兹堡与儿子会合,火车票还没买呢。
南来客在中央火车站DB(德铁)咨询处打听有关票务的情况,说明不要中转,工作人员打印出一张单:时间、车次、站台、价钱,交代得清清楚楚-尽管是德文的。购票?对不起,购票请到隔壁。
来到隔壁DB售票处售票机前,输入有关信息,插入信用卡,不料机器要求提供密码(不是安全码),南来客去哪找什么密码,只好掏现金,购得两张直达仁兹堡的火车票。
票上写着次日下午1时40分发车,实际上当天全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