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基度山恩仇記》
我在50年代讀過民國版、四卷豎排本正體字的《基度山恩仇記》。這麽多年了,很多細節已經遺忘,但總體印象還是很深刻。
文革期間,文化生活匱乏,一段時間口頭文學比較流行,比如《一雙繍花鞋》、《梅花黨》、《第二次握手》等,都是茶余飯後親朋好友交流的一種方式。
重慶夏季天熱,晚上在院子裏乘凉,給孩子講故事,《基度山恩仇記》也是其一,算是那時的一種民間文化現像。
改革開放以後出版了横排簡體字的《基度山伯爵》,我買了一套,却没有認真去看。
最近到巴黎旅行,在著名的香榭麗大街漫步,來到了小說中主人公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引起我的興趣。
回灣區以後,借到了豎排正體字縮寫本的《基督山恩仇記》(1997年台灣版),雖然故事人物名字的翻譯有所不同,却也能對照出相關的情節,引起記憶的复蘇。
本書開篇有大仲馬的生平事迹介紹和創作《基督山恩仇記》的經過,更是加深了印象。
紛繁曲折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最是吸引人的地方:當愛德蒙·鄧蒂斯正步入婚姻殿堂却災難降臨;當法利亞長老复原破損的寶藏秘訣時,為他的智慧所折服;鄧蒂斯與法利亞的交往中知道了冤獄原因時的惊訝、以及奇迹般的逃生;當摩莱爾的公司瀕臨破産時,他的船隊進港了等等,都扣人心弦,使其欲罷不能,想一口氣讀下去。
故事接近尾聲時,美茜蒂絲與基督山的那段對話,將一對苦命人可能的最終結局讓讀者去揣測。其實她早已察覺基督山就是愛德蒙·鄧蒂斯。命運的作弄,當年的漁家女,如今的貴婦人,面對昔日的戀人,内心深處的感情糾結,以及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使人感嘆作者謀篇布局的卓越寫作才能。
故事是虚構的,但是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却有類似的案例,引起大仲馬的好奇。作為編故事的高手,冩出了如此精彩的傳世之作。而且故事裏的地名,成為了今天的旅游勝地。前些年我的親人到馬賽旅游,去參觀了著名的伊夫堡(達爾夫堡),也就是主人公蒙冤受難的地方,不得不佩服名著的影嚮力。當旅行游覽的對像被賦予了歷史文化内涵時,更見其魅力。
這部名著給人以啓迪:其一是法利亞長老的豐富學識和驚人毅力,為了自由將其主觀能動性發揮到了極致。其二是愛德蒙·鄧蒂斯的恩怨分明,他靠基督山島的財富實現其夙願,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名字,“隐含了基督假他之手在人間揚善懲惡的意思(《基督山恩仇記》第18頁)”。其三是幾位反面人物的嫉妒、告密、陷害、偽善等惡行最為人不耻,遭到報應而據有警世意義。
冩於2018年8月初
我的留言
先登录本网站, 方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