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京剧《武则天逸事》
接连看了两场戏。一场是《梅妃》,一场是《武则天轶事》,中国京剧院二团的,团长李海燕主演。好看,结结实实过了把瘾。
京剧《梅妃》是第二次看了。话说戏迷看戏不是一齣戏看一次就够的,无论看多少遍,只要自己心仪的演员,或者自己喜欢的剧目,有演出就必看的。《锁麟囊》我看了三、四遍了,有合适的场次我还是要去看——我还只是初级戏迷。
这《武则天逸事》我是第一次看。这是一齣新编历史剧,于1990年创排,由徐城北、李世济编剧,当年由李紫贵担任总导演,逯兴才、孙洪勋执导,唐在忻担任唱腔设计。唐在忻是著名琴师、程派传人李世济的先生。当年首演是李世济主演,演出后大受好评,并获首届文华大奖。
这次演出的《武则天轶事》是李世济得意门生李海燕复排的,讲的是唐仪凤年间,李治、武则天双圣临朝。旧臣裴炎不满,挑唆太子李贤对生母武则天产生不满,同时撺掇太子在东宫暗蓄甲兵,暗中结盟扬州守军,企图发动兵变。后东宫暗蓄甲兵事发,太子被贬巴蜀。不久天皇驾崩,扬州兵变一触即发。武则天原拟召回太子同掌朝政,太子却被裴炎先行派人刺死。紧急关头,武则天果断行事,平定了扬州叛乱,当众揭露了裴炎面目。
无论史书和现代影视,对武则天的贬抑总是或明或暗,充满八卦情节。这次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武则天。
主演李海燕,为复排这齣戏下了很大的功夫。她翻看小说,观看了有关的话剧、电视剧,查阅资料,博览史书,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生活背景、经历,体验其情感轨迹,复杂心理,兼收并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为己所用,潜心塑造这一个人物形象,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一次突破,塑造的人物,既体现了深沉的母子之情,又体现了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气度和风范。
武则天第一次出场,是临朝回宫,满怀期待着东宫见子,此时的她内心是十分丰富的:有处理政务之余的轻松,有即将见子的满心欢喜,在表演上就既有愉悦洒脱,女性气息较足,透露出为人母的真实情感,但同时鉴于天后的身份,表演上又不流于简单。此时此刻仔细体味,演员的每一个细节的编排与表演都讲究有所本、有所含,有所发挥,即使一个出场也追求戏味十足,情味十足:此时的出场脚步,将旦角的柔美与人物的身份、气势融为一体,一步迈出,武则天气场十足,让人眼前一亮。
当太子李贤听信流言,招募精兵、暗藏武器事发之时,武则天沉稳睿智地控制了局面,她在此处有一笑,这一笑对于旦角来说,本来很难处理。在京剧舞台上,旦角除却疯魔,很少能有笑的表演,更别说大笑。此时,为表现武则天的气势与智慧,“武则天“居然能像小生那样,呵呵冷笑,这种大的表演尺度对塑造一个铁腕人物恰到好处。
在处置太子私藏甲兵意欲谋反的案情时,武则天不徇私情,废黜太子,将为庶民,发配巴蜀。而在为太子送行时,她的慈,作为母亲 她对爱子的慈爱怜惜,又把人都唱哭了。
乱臣裴炎是这所有麻烦的制造者,他先挑拨武则天和李贤母子反目,蛊惑李贤招募甲兵,联络徐州叛变。当李治驾崩,武则天招李贤回京共襄朝政时,裴炎怕武则天母子同心,自己的阴谋败露,于是派人在李贤回京路上设下埋伏,刺杀了李贤。
在先皇驾崩、太子遇刺、扬州叛乱、风雨飘摇之时,武则天力挽狂澜,表现了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的勇气、智慧和胆略。“奉先寺”扶柩的这场戏,是全剧的重头戏,李海燕表演程式上的艺术突破在这场戏非常集中和大胆。为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焦灼,演员先以一大段二黄“奉先寺送皇灵风凄雨紧,天下任谁祧承,数子嗣乏贤能”,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百感交集的心境:对皇儿的担忧,对先皇的追念,对王朝命运的思虑,对人定胜天的坚定。人物表演上融入了花脸之法,动作幅度较大,合着锣鼓经,配以小蹉步,整体表演较旦角收放更大,人物的身份感、情感的力度也更强劲。最后主人公惩办乱臣,整肃朝纲之后的下场又化用了老生的步法,于沉稳中蕴含沉思的表演,也很符合人物此时的心情。
喜欢程派,喜欢李海燕,扮相俊美,唱念作皆顶级功夫。看了场好戏,一直回味好多天。
看看乐队,第一把是女琴师。场上很多掌声是送给她的。
(图片来自中国京剧院网站,深谢。)
追梦 (2018-07-06 13:01:30) |
内行看门道 |
司马冰 (2018-07-07 14:24:58) |
问好追梦,谈不上是内行,只是看着武则天的很多做派已经超出旦角的程式,而不觉得突兀,很符合人物形象和心理,这也是李海燕表演上的突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