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社会及生活方式

 

 

印度社会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的和极端的复杂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程度也许不为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文明所知,堪比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组成的欧洲,而不像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民族、语言、地域、经济、宗教、阶级、种姓、家庭、婚姻制度、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别差异、南部和北部之间的差异。而现代文明正在给印度增添更多的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各个地区和社会经济群体。然而,在这种复杂性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文化主题推动和维系印度社会在相对和谐和秩序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印度社会的主题

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无论是在印度北部或南印度,印度教或穆斯林,城市或村庄,几乎所有的事物、人和社会体按各种基本素质排列。虽然印度是一个政治民主国家,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完全平等的概念。社会等级在种姓群体、个人之间、家庭和亲属群体中都明显存在。种姓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也存在于穆斯林、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体中。在每个村镇,每个人都知道当地种姓的排名,这种常识决定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人们被根据其所拥有的财富和权力而区别对待,例如,一个大人物或者有势力的人可以大摇大摆地坐在椅子上,而其他小人物只能站着或蹲着,不奢求可以平等地坐在旁边。在家庭和亲属中也存在着阶层,年龄相仿的男性高于女性,高种姓的亲戚高于初中种姓的亲戚。在家庭中也要用尊称来称呼家庭成员,例如,在印度北部,一个媳妇对她的丈夫、所有的老人和这个家庭里所有的女眷要用尊称。兄弟姐妹之间也是有差异的,年幼的弟妹们要用尊称来称呼兄长和姐姐,而不是称呼他们的名字。

在印度社会地位的差异常常表现洁净仪式方面,通常而言,遵守洁净规则,代表着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规则,可以使人们达到一种纯洁的状态,这些规则甚至会被加以卖弄以彰显优越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与饮食习惯通常有着直接的联系,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身份阶层、社会地位的象征,比如印度教徒的洁净仪式是,要沐浴后换上干净衣服再吃东西。并且男女有别,作为从属地位的女性,要伺候男人吃完饭自己才能吃。而婆罗门吃饭前的洁净仪式简化到只洗脸和洗手。

在印度北方的村庄,婆罗门、贾特人、素食商人等高种姓人,只吃优质的煎炸食品,作为保持纯净身份的象征。而仆从、洗衣工、理发师等低种姓人群,吃普通的水煮食物,包括肉类。

印度生活的一大主题是社会相互依存。人们一出生,其家庭、宗族、种姓、宗教就确定了,一生都难以从中剥离。人们深深地依赖这个体系中的他人,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社会支持而被孤立。家庭成员之间在心理上通常会有强烈的情感依赖。经济活动也社会关系密切关联,通过众多的亲属关系,每个人都与附近乡镇的亲属联系在一起。几乎任何人来到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一个可以得到道义上和实际支持的亲戚。在每一项活动中,社会关系都能帮助到一个人,而没有这些帮助则会遭遇失败,很少有人能独自完成最简单的任务。当一个女孩从井里提水回家时,有人帮她卸下罐子;一个学生希望一个有影响力的亲戚或朋友能帮他大学入学;年轻人期望父母能安排好自己的婚姻;最后,面对死亡的人期望亲属们举行体面的葬礼,确保自己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生活,并重申哀悼者之间的社会联系。这种相互依赖延伸到神学领域,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知道他的“命运”由神来掌控,他的生命是由强大的神所塑造的,他们之间必须保持一种持续的关系。

家庭与亲情

印度文化生活的基本主题是家庭生活,组合家庭受到高度推崇,最理想的家庭是由几代人一起居住、工作、吃饭和敬拜,这样的家庭包括男性及他们的妻子、孩子和未婚的女儿妻子通常和丈夫的亲戚住在一起,尽管她和娘家有重要的联系。即使在迅速现代化的印度,传统的组合家庭仍然是大多数印度人理想家庭模式,并成为他们主要社会力量的源泉。大家庭往往有很多优势,非常适合现代印度生活,特别是对农业人口,互相合作的亲属有助于提供共同的经济保障。组合家庭在城市也很普遍,亲属关系常常是获得就业或经济援助的关键。许多著名的家庭,如塔塔、BirlasSarabhais都保留了组合家庭结构,以便有效控制其金融帝国。今天现代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的理想家庭结构仍然具有很大的势力,同时许多印度人生活在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妇与他们的未婚子女构成,这是彼此有血缘关系的家庭。通常,亲戚群体就像邻居一样,积极地承担亲属的义务。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家庭通常分为更小的单位,逐渐形成新的组合家庭,然后永久地循环下去。今天,一些家庭成员可能因为工作的关系而离开家,但都会把钱寄回家去。

在印度家庭中,阶层分明,权威分明,理想行为有助于维家庭和睦,那就是所有家庭成员都接受上层阶的权威,最年长的男性充当家庭首领,而他的妻子则负责监管他的女儿们,其中最年轻的女性权力最小。家庭首领负责满足其他家庭成员的需,家庭忠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强调家庭的团结,特别是与血缘关系之外的家庭团结。在家庭内部,强调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家庭和睦的意识。例如,夫妻间公开的感情表露被认为是非常不恰当的。传统上,男性控制着家庭的主要资源,如土地、房产或企业,特别是在高种姓群体中。传统的印度教法律规定,女性不能继承房产,她们只能受惠于那些控制土地和房产的男性亲属,女性可以拥有贵重的珠宝财。而穆斯林传统法律规定,女性可以继承遗产,但其份额通常比男性少。现代立法允许所有印度女性继承房产。

关于女性面纱仪式

印度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妇女佩戴面纱,在印度北部和中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印度教和穆斯林教女性要戴面纱,避免公开露面,特别是在家亲戚面前以及在陌生男人面前。在某些关键方面印度教和穆斯林教的面纱仪式不同,其本质都是要求女性谦逊礼貌以及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威望。女性应该在人面前用朴素的衣服和面纱遮掩身体,甚至她们的脸,避免婚外情,只在男性陪同时才可以在公共场所走动。穷人和地位低的女性,因为常常要在田间和建筑工地劳作,所以面纱仪式有时会被弱化。传统家庭中的印度教女性在家里和社区,在年长的男性面前,要用面纱遮住脸,保持沉默。一个年轻媳妇甚至在她的婆婆面前要带面纱。这些规定强调尊重关系,限制未经批准的接触,加强家庭权威。地位越高的家庭通常对妇女的限制越严格,这种限制和约束体现在生活的几乎各个方面,其根本是限制妇女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获得能源和重要资源的控制权。

穆斯林家庭则特别强调在家庭之外带面纱,一个保守的女性会穿一个全封闭的黑色长袍,他们认为这样女人可以避免陌生男人的性侵犯。在南印度,除了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很少有人面纱了。现今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女性戴面纱的现象正在减少,在城市随着女性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已经很少有女性面纱不过女性的贞洁和谦逊依然受到高度重视。

有婴儿出生时,印度人以欢迎和祝福的仪式来庆祝,但男孩比女孩更受欢迎。尽管印度有许多显赫的女性,曾经有一位强大的女性总理英迪拉·甘地,尽管女神在印度教仪式中受到广泛的崇拜,但统计数字显示,事实上女孩在印度处于不利地位。人口普查统计每1000个男性中只有933女性,反映了性别选择性堕胎,及少数女婴被杀的现象。父母偏爱男孩,因为他们在农业活动中的价值往往更高,结婚后男孩继续和父母住在一起,当父母年老时供养他们。相反一个女孩会消耗家庭资源,尤其是要损耗一大笔嫁妆。

近几十年来,在一些群体嫁妆变得相当昂贵,婚姻对印度几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个人生活中的分水岭。在印度北部和印度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婚姻是在毫不相干的年轻人之间安排的。在一些南印度人社区和许多穆斯林中,会尽可能通过与堂兄妹联姻来加强现有的亲属关系。对每一位父母来说,为孩子寻找完美的伴侣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人们利用现有的社交网络,同时在报纸上刊登婚姻广告的越来越多,广告通常说明宗教、种姓、学历、身体特征和挣钱能力,并可能暗示嫁妆的多少,这实际上有违印度法律。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有时在大学或专业场合找到对象,这种自由恋爱的爱情婚姻正变得不像前些年那么令人丢脸了。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印度居民中,年轻人经常通过在南亚的印度婚恋网站相识,在这种婚姻中,男女双方有时会来自不同的但差别不大的社会阶层。通常,新娘丈夫住在其公婆家里,她要接受年长亲戚的权威,履行家务,生育子女特别是儿子来巩固家庭关系。理想的情况是,她尊敬她的丈夫,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愉快地扮演她的新角色。如果她幸运的话,她的丈夫会体贴地对待她,珍惜她对家庭的贡献,并允许她继续与娘家的亲戚来往。

死亡导致家庭的重组,一个女人丈夫死亡后不幸守寡,阶层低的寡妇可以被允许再婚,但高阶层的寡妇则会保持贞洁,守寡直到生命终结。

种姓与阶层

社会不平等存在于全世界,但也许没有任何地方像印度种姓制度那样意在精心构建不平等。人一出生,其等级、命名、宗族、宗教、种姓就已经确定了,印度有数以千计的种姓和种姓,涉及数亿人这些以亲属为基础的群体构成了印度社会结构的基础。种姓成员一种归属感,一个公认的群体,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得到支持。

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很多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虽然现今种姓制度在法律上并不存在,只存在于观念之中,而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的,种姓制度在民间的根基也正在瓦解。然而在农村地区,很多低种姓群体仍然遭受失地、失业和歧视。而在发展中的城市,种姓背景往往是不为人知的,传统的种姓限制正在迅速削弱。在一些城市圈,那些不同种姓但是相近阶层间的婚姻变得可以接受。种姓和职业的相关性正在迅速下降。近年来,公开宣扬种姓的优越性或劣势变得不合法,而低种姓群体正在施展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尽管他们仍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可以享受教育配额以及特别为他们保留的政府就业岗位的配额。

印度上层社会占人口的1%,大约一千万人,包括富有的财产所有者、实业家、前皇室成员、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略低于他们的是数以百万计的中产阶级。印度大约有一半的人口是低层次的劳动者,以及数亿的极端贫困人口,他们承受着严重的住房和教育以及许多其他经济困难。但印度的发展表现在繁荣的中产阶级迅速扩张,越来越多地左右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方向。据估计,中产阶级人口大约有3亿人,超过美国人口。这是个新的先锋,横跨城镇和农村,以及所有宗教团体。这一群体包括富裕的农民、白领、商业和职业人员、军官及其他,他们都享有体面的住房、合理的收入和受过良好教育。大多数人拥有电视和电话,许多人拥有汽车和电脑其中很多人与旅居国外的富裕亲戚有着密切的联系。

乡村生活

印度的农业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居住在50多万个村庄里,那里是印度最基本的商业性农业地。大多数村庄的居民不到1000人,有些村庄的人口多达5000人。泥墙的传统图案装饰,尘土飞扬的车道,放牧牛群,徒步远行背水的女孩,田间闪现妇女劳作的身影,日落时分家家户户冒出的袅袅炊烟,这是典型的印度乡村的生活场景。印度村庄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往往相当复杂,多种经济、种姓、亲属关系、职业、以及宗教团体在每个定居点中垂直相连。村庄中的居民通常包括祭司、商人、工匠和劳动者。各种横向联系将每个村庄与其他村庄连接起来,并连接城市地区,由近及远。在日常生活中,在丰富多彩的节和仪式中,各个团体的成员为彼此提供必要的物品和服务。传统上,村子里推举出德高望重的村长,长老会由村里重要的男人组成。通常村子里的纠纷由村长和长老会裁决,而很少求助于警察或法院。今天,政府支持选举长老和村长制度,这是有别于传统的系统,每几年就选举一次,按一定的比例长老会的负责人必须一个低种姓女性或一个贱民阶层的人担任。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法规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乡村生活,削弱了传统的权力体系。此外,由于农村人口日益增长而造成的对土地和资源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印度农村的许多地方,争议和竞争日益增加。

印度大约有四分之一为城市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的转型。德里和孟买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五大城市,在大城市里,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生活在嘈杂的环境里,汽笛轰鸣的车辆,市民与动物分享道路,人潮涌动的街道,拥挤的公寓楼,比比皆是的贫民窟遍地的污秽垃圾,污浊的空气,繁华的商业场所,扩音器里的电影音乐......这一切构成了典型的印度城市的生活画面。近年来,印度最大的城市增长速度是小城镇和乡村的两倍,城市人口稠密、拥挤、嘈杂、污染缺乏清洁的水、电、卫生和体面的住房。虽然传统种姓等级观念在城市中日渐削弱,但种姓关系仍然很重要,因为稀缺的工作往往是通过种姓、亲戚和朋友获得的。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包括企业家、小商人和卑微的劳动者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他们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16年末印度人口为13.24亿,且印度的人口呈现非常良性的金字塔式结构,劳动力人口充沛,年龄中位数仅为27岁。在过去的十年中,印度人口增长超过十亿,计划生育越来越普遍,所以人口增长率将逐渐下降,预计到2050年,印度人口约15亿,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印度喧闹的民主中,不同群体和阶层对于共享稀缺资源利益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虽然新的农业技术正在扩大生产力,森林、牧场和地下水正在减少。随着竞争的加剧,政治、社会、生态和经济各领域面临激烈的争夺各阶群体、性别之间公正地获得理想资源分配必将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是印度一家独有的问题几百年来,印度人创建复杂事务管理以及建立秩序方面积累了经验,团结社会不同群体,鼓励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亲人朋友彼此依赖,不同技能的人们之间相互协作,这些就是印度社会在迎接未来挑战时所能依靠的强大力量。

(发表于中国《世界博览》杂志2017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