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6月起,我作为IBM的外派工程师到新加坡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两年多来的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令我非常喜欢这个美丽的小岛。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
新加坡位于亚洲南部,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主岛的东西方向宽40公里,南北长24公里,人口四百多万。城市面积占了总面积的绝大部分,最热闹的市中心在岛南。新加坡注重城市建筑,尤其是市中心的城市规划非常好,不仅保留了许多殖民时期的建筑,还建造了很多非常超前现代建筑。这儿是来新加坡旅游的必到之处。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乌节路和纽约的第五大道很相似,在豪华的商铺里陈列着昂贵的高档消费品。位于海边的金融区里高层建筑林立,比纽约的金融区更整洁。离金融区不远就是新加坡的地标建筑--狮首鱼身的喷泉,那儿总是有不少游客在照相留念。闹市区常年有着熙熙攘攘的行人:各种肤色的外国游客,当地的新加坡居民,和来新加坡打工的劳工们。星期天的市中心尤其拥挤,因为那是女佣们的休假日,来自菲律宾的女佣们都喜欢到闹市区来逛街。
在寸金地的市中心,还有不少建筑工地在建造新的高楼。开发商们把尚好的高楼拆了,以便建造更摩登的大楼。新加坡的立法很严,建筑工地在未完成之前必须有围墙围起来。高高的围墙上贴上了美丽的图片,避免那繁忙杂乱的工地破坏市容。
花园城市
新加坡有“花园城市”的美誉。虽然人口密度大,人均拥有的绿地并不少。到处有绿地和公园。在闹市区的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大树耸立,绿树成荫,人行道旁种满了低矮的灌木。高高低低的各式植物把街道籠罩在綠陰之中。新加坡的园林绿化层次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处处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我喜欢欣赏那些独特的热带植物,尤其是那遍布新加坡的行道树,树形像一把把巨大的雨伞。据说这树名叫雨树,生长速度快,树冠浓密。1963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倡导了植树运动。当时就快速而大面积地种植这种雨树,初步改善了生态环境。随后在绿化环境的基础上开始美化环境,将慢生但漂亮的树种间种在快生树丛之中,以多样化的树种和花草装点城市大街小巷。
除了遍布全岛的林荫道,街心花园,居民小区公园,新加坡还以它的植物园,禽鸟公园,夜间动物园来吸引游客。南部小岛圣陶沙提供了不少游乐活动,可让游客在那儿畅游一天。我更喜欢到那些自然保护区去玩。新加坡岛中央的武吉知马山,是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我常到那儿去爬山,体验在热带雨林里的感觉,有时還能遇到猴子等野生動物。在新加坡北部的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能够看到许多独特的热带湿地的景象。
热带气候
新加坡地处热带,离赤道仅180公里。气候湿润而炎热,但不是酷热。常年的气温在30度左右,难得超过34度。我刚到新加坡时,感到这儿炎热得令人难受,过了一两个月,身体渐渐地适应了这儿的气候。家里基本上不用开空调。不过,在新加坡的任何公共场所里,都开足了空调,有的地方温度调得太低,冷得受不了,还得披一件衣服。这儿人们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似乎比美国人还差。
在公司里上班时。我和IBM同事们喜欢在午饭后出去散步,花二十五分钟绕公司走一圈。由于在空调房里待了一上午,刚开始走时并不感到热,在大太阳底下走一圈后,大汗淋漓,下午又有精神继续干活。在六七月里,烈日当空,自己的身影只有脚底下一小摊,每跨一步,正好踩在自己的头影上。这种经历恐怕只有在赤道地区才有。奇怪的是,这儿的日晒并不十分灼伤皮肤。每天二十五分钟的散步,居然对皮肤影响不大。可能是由于空气的湿度很大,把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吸收了很多。
新加坡的雨水很多,天气稍一闷热,就会下雨。我很喜欢看新加坡的雨,尤其是那种没有风的倾盆大雨,瓢泼的雨水哗哗地从天而降,把树木,街道,房屋冲洗得一干二净。然而,如此大量而频繁的降雨却从来没有引起街道积水,因为新加坡的城市排水系统非常完善。新加坡的排水沟有明沟和暗沟之分。明沟用于收集雨水以汇到水库再利用。在岛的东南部老城区,还能看到街道旁的明沟,宽达一米左右,是名附其实的明沟。为了方便行人走路,各店铺前有石板架在明沟上。在新建的居民区里,道路两旁的明沟盖上金属网盖或带孔的水泥板。生活污水由暗沟排走,送到污水处理厂后进行处理再利用,即所谓的新生水工程。新加坡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几乎没有淡水来源。新加坡的用水主要是靠向马来西亚购买。不过近年来,新加坡的新生水技术引起全球的瞩目。该技术的设计原则是能无限循环使用新加坡的水,这是新加坡人的一大骄傲。
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
新加坡是一个的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華人佔的比例最大,达縂人口77%,其次就是马拉人(14%),还有不少来自印尼和印度的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同时也允许华语,马来语和印度文。
新加坡的英语的语音语调很“独特”,人們戏稱之“Sin-glish“:英语发音带着广东腔,其中夹杂了很多齿音,少了些舌音和喉音。还喜欢在后面加上”啊、哦、啦“之类。听新加坡人用英语争吵很有趣,争吵的双方把那些“啊、哦、啦”拉得又长又响,听了令人莞尔。新加坡英語混進了不少華人文化。中老年人常被尊稱為“Uncle”,”Auntie”。翻译成中文不就是“叔叔,阿姨”吗?听到有人稱我“Auntie”,我感到很自然而亲切。然而西方洋人对“Uncle,Auntie“的称谓很感冒,一位IBM白人同事很恼怒地告诉我,有人称他“Uncle”。明明是陌生人,為什么要攀親沾故?他又没有那么老!
新加坡的年轻华人几乎都能讲很流利的华语。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广华语教育。新加坡的华语采用简体字和汉语拼音,并且推广普通话,这令我这个生长在中国大陆的人很感親切。和新加坡华人用华语谈话感到很轻松,他们的华语带了很多齿音,有些港台腔,有时还会夹带着英语单词。然而在白领阶层的中老年华人中,却有不少人不懂华语,因为在他们的年青时候,华语教育并不普遍。说英语的家庭则逐年增加。由于担忧新加坡华人将渐渐失去讲华语的环境,新加坡政府开始大力推广华语教育。鼓励华人在日常生活中和公共场合讲华语,让全体新加坡华人能继续生活在讲华语的环境之中。
在我所工作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公司里,工作人员以年轻的华人为主。其中有不少是从上海或北京招募来的有经验的工程师。在开技术会议时,当与会者全是华人时,大家就用中文讨论。一旦发现有洋人或印度人在场,主席赶快说:“Channel 5!Channel 5!”Channel 5 是当地的英语电视频道,意思是请用英语讨论。
2008年10月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