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少年(三)
把握方向:了解什么对未来最重要?
父母对“育儿目标”的定义无形中给孩子的教育订着大方向。比如我唯一一次被妈妈追着打是因为在九岁时说过一句脏话,印象深刻,从此再没骂过人。我们相信什么对孩子的未来重要,就会把精力和时间花在那上面。可怕的是这个 “方向” 对儿女的影响,往往是孩子成人后才看到。反面例子我在咨询中屡见不鲜。一位父亲找到我时,儿子已经三十多岁,没心思找工作,更不要提成家,把自己一生的失败都怨在父母身上,只因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按照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引导太多,与自己内在的上进心渐行渐远。他恨恶父母坚持要他读的工程专业,又没有勇气追求自己钟爱的摄影。父母好不容易把他安排在亲戚的公司,他在紧张疲惫中也没能做多久。这位父亲给我看孩子高中时一脸阳光的照片时,禁不住老泪纵横,追悔莫及。
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和厚望,是华裔的标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根深蒂固。美国凡亚裔聚集的校区学业成绩一定出众,这本身无可厚非。2011年美国人口普查发现,有亚裔血统的只占加州总人口的13%左右[1],但加州大学里最著名的伯克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亚裔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来都保持在40%左右[2],其中近一半是华裔。加大洛杉矶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和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也不相上下。
成绩很容易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如果被误解为衡量教育唯一的标准,不利于求知欲的保持。
2011年在我工作的初中做讲座时,我让家长猜猜本校有多少学生成绩全A,大部分回答50%以上,有位母亲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97%”!
实际只有6%。当家长如此高估其他孩子的成绩,可想而知在家里给自己孩子的压力。
2009年斯坦福大学对旧金山湾区近五千高中生的普查发现,62% 说他/她们学习很努力,但只有10% 回答他/她们享受学习的过程。
请教资深的初高中老师,他/她们也观察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唯一的目的就是拿A,对所学知识并没有深进的兴趣,更没有勇气去挑战现有的理论。
有欲望去拿好成绩还算有基本责任感的,更可怕的是失去了求知的兴趣,根本不关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国家研究理事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3年调研发现,40%的高中生虽然坐在课堂上但长期学不进去。这个数据十多年后还在被广为引用,因为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的观察非常一致。
更严重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品德。2010年对43,000 名公立和私立高中生的调查显明:59% 的青少年回答他/她们这一年中曾在学校做弊,34%回答自己做弊两次以上,三分之一说自己曾为作业抄袭网上资料。( Josephson Institute of Ethics Report Card on American Youth' Values and Actions)
“成绩”对“成功” 的预测力有多强?著名的伊利诺依洲"Valedictorian "研究从1981年开始跟踪调查81位各高中的毕业生代表 14年,其中46位女生,35位男生,发现他们大部分大学时成绩也不错但成人后在工作岗位并无突出成就。大部分从事传统职业,如会计师、医生、律师、工程师、护士和老师。四位没完成大学,还有五位女生选择在家做全职妈妈。研究者14年中收集了11000多页的采访记录,结论是: 高中毕业时成绩最高的学生代表,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循规蹈距、上课如鱼得水但缺乏创意,没有突出成就, 原因在于 “从未发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投入所有热忱” [3]。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是学校里教过的知识都忘掉后,自己还保留的东西[4]。
那该保留的,对成人后的表现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呢?
我请教过多位有经验的校长,她们对“教育成功”的总结是学生拥有:
自信 (Confidence)
批判思维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社交/交流技巧 (Soci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良好的学习习惯 (Good study skills)
2005年,美国研究成功因素的知名专家,宾州大学心理系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思博士 (Dr. Angela Duckworth) 和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 · 塞利格曼博士(Dr. Martin Seligman)研究了164名八年级学生,发现自控力对孩子学校成绩的预测力是智商的两倍[5]。
很多教育心理研究从不同角度验证了自控力对孩子表现和成就的影响。比如对新西兰一千多名年轻人长达三十年的跟踪调查[6]显示,孩子3到11岁间测到的自控力指数,和他们32岁时的表现,包括是否吸烟、健康问题、信用高低、有无违法记录等,相关显著。
达克沃思博士很快发现,只有自控力/意志力 (Volition) 还不足以“成功”,取得长远成就的另一个必要因素是动力/内驱力 (Motivation)。她把两者的结合叫做“Grit” [7](坚毅: 毅力和热忱的组合,为目标不懈的追求),近几年成为美国教育界最被关注的概念。
2013年,保罗·塔夫(Paul Tough) 在他的畅销书 《孩子如何成功》[8]中总结,最能预测生活满意度和高成就的七个性格因素,分别是:
Grit(坚毅)
Self-control(自控力)
Zest(热忱)
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能)
Gratitude(感恩)
Optimism(乐观)
Curiosity(好奇心/求知欲)
美国劳工部2007年对全国各行业普查后总结八点在职场“成功”的因素包括:
自我管理
自信
自我激励
挫折面前适应性強
团体中善与人往
合作
妥善解決冲突
有领导潜力
不难发现,无论是观察,问卷调查还是实验结果,关于 “成功因素” 的结论异曲同工,都是包括上进心、信心、责任心、 耐心、抗挫折力、感恩的心等优良的品格,而这些品格又是习惯日积月累转化而来的。
品格,是在学校里学过的知识都忘掉后,还会跟随孩子们终生,帮他们接受任何挑战的装备!
孩子暂时专注力弱、或成绩差些,只要求知欲强,有信心,我都不担心。担心的反而是那些也许目前看上去各方面都不错,但细问之下发现做事完全靠外力推,问自己喜欢什么回答“不知道”的孩子。
各大学也了解品格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在本科申请网页上明白地问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
- 您有人生的方向吗?什么给您前进的动力?
- 您做事主动吗?是自推型的吗?
普林斯顿本科申请网页上除了求知欲外,也要候选人回答以下问题:
- 请介绍一下您在家里负的责任?
- 您关心什么?做过什么承诺?为了这个承诺,采取过哪些行动?
大学通用申请网站 (Common App)上众多私立大学要求提供的个人作文,五个题目中有三个是类似问题:
- 请描述一次失败的经历如何影响了您及从中学到的教训?
- 请记录您曾经挑战过一个现有观点或信念的经历。
- 请分享让您过渡到成人期的经历。
我们知道孩子们的热爱和梦想吗?
2009年斯坦福大学的挑战成功[11]机构列出了帮助孩子们取得真正成功的建议,比如减低表现的压力、避免课业和活动过重、找到自己的热爱、保留放松时间和全家相处时间等。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凯萝·杜艾克博士( Dr. Carol Dweck) 曾提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给他们去热爱挑战,感兴趣去找到失误的原因,享受努力的过程,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能达到这个目标,她给父母的建议是,注意观察孩子被什么所吸引,至少坚持一样爱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表扬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12]。
(待续)
(文字稿引用了《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部分章节,版权归北师大出版社所有)
[3] Karen Arnold. Lives of Promise: What Becomes of High School Valedictorians: A Fourteen-year Study of Achievement and Life Choices (1995), Jossey-Bass.
[4]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On Education (1956). “Education is that which remains, if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林玫phoenix (2017-08-12 00:34:10) |
我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培养她们对学习的兴趣,一个人如果热爱某种东西,其动力和激情就会得到激发,我家孩子们喜欢学习,从学习里得到无穷乐趣,不觉得苦,就是因为她们本身热爱。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家长自己首先以身作则,我和先生平时都是善于学习的,除了书本知识,我们更善于学习其它知识,动手能力都很强,孩子们耳濡目染,得到真传。 |
林玫phoenix (2017-08-12 00:36:31) |
保障青少年充足睡眠太重要了,我家孩子都有哮喘,需要充分的休息,所以,从小到大,我最鼓励和支持的就是要睡足。不能以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因此,她们都是睡足之后精神饱满状态下再学习,效率很高。 |
心桥 (2017-08-12 05:14:32) |
难怪两位宝贝长成“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基因+家庭环境!孩子天生热爱学习,父母省心很多。我接触更多的是天生特质和传统教育 要求不符合,那对父母的考验就大了。 还记得您记录的孩子小时候哮喘, 您的揪心!养猫居然帮助她们恢复!吉人天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