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街道最显著的位置,有一座名叫霍夫曼的餐厅兼饭店,是小镇上最高档、最著名的餐厅,镇上所有重要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在餐厅的正面外墙上,高挂着一幅牌子,上写道:“科学家兼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先生1794年4月2日在这所房子里出生,于1871年1月20日死于CORVEY,他的名字将永垂不朽。”这就是德国国歌词作者霍夫曼先生,这座当年他出生和曾经居住过的房子,被修饰一新,他的铜像也被竖立在小镇中心广场,可以想见他是怎样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引以为荣。没想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还真是藏龙卧虎啊!
霍夫曼饭店
霍夫曼先生不仅是小镇的骄傲,他也被德国人民誉为民族英雄,他创作于1841年8月26日的诗词,被采用为德国国歌,鼓舞和激励了世世代代德国人。遗憾的是如今国歌只允许唱第三段歌词,第一段和第二段歌词被禁止。第一段歌词中提到了德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领土疆界,西部的马斯(Maas)现在属于比利时,东部的默默尔(Memel)是现在的立陶宛,南部的埃施(Etsch)是现在的意大利,北部的贝尔特(Belt)是如今的丹麦。
霍夫曼纪念碑
在小镇中心三条交叉的只有五百多米长的主街道上,两边的店铺栉次鳞比,银行、药店、书店、糖果店、面包房、文具店、餐馆、酒吧、咖啡厅冰淇淋店等一应俱全,一色的德国北部传统的木结构老房子,乍一看整排房子都像崭新的一样,其实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其中建于十七、十八世纪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一些建筑在显耀位置写明了建筑年份,这些三、四百年的老房子全部被整修一新,与周围的建筑整齐划一,丝毫不露岁月的痕迹。平时清净得看不到人的大街上,这时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群密度堪比北京大栅栏,除了在慕尼黑、柏林大城市的繁华区,很少在德国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多的人,一边走着我问嘎比这个小镇的人口是多少,答说12000,什么?我没听错吧,没听错就是12000,唔,是不是镇上一半的人都在这里啊,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热情和参与可见一斑。我们一路走着的时候,嘎比不断地跟身边路过的熟人打招呼,停下来握手、说话,时不时地还把我介绍给他们。
小镇中心街人来人往
我四处张望,到处看到热闹、有趣的场景。街上搭起一个个大帐篷,卖各种各样的食品饮料,我对吃食从来是最感兴趣的,每到一个帐篷,我就凑上前去看个究竟,看他们都卖些什么吃食。有趣的是大部分食品都跟土豆有关,只是做法不同。早就了解德国人对土豆的喜爱,但是土豆能做出什么稀奇花样来?一个个看过去,有土豆片配上番茄酱和芝士吃的;有掺了土豆粉、蛋糕粉、甜酒和鸡蛋,烤制成一个个小圆球吃的;有用土豆面摊煎饼的,很像北京的煎饼,不过上面撒的是巧克力和香蕉,或是火腿和芝士;即便是整个土豆也有不同口味的吃法,一种是撒上椒盐和绿葱吃的,另一种是加了酱和佐料吃的;当然也不能缺少最通俗的吃法就是炸土豆条配番茄汁。在一个帐篷里,两三口硕大的铁锅支起来,里面盛满了热气腾腾的土豆,几个人围在大锅周围,忙碌而有条不紊地操作,帐篷的外面排起了长队,等候的人们不急不躁,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旁边设有几张吧台式的高脚圆桌,人们就站在圆桌旁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
土豆煎饼
忽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只见一个帐篷外排起了长队,这是用生土豆磨成的粉,掺了鸡蛋、洋葱油炸而成的饼,叫做KARTOFFELPUFFER,意思是土豆饼,撒上盐或蘸李子酱吃。经不住香味的诱惑,我对着嘎比说:“这个好像很好吃嘛?”她会心地一笑说:“真的是很好吃,我在家常做这个,你应该尝尝”。于是我两也加入了等候的队伍。香味阵阵扑鼻,等待让人心焦难耐,当终于排到我的时候,递过去三欧元、接过来的是炸得金灿灿的土豆饼,咬一口,满口留香,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土豆饼,从此我记住了KARTOFFELPUFFER。
热气腾腾的土豆
土豆节也是附近农庄、农户宣传和售卖各自农产品的好机会,在街拐角处,一辆封闭卡车正在整袋整袋地售卖土豆,旁边还摆着各种蔬菜,卡车上写着:“当然是来自ALTENDORF威尔哈默农庄的土豆和蔬菜!”品种丰富的农产品,在长街上一个摊位接着一个。一个卖南瓜的摊位,地上摆满了五彩缤纷、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南瓜,那种色彩艳丽又小巧的南瓜,常常被人们买来放在客厅或门前做摆设。主人把装南瓜的木条箱用帆布盖起来,上面摆上各种石雕、石像、绿植和鲜花,好似他不是在卖南瓜而是在把他的南瓜当成艺术品在展示一般,透着主人对生活的热爱。旁边的摊位,摆着许多木刻作品,它们非但不是精雕细刻,简直就是大刀阔斧的产物,造型粗犷却是实用的物件,松树的造型、花园里的油灯和蜡烛架、门户边的字牌等等,这些花园里用的物品揉进了艺术匠心,折射出人们淳朴而浪漫的情怀。一些摊位卖农家自制蜂蜜、果酱、甜酒、面包、蘑菇、芝士,有孩子们爱吃的棉花糖和爆米花等等,还有手工制品。
人们在购买蜂蜜
摊主在售卖自制酒
五彩缤纷的南瓜
秋风瑟瑟,人们把自己裹在厚厚的大衣里,携家带口、三五成群地在街上走着、说着、笑着、吃着、喝着,还有坐着轮椅来的,孩子们坐在儿童车里,或是索性坐在爸爸的肩膀上,他们脸上洋溢着轻松、愉快的表情,人们完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一辆救火车停在集市的尽头,这是镇上的救火队,每当节庆,他们必定是参与者,也是后援军,一旦有需要,他们会一马当先,责无旁贷。
忽然我看到几位穿着鲜艳长裙的女士,她们肩上都斜披着一条醒目的肩带,上写着“法勒斯雷本土豆公主”,嘎比告诉我她们是不同年份镇上选出的“土豆小姐”,那位年轻的小姐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她身穿蓝色长裙、头戴钻石小皇冠、身披驼色裘皮短大衣,她看到我拿着相机,就热情地对我说:“你想拍我吗?来,拍吧。”说完还大大方方地摆好姿势对着我,拍完照片她又递给我一张卡片:“这是我的卡片,给你。”这是一张彩色明信片,图片上她站在民族英雄霍夫曼铜像前,身披土豆公主的肩带,笑容满面,背面是小镇和土豆节的简介以及网站和联络方式,这显然是一张小镇的宣传名片。另外两位女士显然是往年的土豆公主,一位三十来岁,一位四五十岁,她们如今仍然都是小镇的义务宣传员,节庆活动她们必定是积极的参与者。
小镇的土豆公主
小镇两代土豆公主
今天让我又一次看到了德国人对于传统的保护和弘扬,这不仅是对于以物质形式留存下来的古老建筑的保护,特别是对于像土豆节这样的非物质的传统文化,普通百姓的热衷和参与,那种不适声张地、默默地、却是不遗余力的参与。
(发表于2014年7月15日德国【华商报】第365期4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