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离别


淮海路红房子西菜馆的门口站着几位老人,他们一直在忘情地说着话。虽然从餐厅出来好一会儿了,但那架势看上去真是难分手。

“不就是小离别嘛,明年还会见面的。” 八十五岁的金妹大声说。
“是啊,大家多保重,明年还是我做东,” 瘦高的老哥哥豪爽地答道。

“明年几时过来?” 银妹柔柔地问。
“可能是春天吧,会打电话告诉你们的。”老哥哥说。

“嫂嫂,回头把你刚才说的中药名给我,我去买买看。” 银妹转过脸对嫂嫂说。
嫂嫂一边答应,一边交代,“西药有副作用,能不吃就不吃。”
站在一旁的银妹夫点着头,“不吃了,吃西药我人老是不舒服。”

树荫下,微风吹拂着他们的白发,八十好几的老兄妹们嘴上说着“小离别”,心里可是有着不愿说出的担心。

头些年,他们聚会都是六个人,老哥一对儿,金妹一对儿,银妹一对儿,可是今年金妹夫已不能出门。前几个月,医院曾对他下了病危通知,后来又活回来了,现只能坐在家里。他是他们中年纪最大的,九十二岁了。

银妹夫原本好好的,有一天正在和人说话,身子突然就不听使唤,慢慢地从椅子上倒下去,幸好抢救及时,生命没什么大碍,可半边身体从此就瘫了,锻炼了许久,现在总算能够扶着拐杖活动了。

比起来,老哥哥一对儿还是蛮幸运的,由于嫂嫂平时很注意养生,两人身体还都行。不过,年纪大了,出状况的事还常有,比如去年他们已经买好了来上海的车票,结果临行前几天,老哥哥感到头晕,去医院一检查,说是小中风,马上住院治疗,结果上海就没来成。

人老了,风烛残年,见一次,少一次,老哥哥总是这么说。

他们是堂兄妹,从小在一个屋檐下长大。金妹银妹父母去世得早,所以她们的叔父 --- 老哥哥的父亲就收养了她们,包括她们的哥哥。从上小学起,大家就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生活。老哥哥上面还有两个亲哥哥,那么多年纪相仿的兄妹在一起,真是热闹极了!

成人后大家各自有了家庭,另一半们也随之融入进来,关系仍是相当亲密。老哥哥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外地,再也没有机会调回上海,但是,只要来上海探亲,大家就要聚一聚。

春夏秋冬,光阴荏苒,大家从青年变成中年,又进入老年。期间,金妹银妹的哥哥由于医疗事故,中年就去世了;老哥哥的长兄刚迈入六十也病故了;随后是六十多岁的二哥突发心梗,死在了医院的手术台上。难过过后,乐观的金妹银妹风趣地把老哥哥称作是家里的独养儿子。

老兄妹们保持着老上海的习惯,聚会谈起话来,满嘴还是老地方,老路名,老店家,吃的首选还是本帮菜和福建家乡菜。从前他们喜欢在家门口南京西路王家沙一带聚会,现在,他们的石门一路老房子已经不复存在,那些熟悉的店家早不见踪影,只剩下王家沙和绿杨邨,还有凯司令。

“红房子的西菜好像不如以前了,猪排炸得太老。”老哥说。
“下次我们换家餐馆,”金妹说,“现在到处都是西餐馆,找一家跟红房子口味差不多的。”
“不容易,”银妹说,“我们现在很少出门,哪里找得到?”
银妹夫接过来说:“去德大试试,大家都熟悉。”
“好,那明年我们就去德大西餐厅!”老哥说,“记住,大家都要保重,当心身体,明年再会!”

“再会!”“再会!”老人们恋恋不舍地告别,慢慢地散开了。







逍遥号 (2016-12-05 03:26:26)

住在那里很长时间,逛遍了淮海西路,读这篇文章好亲切,都是到处漂流的船。。

天地一弘 (2016-12-05 09:38:03)

人生总是依依不舍地离别、重逢。

漂流的船 (2016-12-05 15:31:50)

我很怀念老上海,虽说上海的持续建设使它更加现代化,但却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淮海路上的店家很快又要变样了。谢谢阅读!

漂流的船 (2016-12-05 15:35:37)

老人们的离别场面更是让人难受,无奈。

谢谢阅读!

TreasureEveryMoment (2016-12-05 16:48:54)

读了有点伤感!写得好!

漂流的船 (2016-12-05 21:51:07)

谢谢你!确实是因为伤感才写的它。

如玉 (2016-12-06 09:48:12)

兄妹家人那样互相关怀,令人羡慕。

杭州阿立 (2016-12-06 11:49:48)

写的好!

红房子的西餐无穷赞!上海无穷赞!

杭州以前也有个海丰西餐社(可惜现在木有了),有一道双咯利牛排(哪几个字忘了),很好吃。来美国后,从没找到过类似的做法。

漂流的船 (2016-12-06 15:17:06)

是的,老人们越老越念旧情,互相关心,很感人。

谢谢评论!

漂流的船 (2016-12-06 15:20:14)

谢谢!我母亲常回忆旧时的杭州,因为她的童年是在杭州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