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的自我深化
——给初中以及初中前开始准备留学的孩子
上篇文章写了关于出国留学大约需要的时间安排和流程,当时就谈到,出国留学的准备,越早开始越好,起意准备的早,很多就不用急急忙忙跌入应试培训的漩涡不能自拔。
这次,我从我女儿英语学习的过程,谈一下出国留学中英语能力准备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女儿年幼的时候接触英语比较迟,是因为早期她不喜欢英语,特别是三、四年级的时候,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曾经在日记中陈述对英语的痛恨之情,日记里说,长大最想做的事情是环游世界,但是环游世界需要会说英语,最讨厌的课程就是英语,因为背单词、英语考试是学习中最痛苦的事情。
当我看到她的这篇日记的时候,心里有一些触动,想起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是极其讨厌英语,我就静下心来和她谈谈,我和她说,要不我们试一试换一种办法学英语。
对于我的做法,当时我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是,多少也可以尝试一下,于是我们就约好一起开始。
那是四年级的暑假,我们买了一堆的英文动画片回来,首先我们选择了小乌龟学英语和玛德琳的英语世界,然后就开始了我们母女的英语学习之旅。每天,我们都会在差不多固定的时间,看一集动画,没有强调必须达到什么目标,就是单纯当作欣赏,但是看动画必须看全英文的,包括字幕也必须是英文字幕,有时候一集集会连续看很多遍。
五年级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听故事的磨耳朵训练。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围绕着托福或者雅思考试练习听力的,这点我觉得不是特别好。考试的内容是有局限性的,复习的内容再完备,考试的时候都会有特殊的情况出现。内容或者口音都有可能出现不曾学习到的情况,这就是很多学生无法预料的。
女儿的以听故事的方法进行的听力练习是坚持最久的练习了,从五年级的开始,除去休息天,基本每天早上半小时,一般从孩子刚起床开始,就开始放英语故事,早上做事情,基本就是这些故事做背景,有时候会穿插音乐,因为她非常喜欢钢琴和古筝,音乐的欣赏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最早是从一些英美名著的简本开始的,一点点增加难度。刚开始听的时候几乎什么都听不懂,第一本半个小时的灰姑娘,从开始听到最后听懂可以跟着匀速朗读,用了差不多10个月的时间,但是在半年左右的时间耳朵就开始开窍了,好像很多无意识间都有所感觉。然后进度就开始快起来。那时候听了很多名著的简本,每天早上就当小说联播,当时听的是《春天系列》,非常好听的美式英语,这套书现在可能已经没有出售了,不过无论哪套,只要坚持,效果一样的。
在听小说的同时,也看小说,每天晚上有10分钟的时间看一下听过的内容,有时候听过的单词很久想不起来是什么,看过书本以后豁然开朗,而且印象深刻。当对英语语言有了一定的感觉以后,看小说不是那种辛苦地学英语了,而是一种享受了。
到了初中,就开始用新闻来练习听力了,那时候常速VOA和CNN都是练习听力的最好的原材料。因为女儿喜欢科技类的东西,所以关注这类新闻比较多,也无形中增加了知识和词汇量。这个时候也增加了一些到了高中就增加了听原著音频,比如福尔摩斯,万物简史等。
这里谈一下VOA新闻的练习,我给很多要出国练习听力的孩子都建议过,不要用慢速VOA作为听力练习,因为一方面慢速VOA的词汇量不大,其次,非正常语速听习惯了,转到正常语速,仍旧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这个适应过程,和直接听常速的适应过程差不多的。所以,完全可以撇开慢速英语直接采用常速英语。
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开始看原著了。原著大约是从六年级开始接触的,最初是简短章节的慢慢阅读,最早从《小王子》开始,还有庞龙的《人类的故事》《庞龙地理》等,后来因为她喜欢看《哈利波特》,特地买了原版的书籍看,虽然没有系统地看完,但是多多少少开始接触原本的文化了。
曾经对她看的书做了一些整理,那些年来看的书籍也不少:小王子,人类的故事,哈利波特系列,饥饿游戏系列,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乔布斯传,福尔摩斯集,冰与火之歌,呼啸山庄,野性的呼唤,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丹布朗的小说,等等。除了小说类,还看了一些杂志,初中的时候到新华书店订了原版的《国家地理》等。
书籍是一项学习英语的投入,另外还有一项最大的投入就是看碟。虽然很多电影都能网上看到,但是我们还是去买碟来看,而且女儿是个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者,但凡有正版,绝不买盗版,她觉得正是因为别人知识和智慧的投入,才会让社会不断进步。但是相比较昂贵的很多外教学习和课程培训,这点费用已经很节省了。同时说一下在网上看电影的弊端,网上的电影很多是有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耳朵对听力的提高,可以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孩子关闭了耳朵原本应该有的功能。
看电影是一项娱乐活动,当然也是一项学习任务,把学习任务结合到娱乐活动中,才能让孩子不觉得学习的辛苦。当然这个任务也是很繁重的。比如通过电影纠正英语发音等。
从六年级开始,周末在家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电影模仿秀。一部电影2小时左右,前前后后大约看了几遍甚至十几遍了,里面的台词基本滚瓜烂熟了,然后就跟着电影的节奏,女儿自己一人扮演里面所有的角色,模仿里面的各种声音,该唱歌的时候唱歌,该跳舞的时候跳舞,一本正经说话的时候就一本正经,这个不但是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能力,同时也是训练了孩子的开放性的性格。
当然,已经早就没有这样的训练了,这个训练过程基本在初三就停止了,任由她去欣赏一些美国大片,她的听力和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已经到了对英语运用自如的地步了。
很多家长认为看电影电视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电影电视里面有很深的文化烙印在里面,可以从中欣赏到英美文化进程和现阶段的发展,可以掌握很多课本当中学习不到的俚语俗语,而且还可以从各种影片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对将来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一定的认识。
英语必备的能力无非就是听说读写,和我们中文的学习过程没有什么区别。
高一的时候,为了检测她的英语能力,考过一次托福,那次没有做太多的准备,纯粹就是为了去看看自己的英语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英语学习大多时间是自学,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到底如何,检测的方法就是陆续参加了一些标准化的英语考试。女儿参加标准化英语能力考试的次数不多,六年级的时候参加并通过全国英语等级二级的考试(这个考试的听力部分就是现在高考的听力,是同步考试的),初一的时候参加了全国英语等级三级(难易程度相当于大学四级的水平),且在这两次考试中,口语考试都是满分。然后就是高一的时候参加了一次托福考试,99分,高二的时候参加了第一次SAT考试,2100分,考完SAT考试后,觉得第一次托福的成绩不够了,然后就马上报名参加了一次托福考试,这次考试前有朋友问我觉得孩子能考到多少分,我当时觉得110分应该是可以的吧,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110分是个怎样的分数,只是她做过一些练习后有这样的感觉,后来成绩出来不出所望,考了117分。这时候又觉得SAT成绩不够了,在高三的第一学期又参加了一次SAT的考试。英语能力的进步就是这样螺旋式上升的。
在这些年陪着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渐渐悟出一些道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说和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没有大量的宽泛的输入就不会有输出,也就是说,听力不好的人口语不可能好,阅读能力不行的人写作也不可能好。
所以,在孩子学英语的初期,输入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上面我说了一下我女儿的学习过程,因为起步的比较早,而且早期都是以基础学习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后期的应试培训跟上后,成绩一下就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一点也不辛苦,没有强化的背单词,没有突击听力阅读写作等等。
现在也有很多孩子,早早地把学习英语的时间投入到这样那样的考试准备中,不断地刷题甚至做完全部的托福模拟试卷,仍然没有取得一个满意地成绩,这时候就要问问自己了,在真正的英语能力的掌握中,到底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其实这个时候,自我学习和深化是很重要的,也是最难的,甚至比做试卷刷题那样的被动学习更难,但是,没有像美国孩子那样深入地阅读和写作以及文化浸入,对将来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英语学习不能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恰当的解题方法在托福和SAT这样的考试中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绝不可能“雪中送炭”。所以很多家长孩子在寻找最好的培训机构和最好的培训老师的同时,要静下心来想想,在老师之外的学习中,孩子实际做了什么?
这是我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即将马上就要参加托福和SAT考试的孩子来说,也许没有太大的提高成绩上的借鉴意义,但是我觉得,对初中生已经有留学计划的学生,甚至做高一阶段开始有留学打算的学生,应该在学习英语上应该会有一些帮助作用的,无非就是我们当年每天用半小时学英语,那你就应该用5、6小时学习,但是效果肯定是越早越好。所以我多次说到,任何事情,不能临时起意,越早计划收获越大,我女儿就是因为留学计划做的比较早,在初中紧张的学习阶段没有参与到大量的题海作战中去,按照自己已定的计划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不会因为暂时的所谓考试失败而有焦虑的情绪,依然调整好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踏实走来。
司马冰 (2016-11-08 13:54:06) |
这个系列写得真好,相信对很多人会有帮助,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