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
走进真实的美国中小学生活>>
2015年6月有幸回国做了七场亲子讲座,并没有想到那会带来出书的机缘。
讲座的初衷是提供美国中小学的真实情况供国内的父母参考,因为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比较和总结,强调的都是西方教育的长处和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完全一边倒,和我的观察不符。
从1999年在费城公立校区的全职实习到在加州公立学校工作的17年间,我看到美国中小学可取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问题。我从没觉得非得到美国接受基础教育不可。从整体上来讲,美国基础教育正面临危机,两极分化严重。成绩高的校区都有对教育极其重视的家长和社区支持,属于少数,还常被批评给孩子压力过大。公立高中四年内平均毕业率在1998到2012年期间从71%升到81%,但不可忽视的是将近五分之一不能按时拿到毕业证书。同时,毕业生整体水平令人担忧。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被称为国家基础教育成绩单的教育进展全国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 NAEP) 发现只有39% 的12年级学生达到大学数学课程的入学要求,38%达到大学课程的基本阅读水平。50个州里只有18个和哥伦比亚特区要求2014年的高中毕业生完成大学的最低准备条件,也就是4年英语并通过代数或同等程度数学。超过五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连入伍的最低测试标准都无法通过。国家迟迟无法达成共识,如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与此同时,国内教育飞速发展。国内朋友们的孩子所在的中小学,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坚实的课业同时,注重孩子表达、领导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国内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但好的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普通公立学校的水平。《2016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大型公益调查发现,中国亲子教育状况也有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比如家庭教育科学观念与方法的传播更加有效和多样化;家长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注重科学陪伴;父亲参与度有提高,等等。
从 2005年的632名,到 2014年的38,089名, 来美国读初中和高中的中国学生在十年间已经飞涨了60倍,大部分是寄宿。除非孩子心智特别成熟,我不赞成他们 18 岁前单独去国外读书。青春期(12-18岁) 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期。这期间青少年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像,以及寻找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同时,青少年期间因为荷尔蒙的变化,情绪易波动,行为等各方面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引导。这么关键的发展阶段,父母怎么能放弃对孩子的引导,而放心让他在异国的同学和老师来影响呢?很多家长没意识到,在美国生活同样会面对亲子沟通、学习习惯的巩固、逆反等挑战。把十八岁以前的教育“外包” 给国外学校,隐患堪忧。
主题为“真正的成功”的讲座,就是希望提供给家长们关于美国中小学的第一手信息,多了解利弊、特点和要求,客观全面地分析,帮孩子做出最理智的选择。同时还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界几十年来对预测成功的因素的研究,让家长看到健康的亲子关系,优良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关键作用,而不只是换个教育制度那么简单。
感谢皮卡书屋和菁 Kids 杂志的鼎力支持,从图书馆到百度总部的讲座都顺利进行,家长们的热情让我感动。我北师大硕士班同学,现北师大出版社的总策划周老师,在参加完中间美术馆举行的讲座后,马上提议应该把内容整理成书,把这些主流媒体听不到的信息和理念传播给更多的家庭。
起初我很犹豫,知道编辑一本书的工作量,超出我目前精力所允许的,因为两个孩子还小,学校工作也很繁忙。但很多国内家长告诉我,身边几乎家家都有出国读书的孩子,或者是举家移民美国的,弄得剩下的孩子心神不定,对无力供孩子出国的家庭是巨大的压力。其中很多家长说,其实孩子也不懂为啥要出国读书,只是觉得人家去了我也要去,很盲目。关于大学的信息很丰富,但中小学的真实信息不全,需要帮助来理智地分析。
媒体时常报导的什么“国内学渣到美国逆转成学霸”,我从没在身边的学校里见过或听说过一例。那些适应得好的,都是在国内学校里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孩子。甚至还有在国内成绩不差,同伴关系也好的阳光少年,突然在高中被移到北美,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失去了心理健康的基石(成就感和人际关系,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sense of connection),开始沉迷电脑游戏,最后被开除。大学同学的孩子春节假期随高中组织的游学团去洛杉矶当地高中交流,在读的小留学生悄悄对他们讲:“你们千万别来啊!”
这些,在主流媒体里为什么听不到呢?
36% 的硅谷居民出生在美国以外,其中近14%来自中国,很多是各大高科技公司的中坚。我身边华裔不乏各行各业的带头人,不都是完成国内基础教育后出来的?我们可以抱怨应试制度的弊端,却不能否认大多数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优良的品质和勤奋的习惯,而这又成为他们日后在工作岗位成功的基础。我就十分感谢自己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为适应任何文化的高等教育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西方教育,盲目推崇绝不可取。国内基础教育是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但解决方案,特别是长远的方案,不是“留学” 这条路。
犹豫并祷告了两个月后,我答应了出版社的邀请。因为家长们需要看到,教育制度没有完美的,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最贵的选择。
感谢先生的支持,从15年9月到16年1月,让我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时间把这三年半在文轩的博客整理出来,介绍校规、安全性、资优教育、阅读能力的培养、文化的适应、大学申请、心理健康、课外活动等美国中小学的方方面面。第二部分总结四十年来对“成功”的研究结论,结合生活工作中的实例剖析“成功”背后的要素,为优秀的心理学理论和家庭教育搭一座桥,让家长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更有信心和效率。最后一部分介绍学校心理学测评、诊断和治疗工作,分析孩子学习、情绪或行为上有困难会有哪些原因,如何帮助,为国内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感谢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的的“华人应用心理学大会”,让我在2016年4月底有幸和国内同仁分享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测评的工作经验。不愧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心理学专业会议,其丰富内容让来自全国各地,北美,澳洲,港台的1400多位同人满载而归。贯彻大会始终的主题, 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全人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普及,像《“优势教育”培育学生十大核心素养》中的玉渊潭中学,已经把核心素养教育贯穿在教学中,达到绝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无法匹及的水平。http://news.163.com/16/0428/01/BLMVGJKG00014AED.html
五月初在母校,山东省聊城一中全天的跟踪采访,更让我感慨国内基础教育这30年的巨大飞跃。硬件的先进让人瞩目,比如黑板的自动清洗系统,巨大的 touch screen 显示屏等,但最感人的是软件:老师们对教学的投入,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们的勤奋。当四千多学生几分种内在操场整齐地列队跑操; 当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业下还开展慢骑自行车比赛; 当校长和值班老师们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50一天近16个小时在校陪学生; 从老师生动的讲课到静得掉根针都听得到的晚自习…
采访的所有老师和学生们一致反应,应试制度有弊端,却不能否认大多数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了勤奋的习惯。不同的班主任老师们重复着一个理念:成绩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健康的品格(如诚信,善良,感恩等)和心理素质,优良的行为习惯,帮学生找到自己的热爱,成长为一个好人,才是教育真正的成功。高三学生也反应,压力有,但感谢备考过程教给她们如何在压力下学习效率更高,不妨碍她们继续友爱互助,彼此鼓励,积极向上。高三班里有成长日记的分享,互助解决问题; 家长学校,咨询辅导等开展地有声有色; 老师和家长们通过微信及时联系; 更不用提贴心的班主任制度,像父母一样的关爱,给孩子带来的归属感。
五月十号有幸到深圳市流塘小学为宝安区德育主任和班主任老师们做“品格教育在教学中的落实”的报告,学到的也远远超过我能给予的。一进大门,就能感受到学校里积极友爱的校风。早上暴雨淹了别致书吧里书架底层的图书,却打湿不了午休归来的孩子们阅读的热情; 美德银行和美德超市,也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察看到底怎样努力,才能攒够金币换取心仪的书,文具和玩具; 礼仪镜前面的小朋友,友好地提醒大家整理好服装;不时跑过来和校长打招呼的孩子们,张张笑脸更是校园的亮点。
从签到处耐心的义工老师和家长们,会议厅舒适的座椅上细致的的名签,到讲台上周到的电子标语,无不体现着学校“从善如流,集智满塘”的精神。不止一位家长和老师告诉我,新来的李校长在短短半年之内,从每天一大早亲自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做起,重视品格发展,逐步把一千二百多位师生团结在一起,营造了现在积极友爱的集体。
感谢宝安区给我这么宝贵的机会,亲身体会到品格教育如何落实到和学生的每一次互动。校长和老师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让我感动。
这一切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结论: 国内基础教育有许多优势,绝对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教育。祷告国内的中小学师生面貌都像聊城一中和流塘小学,祷告教育界有更多像李校长这样的领导者,那将是国家的福气。
* * *
2012年9月在文轩上传第一篇博客时,绝没想到三年半后会集成一本书。感谢文轩顾问硅谷老七开启我写作的兴趣,感谢文轩网站和海内外文友的支持,鼓励我坚持写下来。
感谢这二十年间服务过的近千孩子和家长。感谢你们的信任,让我有机会把经验和更多的家庭分享!
感谢北师大出版社团队的辛苦工作,在3个月内完成编辑和印刷!当当网上读者的评论让我感动,压力也更大。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51071.html) 只有继续努力,才能对得起大家的鼓励。
感谢威廉和大卫,给我机会和他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