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索,你的名字叫“破败”?

注:这篇文章发表在2015年12月香港《文综》杂志 “难忘的城”专辑上。

                                     

             卢克索,你的名字叫“破败”?

                                                 

         旅居德国20年,去过世界不少城市。有一座城,像锈迹斑斑的生铁,一直烙在我心底。每每回想起来,总有种隐隐的痛楚。

         两年前,我们决定到埃及去旅游。听说我们的选择,所有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真够有勇气的!”

          自从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倒台后,西方新闻媒体对埃及的有关报道,给人的感觉就一个:治安混乱,乱象丛生。

      对游客来说,最恐怖的应该是这则报道:19971117日上午10时左右,在埃及卢克索城内的著名旅游景点哈特谢普苏特神庙的入口处,6名恐怖分子突然端着冲锋枪向游客疯狂扫射,当场有60余名外国游客和埃及人被打死,20多人受伤。这些外国游客来自日本、瑞士、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凶手在驾车逃跑的途中与闻讯赶来的警察展开枪战,被全部击毙。事发当天,一个自称”伊斯兰集团”的组织声称对这起事件负责。

    埃及没什么工业,农业也不发达。旅游业是这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这起恶性事件后,埃及的游客人数急剧下降。埃及于是动用警察、出动军队,来保护游客的人身安全。

    之后的很多年里,许多到过埃及的德国游客回来都说,在埃及旅游,出门享受的是总统待遇:出门时,前面是荷枪实弹的摩托车开道,后面是武装到牙齿的警车压阵,连道路两边都是武装警察。

     这种保卫措施,直到2010年才逐步全面解除。但2012128日傍晚,一伙蒙面武装人员在埃及红海旁边的世界著名旅游潜水胜地沙姆沙伊赫,抢劫了一个旧市场附近的外汇交易所,随后与当地警方发生交火。一名40多岁的法国游客在交火中被击中胸部和腿部,当场死亡,1名德国游客受伤。

    新闻一出,到埃及去旅游的游客再次锐减。

    为了吸引游客,埃及“有关部门”与德国旅行社联手合作,在德国几大杂志、报纸、网络同时大登广告,以极其优惠的价格和引人的旅游项目招揽游客。

    埃及冬季温暖,日照充足。这对冬季寒冷、极其缺少阳光又酷爱日光浴的德国人很有吸引力。加上德国人一直有到埃及度假的传统,这轮旅游宣传攻势很快奏效。

     而我们之所以选择到那儿去,当然不光仅仅是因为埃及的阳光和温暖,更因为埃及是和中国并驾齐驱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值得我们“到此一游”。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圣经》中对埃及的叙述,清楚无误地表明,埃及古文明跟西方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流长的关系。

        德国是个“有人的地方就有教堂”的国度。德国中小学里,都开设宗教课。而两大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出自《圣经》。为了能更好地从根本上了解西方文化,我曾很努力、很认真地通读过《圣经》。

     《圣经》里,第一章是《创世纪》,紧接着第二篇章就是《出埃及记》。这一章讲了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虐待、摩西被法老女儿收养、摩西被上帝赐予行神迹的权能并最终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埃及。

     当初读《圣经》时,有一点让我挺困惑:为何在《圣经》里,上帝会一再诅咒为人类创造了辉煌文化的埃及?  在《以西结书》30:7一章里,上帝的诅咒几乎是咬牙切齿:“埃及地在荒凉的国中必成为荒凉;埃及城在荒废的城中也变为荒废。”

    上帝对埃及的诅咒,与我们以往在国内教科书上对埃及的赞美完全不同。这让我对埃及平添一份好奇。我很想实地看看,今天的埃及果然如上帝所诅咒的那样吗?

    以前外出度假,都是自己安排行程。每去一个新地方,都不得不事先做足功课。比如,阅读有关书籍,了解那儿的历史和特产、摸清那儿的景点和线路。但这次埃及之行例外,因为我们跟团行动。

     第一个星期游程,是乘游轮在尼罗河上“晒太阳”。从中部城市卢克索(Luxor)一路往南,抵达另一个城市阿斯旺(Aswan)。然后再原路返回。

   飞机晚间抵达卢克索时,我心里很有一份期待。

    卢克索(Luxor)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城市。尼罗河穿城而过。这个城市有两座世界闻名的露天博物馆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两座神庙相距不到一公里。因同时拥有两座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卢克索获得了“宫殿之城”的美誉。法国巴黎协和广场上耸立着的那尊大理石方尖塔,就是从这个城市运出的。据说,当时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把这尊方尖塔完好无损地运抵巴黎。另外,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有一段惊险的戏,也是在这座城市的露天博物馆拍摄的。就像中国人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埃及人也常说:“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我想象着,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旅游城市,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打理,一定充满了“埃及情调”,美轮美奂。

     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参观了两座露天博物馆。之后,全团40多人,分别坐上极富埃及特色的20多辆双人观光马车,与另一组德国旅游团队一道,一路浩浩荡荡,穿大街走小巷,游览市容。

   我举着相机,咔嚓咔嚓,一路猛照——这些镜头,与我事先对这个城市的想象相差实在太远了!毫不夸张地说,这座城市给我的,可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惊!

    你能想象,一座旅游城市,几乎就建在废墟之中,到处破败不堪,遍地垃圾赃物,看不到几栋完整的房子,看不到一条干净的街道吗?

    你能想象,一座有着长久历史的旅游城市,除了机场之外,居然再没有一所可以接待稍大型团组游客的旅馆吗?

         如果不是导游事先清楚无误地告诉我们,这趟“环城游”,向我们展现的是卢克索这座城市富有特色的、祥和积极的一面,我绝对会以为,我们一行是行走在好莱坞某个大片荒废的摄影外景中。

     还从未见过,有任何一座城市像卢克索这样,满城都是烂尾楼——不是缺门,就是少窗。大多居民住房都裸露着未封顶的钢筋水泥和丑陋的外墙。毫无粉刷与装饰的外墙,砖头砌得马马虎虎,形同猪圈。

     一趟“环城游”下来,突然觉得,“古埃及文明史”是不是应该改名叫“以色列文明史”?作为文明古国,埃及可向世人证明的、可供给世人参观的,就是那些破败的、让人叹为观止的雄伟石雕和古建筑群。可是,看看今天卢克索的建筑,哪还有半点儿古埃及文明的影子?古埃及文明,丝毫没有惠泽于子孙后代,不能不让人怀疑,以色列人出走埃及之后,埃及还有多少文明?那所谓的古埃及文明,真的是埃及人创造的吗?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那些擎天大柱,或许十有八九不是埃及人而是以色列人设计和建造的。埃及文明史,浸透了以色列人的智慧和汗水。

    卢克索的破败,不完全是出于贫穷。因为满城的烂尾楼,似乎是一种刻意,是一种处心积虑。

     带团的埃及导游曾留学德国,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是位民族自尊心很强的人。他总是从积极的方面很正面地解释有关埃及的一切。对卢克索的满城烂尾楼,他的解释是: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卢克索一年四季干旱少雨,所以,家家户户特意让房屋缺窗少门,以便通风。

     而同团的一位德国税务师在晚饭餐桌上,揭开了这其中的奥秘:卢克索满城的烂尾楼,其实与埃及一项“极其愚蠢的”法规有关。埃及税务法规定,房屋若没有竣工,就不收房屋税。老百姓于是钻这条法规的空子,刻意让房屋处于没有竣工的状态,以逃避交税。

    这让我联想到德国的一条相关税法:老百姓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内对自家房屋进行修缮,就可以凭维修单据,到税负局申请免税。既然修整自家房屋可以免税,何乐不为?所以,在德国,几乎看不到破败的房屋。

     法规总是在于无声处显示它的力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只要合理,就会让一个国家的整体面貌彻底改观。

     埃及政府不是没有看到这其中的问题。据说,穆巴拉克当政时,曾酝酿改变这条法规,可惜还没开始,就被“民主浪潮”赶下了台。现在埃及面临着比穆巴拉克强权时代更多的问题,改变税法的事,在“民主浪潮”中不可能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老百姓乐得钻法律的空子,卢克索只好继续以破败的面孔示人。

    卢克索的破败固然让人痛心,而卢克索满街乞讨的孩子,更让人痛心。

   在卢克索的两天时间里,每次出门,都会看到在街上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像口香糖般粘着游客不放、一个劲儿兜售旅游品的孩子;围着游客不停乞讨的孩子。我特别留意到,这不是在周末或休假日,而是孩子们应该在幼儿园或坐在课堂里的时间。

      卢克索的孩子们乞讨时,脸上大多带着明朗的、灿烂的笑。仿佛乞讨不是件屈辱的、可羞的事,而是件快乐的、光荣的事。不敢想象,当一个国家的孩子把乞讨当成理所当然,没有了屈辱感、没有了是非观,这个国家究竟还能走多远?

     曾特意问过埃及导游,难道埃及的孩子都不上幼儿园、不上小学或中学吗?导游告诉我,埃及也实行义务教育。但有些埃及家长并不督促孩子到学校去,而是任由孩子在外玩耍、乞讨或缠着游客卖东西。同团的一位搞教育的德国游客私下里对我说,埃及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少之又少,根本就没有落实义务教育。政府不投入,家庭不重视,孩子不去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这简直就是犯罪!

    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了中国。同为文明古国,孔夫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孩子教育的国度之一。撇开两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说,单说中国的家长们,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可谓思想一致,高度统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甚至砸锅卖铁,在所不辞。

    埃及也搞过经济改革和招商引资,至今无何起色和成效。依我看,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应该得益于中国的教育;埃及之所以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在很大程度上,也缘由埃及的教育。政治制度和政策法规固然重要,如果没有教育做底基,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埃及,愿你早日从“民主浪潮”中走向正轨。卢克索,愿你早日从破败中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