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圣诞节至一月底国庆日之间这段时间是最好的休假季节,商店减价,学校关门,沙滩商场到处是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生意兴隆。另有一个好去处是每年一度的悉尼艺术节,几十个世界各地最新潮最前卫的表现艺术同时登台,如果你在欣赏莫扎特、莫里哀之外还有胃口接受兴奋刺激启迪灵感的表演,那你不要错过悉尼艺术节。几年前看过谭盾的琵琶弦乐五重奏《鬼戏》,由吴蛮领操琵琶,印象极其深刻,今年看了现代舞《双盲》,至今兴奋不已。
《双盲》取自于临床心理学双盲实验,就是试验者和试验对象双方都不知道随机选取的试验内容。比如药物临床试验,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随机选取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完全依赖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编舞Stephanie Lake介绍舞蹈灵感来自于她对一些理念的兴趣,如个人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对权威的服从、违背个人道德准则服从命令能走得多远,等等。虽然概念很抽象,但作品有很流畅的形象表述,类似抽象现代画,没有具体原形,表达的是概念或情绪,强调的是观众自己的解读。舞蹈对舞者要求很高,两男两女集芭蕾、体操、杂技于一身,节奏快速冲突迭起,表演紧张震撼令人眼花缭乱。音乐是电子噪音和简单节奏,配上刺眼的灯光,六十分钟是一个强烈的头脑风暴。
这是我对《双盲》的一些解读:
1. 人的好奇心,异性的互相吸引
一对男女舞者各自手中拿着一根电线,男的持红色代表阳极,女的持绿色代表阴极。当他们接触时电回路形成有电流从他们身体流过,便有噪音发出。他们接触的程度决定噪音的频率和音量,轻轻地用手指在对方耳朵上掠一下,声音像鸟儿啾啾,蛮好听的;两舞者正面熊抱噪音震耳欲聋,他们被过强电流刺激,马上分开。这一段男女舞者从彼此好奇到完全相识,你招一把,我撩一把,似娇似嗔,推推搡搡,编舞很流畅,电子噪音也随着舞者抑扬顿挫,充分表现了阴阳两极既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2. 操纵
女舞者匍伏在男舞伴身后,她柔软的手臂像蛇一样在空中翻舞(点赞女舞者的舞功,跟杨丽萍的孔雀舞有一拼),男舞者坐在地上,被催眠了一般地跟着她的手左右摆动,一度他曾挣扎着试图摆脱她的操纵,由此引来一番身体较量,最后她赢了,又伏在他身上蛇动起来,他安静下来,又昏昏噩噩地跟着她摆动……我们工作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还少吗?
3. 秩序井然与随心所欲
四个舞者面无表情机械地从舞台的四个角落向对角方向走,在舞台中心四个人交汇,但四个人的时间掌握得如此之好,他们擦身而过却绝不撞车,真像机器人一般地准确。走了几个回合,一个男舞者的舞步开始加了花样,其他三个人也慢慢学着他的样子随意起来,没多一会儿,机械秩序变成了个性发挥,舞台上交互穿插令人目不暇接,耍了一会儿四个人又回到了对角线穿插移动模式,只不过表情不再冷漠了。社会这架机器的平稳运转需要每一个部件按照规则有秩序地发挥作用,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什么空间内能尽其所能地随心所欲?任性能到什么程度呢?
4. 人的极限
女舞者是教男舞者的老师,她开启节拍器让男舞者跟着节拍做一套动作,节拍器不断加快,男舞者一遍又一遍地做着同样的动作,直到他的舞步实在跟不上节拍器的节奏,最后摔倒在地。人是有极限的,无论是体育竞技场还是人生竞技场,更快、更远、更强、更好……哪里是极限啊?
5. 人的社会性
男舞者轮番跟另外二女一男舞者较量,场面激烈,最后另三个人逐一倒下,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惬意了一会儿,开始百无聊赖,捅捅这个、踢踢那个,希望他们能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较量。人在社会里需要各种接触,没有人能在真空里过活,当人失去了社会关系,没有对手了,好多事情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6.饥饿与饱食
舞者两两一对在对舞,表现动物在扑食搏斗,提示是让观众观察饥饿与饱食的动物在搏斗时有什么不同。这一节舞蹈我没有看懂,我没有看到舞蹈有什么区别,因为我分不清哪一对舞者是饥饿的,哪一对是饱食的。这也许就是“双盲”的意义所在吧,双方都不知道随机取样选择,完全看试验结果,这一段舞蹈我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传统芭蕾,从音乐、舞蹈、服装、布景乃至故事情节,带给人无穷美的感受。现代舞则是另类,不仅欣赏舞者高超的舞技,也启发思考,整个演出是思辨的过程,演出过后,思考仍在继续,如食橄榄,回味无穷。
现代舞《双盲》很神奇。
2016年1月28日于悉尼
Sent from my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