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社会民主党的过去与未来(三)

 


    西欧社会民主党的过去与未来(三)

 

 

2.3 瑞典的福利国家改良模式

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在60年代和70年代堪称西欧社会民主党努力看齐的榜样。迄今为止,瑞典仍以最高的全民就业率,最高的妇女就业率,最高的税收,最高的福利开支,西方世界最有势力的工会,及其与经济挂钩的工资制度等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成员国里独占熬头。社会学家约·以色列曾在1978年称道瑞典模式乃“社会民主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典范。自70年代后期开始,瑞典福利国家的几个支柱先后坍塌,与经济同步递进的工资制度彻底崩溃,国债骤增,全面就业变成了大量失业(1993年其失业率高达9.5%)。由此,瑞典社会民主党1994年继续当选之后,展开了一场势在必行的社会改革。

 

财经政策

面对高达10%的财政赤字,瑞典社会民主党再清楚不过,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无论如何也无法帮助瑞典走出经济逆境。于是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果断采取了提高税收、紧缩开支等经济手段,并且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收效——1997年,国家的财政赤字被降低到1.9%。国家财经面貌之所以得以迅速改观主要有如下三个因素:其一、经济的增长:1992-94的经济增长值尚在0位之下,而1997年即提高到2.3%。其二、税率的提高:增加了国家财经收入。其三、福利开支的减少:大面积压缩社会福利开支,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开支。除此之外,瑞典政府在财经收入环节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改:对企业实行减税免税,将直接所得税转化为间接增值税,公民工资收入的差距虽然由此被拉大,但仍属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成员国里剪刀差最小的国家之一。

 

就业政策

搞活劳工市场,实现全面就业仍是瑞典社会党政府行为的“保留节目”之一。1997年瑞典在就业方面的支出共占国民经济增产总值的2.1%,位于世界发达工 业国家首位。90年代期间,长期的严重的失业和政府同时对就业市场的投资,互相抵消,使之成绩平平。到90年代末,瑞典社会民主党修正了追求高就业率的目标,妇女就业率马上呈现下降趋势。瑞典政府开始寻找其它途径解决失业问题,譬如,重新考虑退休年令和每周的法定劳动时间;将失业金降低到最后一次纯收入的81%(仍属国际高收入水平);放宽对劳动时间的限定;取消对劳务借用和私人工作介绍所的禁令;限制工会对企业解约的权利范围,等等等等。尽管上述各项改革项目,瑞典仍属欧盟国家的解约通知期限最长的国家,瑞典的劳工市场仍然严格控制在国家的手中。

眼下在瑞典进行的有关劳动时间与劳务合同的讨论正僵持在劳资双方的谈判桌上。与走在改革之路前面的英国和荷兰社会民主党相比,瑞典社会民主党步履艰难,困难重重。不过在最近两年发生了新的起色。


社会福利政策

尽管社会民主党长期以来坚持多元主义福利性国家其原则不变,但自1994年起,瑞典政府仍然对福利国家制度开始了如下几项重要改革:

——节约各类福利开支(平均缩减为5%)。

——加强了对医疗保险的监督和控制,杜绝肆意滥用医疗保险,尤其是对星期一和星期五开病假的限制。

——降低了病假工资,请病假者最多能得到工资的75%。看病就医依仍是公费医疗,但个人须承担极少的附加费用。

——降低了退休金:对基本养老金和附加养老金实行了一体化(与德国的退休制度相似),雇佣工人工资收入的18.5%作为养老金保险,私人养老金保险正在开发之中。

——瑞典在公共机关的就业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31.9%,是德国、英国和荷兰的两倍。瑞典政府拟定在公共机关或行业施行裁员或减员,这将会引起大批的妇女失业。裁员的目的是加强雇佣人员的自我负责精神,防止坐吃福利的寄生虫现象。

福利社会的概念在瑞典人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反改革势力相当强大。90年代,瑞典社会民主党政府只不过对现存福利社会体制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校正,结果在1998年的大选中失去了大量选民,尤其是女性选民,他们把选票投给了左翼社会党派。瑞典政府是否有决心和勇气深入而彻底的改革,尚有待于继续观察。

 

瑞典改良之路的优势和弱点

优势:

——瑞典属世界经济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国民经济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既使在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90年代初也没有实行有关进出口贸易的保护措施。

——通过减税免税和节省社会福利开支等等措施改善了国内投资环境,资本外流现象减少,外商投资增加。

——政府只是局部性地压缩了社会福利款项,许多改革措施所致力于的主要目标在于消除社会福利之寄生虫现象,以确保福利社会的公正性和加强自我负责精神或曰个体责任制。

——解决失业问题是瑞典政府首当其冲的头等大事,瑞典社会民主党必须为此充分做好精神的准备和物质的准备。

——瑞典是欧盟国家中合法的和非法的偷税漏税现象最少的国家之一。

弱势:

——失业率,尤其是妇女失业率的增长,标志着瑞典政府小心地放弃了实现全面就业的奋斗目标。

——失业人员的增多,就业人员的减少,无疑会给建筑在税收制度上的福利国家带来一系列困难。

——瑞典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一直停留在世界经济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线之下。

——劳资双方针锋相对,重返谈判桌,达成一个新的统一协作的劳资协议为期甚远。

毫无疑问,瑞典政府已经开始了对福利国家的体制改革,虽然迄今为止只是做了一些局部性的革新,而且在程度上远远不及英国与荷兰那样深入彻底,但仍然取得了不可低估的进展。在福利国家制度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瑞典社会劳动党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改革和开放劳工市场,解决失业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长期失业。失业的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地得到解决,长此以往,瑞典的社会福利国家就难于继续下去。

 

法国社会党的财经预算以及计划经济的模式

法国是西欧惟一的一个坚持走财经预算和国家干预老路的社会民主国家。由于法国权力机关高度集中,利益集团不成气候,其政府又是由社会党、共产党和绿党共同组成的左翼联盟政府,加之法国的共和国精神与传统的国家干预文化背景,都给社会党政府执政施政,贯彻与推行其既定方针形成了有益而便利的条件。来自附属政府、反对 党以及其它政治团体的反对势力微不足道。法国社会党强调国家的职能作用,无论在宏观经济,工业生产,还是在就业政策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皆由国家直接参与管理。 一方面,显现出法国坚定不移的社会民主主义立场,另一方面,囿于模式陈旧老朽,缺乏新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而 也不能解决由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财经政策

8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将经济的侧重点转移到保持国家财政平衡上来。到了90年代,由于法国政府严格履行财经制度,有效地将本国的通货膨胀控制到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线之下。尽管如此,以约斯庞为首的法国社会党政府的财经政策在诸多方面仍有别于其他社会民主党国家。譬如英国、荷兰、瑞典和德国均采取减少财经赤字,以期达到收支平衡的财经策略,而约斯庞施行的却是稳定物价,发展国内经济市场,对国家经济进行局部性调节和整顿。比如加强对国内市场环节的投资;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水平;增加对入学儿童的家庭补贴(提高了四倍);通过节省国防开支(而不是通过缩减社会福利开支)去满足和兑现马斯特利西特盟约。结果:1999年法国以2.6%的国民经济增产值一跃成为欧盟国家的前位。

法国90年代末的税收政策亦与世界经济与发展组织的大趋势有所不同。除了瑞典之外,绝大部分发达工业国普遍实行了降低税收的手段,唯独法国社会党小心翼翼,局部性地提高了企业税和所得税,但同时减免了对低收入环节的税收。通过对财经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法国左翼政府期望在保证(不降低)社会福利支出的同时,提高和加强企业之竞争能力。故此,法国政府决定取消了与工资挂钩的医疗保险费用,于此同时,提高了对几乎各种收入在内的所得税,工资收入包括其它形式的收入(如个体户收入,资本收入等等)统统都被公正地列入国家税收内容。其具体目的在于:一)降低工资的附加费用,为企业减负,以期提高其竞争能力。二)解决社会福利保险的经济来源。

法国在货币政策方面亦与西欧其他社会民主国家有所不同。法国虽然赞成欧盟货币统一,但反对欧洲中央银行凌驾于欧盟政权机构(欧盟理事会或欧洲经济部和财经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倾向于由中央银行与欧洲经济部和财经部相互制约,共同决策的方式,法国认为这样才能使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一致,更好的发挥作用。

 

就业政策

法国的就业政策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干预(计划经济?)特色。法国社会党在开始执政的第一年就开始动手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法国政府计划由国家投资 80%,资助提供70万个就业岗位,而其中的35万个工作岗位直接产生于公共事业单位。法国政府的此一举动,既不会发生在英国、荷兰,也不会在德国社会民主党那里得以兑现。剩余的35万个工作岗位计划产生于私营企业,国家给予相应的资助和补贴。法国政府采取的就业措施还包括如下内容:

——由国家出资解决老年雇员提前退休,以此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实行35小时的周工作制,实施初期,国家出资相助,以促进35小时工作制的推广与普及。

——迄今为止,法国的劳工市场仍然被掌控在国家手中,仅此惟一的一个例外:放宽了对劳务合同解约期的规定。

三项措施的前两项可以说是法国政府一如既往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行为,即由国家操纵和资助的就业政策。而第三项措施却一反常规,给劳工市场打开了走向灵活而开放的阀门。正是由于对劳务合同期限和对几乎没有社会保险的低薪行业的宽松政策,才给劳工市场,尤其是服务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气。然而照此下去,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将不会是十分久远的事情了。

 

社会福利政策

法国的社会福利体制几乎长期未变,福利国家的经济来源依然来自于工资的附加费用,其中的主要部分由企业主担付。眼下法国社会党正小心翼翼地用纳税的收入来取代工资附加收入来支付整个社会福利所需要的费用。法国政府对社会福利的改革重点之一是加强对家庭的资助,每个家庭按收入高低不同得到相应的政府补贴。其重点之二是加强城市的民居建筑和民房修缮,尤其是对大城市外籍人集中住宅区的整顿和修缮。其重点之三,也是重点之重点,是加强学校建设,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但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情况相似,教育的问题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兑现和落实。

约斯庞在1999年的政府报告中立场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英国劳工党的福利物质刺激法的怀疑态度。他认为,建立一个能动的投资社会国家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而现代化的社会福利国家。他说,我们不能想象“物质刺激”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地球上许多国家和地方不具备生存保障,学校教育,没有援助,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去大声疾呼个体发展,走向富裕,显然脱离现实。但是,迄今为止,法国政府仍然没有找到如何能动地解决投资国家与传统的福利国家之间的矛盾,中央集权的投资国家与全球化的经贸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及共和国式的计划经济与利益集团和民间组织之间的矛盾。

 

法国计划经济的优势和弱点

优势:

——法国政府可随时随地实行经济干预,克服社会不平等现象。

——以约斯庞为首的法国社会党比欧盟其他社会民主党更为重视欧盟的政治地位,鼓吹加强欧盟各国之间的合作以改善和补充本国的可征税能力及其就业市场。力推建立欧盟“经济政府”,该经济政府并且用有对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包括推进欧盟“社会草案”和“社会福利议定书”的贯彻执行。

——搞活劳务市场,但不是盲目地降低企业经营税,财产税以及所得税,鼓励长期投资,以期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上述所有优势均有其负面效应,不可视之为理想完美的政治手段,决策时须审势度势量力而行。

弱势:

——法国目前的福利国家模式既解决不了福利国家的经济支柱问题,亦无法改善无家庭人员的公正待遇问题,更吸引不了失业人员重返工作岗位。

——劳工市场的管理仍然是以国家资助就业为主,个体责任,个体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资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和重视。

——法国仍不免存在排斥欧盟第三国、保护国有贸易体系之倾向。

面对世界经济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国社会党所表现的顽固和保守出乎人之意料,而且得到绝大多数法国公民的理解和拥护,约斯庞政府可以毫无顾虑地继续推行传统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现存的劳工市场政策。然而对于如何解决新工业社会的后患——新生代社会底层的问题,法国政府手中依仍没有对症的良药。令人不无担忧的是,法国政府对改革的拖沓以至彷徨不决的态度,将会给法国在经济和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留下障碍,面临更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