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古抱今的道1

 

负古抱今的道

        ――读《老子》笔记(1       

              抱峰

 

  • 道的生成

    老子任春秋晚期掌管书籍的史官,面对周王朝的老迈衰微、战事频仍、百姓困苦煎熬、生产方式急剧变革、救世思潮空前活跃的局面,迷惑愤懑,报负难展,便心萌去意,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弃官,遍游天下。

他骑牛慢悠悠地行走,寄情山水,访贤问愚,丰富见闻,调动知识积累,长考着,探索着。慨叹:“回想起来,有人财物有余,吃喝玩乐,我却这样不合群,显得愚钝,昏愦,冥顽,鄙薄,好像被遗弃的婴儿,狼狈不堪,无家可归。可是心如海水激荡,如急风驰骋,唉,还是探求思索已久的东西――道,从中获取教益吧!”

辗转来到函谷关,与关尹倾谈。关尹仰慕他人品高洁和学术高见,建议把所思所想写出来,并提供写作便利。

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思如泉涌,很快,《老子》这部光照千古、惠及人类的不朽巨著,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方,中国的多事之秋,横空出世了。《老子》又名《道德经》,为《道经》和《德经》的合称。完书较为匆忙,简略且多有错杂,仍不失脉络大样,深邃奥妙。

即便现代世人对书中描绘的当时中国的大致情状、时代特征也感到似曾相识,人们很容易把古代与现代连结起来,似乎感到历史在周行,智慧在对接、佐证;难怪国内外一些政治家、思想家以引用某些穿越时空的教诲自豪。

老子及其学说不仅属于中国,滋养了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属于未来。

  • 道是世界观

    《老子》第一章淡淡入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像并不经意,却提出了其世界观的基础范畴,由此构建了世界观大厦。后世学者努力解读,认为这句话是进入大厦的开门钥匙。

在众多解读者中首推比老子小三百多岁的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思辩大师,法家创始人,对老子所处时代和哲学环境感同身受,接受了时间沉淀的馈赠,不需要经过他人杜撰便能摸清底理,所以更贴切,更具权威性。韩非子指出,要明白常道和非常道两个概念。常道,从天地产生到消散不死不衰,是永恒的。而欲弄清与常道相对应的非常道,不能不涉及“理”;理,即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理虽然也是道,但是,局部的“一生一死”、偶然的“乍生乍死”,暂时的“初盛而后衰”不是永恒的,相比之下就是非常道了。大体上,常道与非常道的区别在于永恒或者不永恒。韩非子进而阐述:对于常道之所以说不明白是因为“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也就是它具有不可变性,全局性,必然性,长久性,不固定性,因而特别玄虚。连道这个名字也很勉强,姑且这么叫罢了;生要这么叫,也不是常名。(后来被认可,便成了常名。)

可以想见,在老子的头脑中一直有个蒙胧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知道它非常重要,产生并规定了天地万物。而产生并规定天地万物的绝不是上帝,上帝是以后才出现的,“象帝之先”之谓也。老子的道与上帝泾渭分明,从根儿上厘清了界限。(中国的思想家有着长久的无神论传统。)

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很执拗,说不清也要说,于是起了个名,称之为道,亦可称之为大。老子论道以实物和实物状态作了许多比喻,活灵活现。这样,人们很容易跟随老子的思路走,和老子一样以为道是个实体,凌驾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

其实,世界观――如果把道作为世界观――并非实体,它是个抽象的东西;并非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而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内。通篇观察,老子的比喻只是为了描绘世界观的特征,提示天地万物的总规律罢了。

老子书中确有“无物”一说,所谓无物是不是指区别于物质的精神抽象呢?不是。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即没有形状的形状、形象,恍恍惚惚,却仍然是个实体。

老子描述的道很玄虚。它无头无尾,没有形影,没有声音,没有体状,似有似无,或明或暗,看不见摸不着,“玄之又玄”。但它千真万确地存在着。像风箱,空虚而不穷尽。像兽类的母体、母体的生殖器官,孕育出了天地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它“有物混成”,是对质的的抽象;它“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对立的统一。

  • 无为
  •     可是,拉风箱用力要适中,用草扎的祭祀刍狗用过则弃之:一切顺其自然就行了。道周而复始,周而归根,许多事情并不圆满,也不要求圆满。“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而退,天之道。”道如同浊水,“静之徐清”,搅动了又变得混浊,私心复生。“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强梁者不得其死”,表明事物的对立双方是相互转化的。还主张无能生有,柔能制刚,弱能胜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清静为天下正”, “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总之一切要“守中”。可见,老子和孔子共同创建了中庸思想。

老子说:道,多么深邃复杂呀,是万物的主宰,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压抑锋芒,调解纠纷,取长补短,包容缺陷,以求得和谐――这就是“玄同”,大同。大同世界是全人类的理想,老子在书中对大同世界的要旨先后两次作了热情洋溢的描述。

基于上诉认识,老子推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的规律――无为。无为几乎贯穿了老子所有伦理道德、内政外交主张。

无为实质是不妄为,不谋私,不扰民,不张扬,顺道而行,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但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对于伦理道德建设、政治建设、民生建设、争取和平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然而无为思想也有消极面,例如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等,这,不能不贬低人的生命价值,压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儒家的克己思想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一脉相承,大胆地说,中国人忽视个性张扬的弱点与此传统文化的缺欠不无关系。






予微 (2012-03-12 05:51:45)

拜读,佩服!谢谢介绍,要花心思学习一下!

抱峰 (2012-03-12 22:49:47)

子微是个谜,一条鱼,还有许多文字。可爱,可敬。

我也在学习。就是敢说。因为没有根底,没有背景。

予微 (2012-03-14 05:22:37)

呵呵,这是女儿的涂鸦,我觉得寥寥数笔,很有意思,就要了过来。于是她就写那些文字,从下到上读的,说因为妈妈喜欢,就留给她了, 鱼很好味。

抱峰 (2012-03-14 21:57:25)

一小图让人想一大片。世间多美好。那小女儿像姥姥,也将能写会画。遥祝安康,尤其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