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功(八)

 

真正的成功 (八)

 

每次观看海豚表演,我都会在赞叹它们精湛的技巧同时,感到惭愧不已。四只海豚可以整齐地跳到空中翻转,或在水面上直立前行,甚至钻火圈,家里孩子们很多礼节习惯怎么还没训练出来?

海豚是怎样被训练出来的呢?

看照片不难发现,教练们笑容和蔼,一步一步示范动作,海豚们达到要求就马上奖励鱼吃,还有教练的爱抚甚至亲吻。这个过程至少包括了几个心理学推荐的亲子教育原则: 身教大于言传,规则一致,善于抓住做的好的时候,并及时鼓励奖励。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海豚信任,喜欢教练时,它会尽最大努力做教练要求的动作。

当然,这种训练也基于海豚友好的天性和集体性。不然,怎么没见过鲨鱼在海洋公园表演呢?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 您见过黑着脸驯海豚的吗?

黑着脸试图去训练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家长和老师却很常见。

威廉曾经在上 Kindergarten 时的课后学校和两个高他两级的男生一起比着写中文练习,三个孩子都非常认真。有一次我碰到其中一个男生的妈妈,忍不住夸孩子们的求知热情,并提到“这样好学的孩子在教室里多让老师省心”。没想到这位妈妈告诉我,他的孩子 Kindergarten 和一年级都是厌学的。因为坐不太住,那两年的老师几乎每周都要给家长打几次电话,抱怨孩子在课堂上不听话,作业敷衍了事。孩子更有挫败感,每天早上叫醒去上学都是挣扎。今年二年级,换到一位既有爱心又有规则的老师班上,孩子天天不用闹钟就自己醒,早早地背着书包去学校,精神抖擞,所有作业都认真完成,成绩直线上升。家里不论做什么好吃的都会坚持留一些给他老师,常常告诉父母他多爱这位老师。父母都不敢相信他天翻地覆的变化,只因为他对这位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我的两个孩子也有幸在二年级时分到这位老师的班上,才发现她的魔力所在。在她的眼里孩子们各有长处,没有“好坏”之分。除了每天和蔼相迎,她还在课堂上及时发现每位孩子的进步,用“代币制”(token economy) 的“班钱”(classroom dollars) 奖励,周五可以拿“钱”买课堂商店 (classroom store) 里的文具,玩具等。我的小儿子也是那一年在她的鼓励下,行为比一年级有天壤之别。学年结束时,这位老师还根据平时的观察自做了30张不同主题的奖状,包括“最耐心奖”“最乐于助人奖”“跑得最快奖”等,然后让班里30位学生为每位同学投票,不得重复奖项,这样每个奖项得票最多的孩子都不一样,每位孩子都拿到最符合自己特点的认可。 

Mr. Daniel Coyle 在他的畅销书《天才密码》(The Talent Code) 中总结,对120个在网球,钢琴,和游泳上的天才人物研究发现,他们的启蒙老师远远不是那一领域的天才,但共同特点是对孩子非常耐心,及时发现并鼓励微小的进步,和孩子关系好,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孩子前进的动力。

1943年7月,美国著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博士 (Dr. Abraham Maslow)在著名的《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首次阐述了日后广为引用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博士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历史上各行业顶尖的成功人士,或者大学里 top 1% 的学生等,发现他们能达到“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金字塔尖前,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一定要先满足自己“爱”和“尊重”的需要 。如果没有社会与团体的认同、接受,和尊重,人就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很难有使自我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动力。

 


哈佛医学院著名的 The Grant Study,跟踪调查 268名 1939 1944 间在哈佛读大二的白人男生,至少每隔两年就收集关于他们的健康,事业,婚姻,退休状况等信息,旨在研究什么因素通向人的成功和幸福。七十年后,主研究员 George Vaillant 教授在他 2012 年的书,Triumphs of Experience: The Men of the Harvard Grant Study 总结: 时和母亲关系温暖亲密的男生,成人后年收入比那些母亲不关心的男生高达八万七千美元 (Men who had “warm” childhood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mothers earned an average of $87,000 more a year than men whose mothers were uncaring)时和父亲温暖亲密的关系,则和被试75岁时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关最高(The warmth of childhood relationship with fathers correlated with: Lower rates of adult anxiety and Increased “life satisfaction” at age 75)

很多教育心理研究证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得到至少一位成人的信任,那他/她将来成功的机率就高很多。我能够在浪费初中三年后有机会成功完成高中并一直读到博士,也直接源自高中班主任一次家访,用他的信任重建了我对学习的信心。经典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也叫“期待效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显示,老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为她起名,象爱妻子一样爱她,终于打动爱神,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在这个实验中,著名心理学家 Robert Rosenthal 和助手在一所小学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把随机抽取的18名学生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认真地说他们是“经过科学测试发现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并叮嘱校方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显然,“权威性谎言”发生了暗示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受到虚构的测试结果影响,来自老师潜移默化中的热爱和期望让这18位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象那座雕像一样,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之后的跟踪调查也发现这种积极的影响一直延伸到成人期。

在加州工作的15年中,我遇到过一位会家访的6年级老师,校长总是放心地把全年级行为最难管的孩子放到她班里,一年后都像换了个人似的,屡试不败。如果老师一次对孩子爱和尊重的有效表达和一年中的鼓励信任可以改变他们对自己,对学习的态度,那家长日复一日的爱和尊重,亲密的亲子关系,能创造多长远的前进动力和奇迹呢?

孩子们天生都是愿意去取悦于父母的。我的小儿子刚八岁,尤其明显,一看到我脸色不好看就忍不住说:“妈妈,请笑一笑。两个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就是关系” (connection),而亲子关系不是每个人世界里第一个关系吗?但到了青少年,这种“取悦”现象就少见了,更多父母苦恼孩子们过了13岁很少再和家长交流。高中生们则告诉我,是因为自己之前很多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父母的注意,自己喜欢的不被认可,或者曾经想交流却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慢慢就学会去找更有共鸣的同伴。十五年工作期间我极少见到不孩子的父母,但学会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爱确实是很多家庭要修的功课。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