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功”
(一)
2011年秋季,我接手了 Hopkins Junior High,按学业表现指数(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是名列加州前矛的初中,亚裔学生比例已经近90%。开学前,教职员工照例提前一周到校培训,题目是老师们自己要求的。他们发现社区的大多数父母对成功的定义狭隘,而这又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所以想了解如何可以帮助缓解这个趋势。 很多老师观察过学生某次考试成绩低于A就很害怕,甚至吓到放学后在校园徘徊,不敢回家。亚裔家庭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在欧裔老师眼中也很偏:比如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教课的才能,可每当提到将来可以选择去教育学院深造成为老师时,她们则纷纷面露难色,一致强调那是父母绝对不可能考虑或接受的。还有位学生热爱音乐,一心梦想去音乐学院深造作曲,但父母认为学音乐“成功”几率太小,最后只能违心地选择医学院。
父母对教育“成功”的定义无形中控制着孩子们对课业成绩的心态,课外活动的取舍,时间的安排,待人接物的方式等。比如我 2014年受洗后,对“成功”的定义是“孩子们与基督建立健康的关系,敬畏神,按圣经的教导行事为人”,这也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的格局: 每日睡前读圣经,祷告,周四参加 AWANA(国际儿童圣经学习小组),周五参加教会查经小组学习,周日上午主日学,晚上家庭祭坛等。周围很多朋友常常不解,为什么大把的时间不用在孩子才艺的培养上? 只是因为大家对“教育成功”的定义不同。
在《有机的孩子》中曾经讨论过,父母的养育过程对孩子的智力特点等“硬件”影响不大,但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却给孩子的教育订了大方向,可怕的是这个对儿女一生的影响,往往是孩子成人后才看到。反面例子我在咨询中屡见不鲜。曾经有家长找到我时,儿子已经33岁,没心思找工作,更不要提成家,把自己一生的失败都怨在父母身上,只因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按照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引导”太多,与自己内在的上进心渐行渐远。另一位忧心如焚的母亲,独生女儿曾是高中的佼佼者,成绩全A不说,还在家在校都特有礼貌,深受老师喜爱。当年她最热爱的是新闻专业,也被西北大学新闻系录取,但父母觉得 U Penn (宾州大学,长春藤之一)名气更大,经济专业也更响亮,所以让她割爱。孩子是从小听话的乖乖女,犹豫了几天也就顺从了。上学后成绩一直都不错,但当毕业在即,女儿如梦初醒,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同学们都热火朝天地寻找工作单位之际,她却每晚在电话上和妈妈哭到天明,精神近乎崩溃。母亲追悔莫及,放下面子等一切身外之物,为女儿保证: 休学,转学等等都可以,只要她平安快乐。可惜孩子现在骑虎难下,完全放弃又太可惜,进退两难。
为了多了解一下这个问题的性质,我随机挑了两个七年级和两个八年级的班,对其中的120名学生做了个简单的匿名抽查:一张分类卡片,一面让他们写下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另一面写下自己父母对成功的定义。回复的统计如下:
学生自己对成功的定义:
学生回答自己父母对成功的定义:
抽查的学生12到13岁,有的写下不止一个定义,但总体上看至少 50% 选择“达到自己所订的目标” ,“有幸福和满足感”作为“成功”。与此相反,近50%学生反应父母对成功的定义集中在“全A的成绩” 和“高薪的工作”。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
一位同学写下父母对全A的期待后,在旁边又用大写字母标示:“GOOD LUCK !”(“祝好运!”言下之意,想得全A你们就自己想去吧,和我无关,其反感溢于言表。)还有一位学生写到,父母对“成功”的定义是“做个大夫”,旁边还用括号加上(“嫁个大夫”),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不得不深思我们做家长的想法对孩子世界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校长要求我就“成功的真正含义”为社区做讲座了。
父母对“成功”的定义,无形中设立了家教的目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让我们亚裔崇尚教育,也是为什么美国凡亚裔聚集的地区学业成绩一定出众的根基,这本身无可厚非。全国教育统计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数据表明,2011–12学年,美国三百一十万左右公立高中学生的平均毕业率是81%,其中亚裔遥遥领先,达到93%。(http://nces.ed.gov/programs/coe/indicator_coi.asp )
可“教育”仅仅是以学习成绩衡量吗?“成功”仅仅是以将来工资的高低来评价吗?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是學校里教過的知識都忘掉后,自己還保留的東西。(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那该保留的,对一生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呢?
對于重視學校成績的華裔家長來說,我們有沒有在忙于督促孩子日日學習的過程中,忘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呢??
我开始收集美国近几十年对“成功”的研究,以求对成功背后的相关因素有更全面的了解。
到底什么因素预测“成功”呢?
是智力吗?
世界上最长的天才儿童基因对個人成就影响力的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由斯坦福大学教授 Dr. Lewis Terman始于1921年,他的团队跟踪调查了1528 名智商超过 130的儿童, 研究他/她们的大学教育,工作表现,婚姻和孩子状况,幸福感,退休生活等人生大事,直到去世 。發現他们虽然在基础教育阶段各方面适应很好,成人后也有在职场出众的,比如加州最高法院法官,剧作家,50多名大学教授等,但在某一領域有突出表現或受過高等教育后有律師,工程師,老师等職業的比例不足半數,更多的从事着邮局职员,打字员等工作。1947年最后一次参与研究后, Dr. Terman 不得不得出结论,“At any rate, intellect and achievement are far from perfectly correlated”(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衡量,智力和人生的成就不成正比)。
是成绩吗?
对1981年 Illinois 州 81 名各高中毕业成绩第一名的学生跟踪调查14年的结果,发现这46名女生和35名男生中绝大多数在大学和职场适应得不错,平均大学成绩3.6,虽然也有4位没有大学毕业。成人后他们大多从事律师,工程师,护士,老师等传统职业,但没有任何人在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作者不得不得出结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些全A的学生从未发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投入所有热忱“Never been devoted to a single area in which they put all their passion”。(Lives of Promise: What Becomes of High School Valedictorians, 1995)
是名校吗?
近25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得主就读的本科大学可见一斑: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名校,绝大多数我们闻所未闻。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不也是大家发现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先生在那里毕业才为人所知的吗?
1976年,美国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里有24%左右取得本科学位,曾经是世界之最。三十年之后,2006年,这个比例是28%,已经被英国,澳大利亚,挪威,南韩等许多国家超过,虽然我们的入学率并差不到哪里去。下面摘录的几个公众熟悉的大学四年及六年本科毕业率清楚地显示,送进大学校门只是孩子另一个阶段的起点,离“成功”还很远。(www.collegecompletion.chronicle.com)
University | 4 Years | 6 Years |
UC Berkeley | 68.9% | 91.1% |
UCLA | 68.0% | 89.8% |
UC Davis | 51.2% | 82.3% |
UC San Diego | 56.8% | 86.1% |
Uni. Of Chicago | 86.5% | 92.9% |
Stanford | 78.4% | 94.7% |
UPenn | 88.6% | 95.5% |
Harvard | 87.1% | 97.4% |
如果不是“智力”,“成绩”或者“名校”,那走向“成功”究竟需要什么因素呢?
(待续)
百草园 (2015-09-04 21:40:44) |
感觉把中国的教育办到美国了,希望家长和学校都别太给孩子们压力。 |
司马冰 (2015-09-05 06:17:28) |
亚裔的教育理念不但影响自己这一代,还影响下一代甚至下下代,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了。 |
渺渺 (2015-09-06 05:03:20) |
谢谢心桥好文!只是字能否显示大些,眼睛看得很费劲,麻烦了! |
心桥 (2015-09-06 06:11:50) |
感谢百草园和司马冰大姐的反馈。今年六月底有幸回国做了七场“真正的成功”亲子讲座,北京家长的学习热情让我感动。这个系列是讲座笔记。有位父亲讲座后告诉我,我原来对孩子“教育成功”的定义是让他考入清华,那时候我觉得我离目标很遥远; 听完讲座,我觉得我离教育孩子好品格和习惯的目标很近。 |
心桥 (2015-09-06 06:19:11) |
渺渺大姐,感谢您的提醒。我把字体换成18可看上去没什么区别。真抱歉。我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有机会当面去请教阿朵。 |
渺渺 (2015-09-07 02:04:49) |
估计你这是照片版贴过来的,不是用word编辑写的,恐怕是无法改字体,不好意思,添麻烦了! |
Sujuan (2015-09-07 21:43:15) |
感谢心桥好文!我们因为是第一代移民,大家靠智力学业得以在美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我们的下一代有着比我们更加宽广的人生道路。对职业的选择与第一代移民完全不同。对于我们家和我的孩子们,与神相连结的生命是最可靠安全的,无论他们做什么,学什么,当个蒙神喜悦,荣神益人的人生是首要的成功! 我们父母要时刻反省自己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强加绐孩子。孩子的反判并非坏事,学会接受,告诉孩子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接受后果。哪怕有点错误也是学习机会,是人生的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