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女儿暑假在家,和以往一样地聊天,她说她这些天带的一个学生对她说从小寄宿,现在父母又要送她出国,总觉得和父母亲近不起来。女儿对我说,小时候她最怕的的就是妈妈出差,她说虽然现在长大了更愿意独立,但是年幼的时候真的只喜欢呆在妈妈身边。她甚至愤愤地说,那些父母真不负责,生了孩子不带。她说,感谢妈妈,当初无论多忙碌我们都在一起。
想起我的童年。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父亲大学在北方读的,因为学的是勘测规划类的,于是毕业就留在了北方搞各种经济建设。因为想找一个家乡的女子结婚,后来就在家人的牵线下认识了母亲。
母亲年幼开始就在城里生活读书,结果高中毕业的时候下放到农村,户口也到了农村,生下我的时候,户口随了母亲,也落到了农村。
母亲不会做农活,但是因为有文化,就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一直到现在,还时不时有人会在街上认出母亲,喊着马老师,然后聊一会儿。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跟着母亲到了北方和父亲团聚,然后弟弟出生了。弟弟的户口仍旧落在了南方的农村里,虽然他从来没有在那个村庄生活过一天。
那时候,没有户口,生活在城市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靠票证供应的,粮票、布票、油票,等等。而靠父亲一人的这些票证,是根本没办法解决一家人的生活的。
在童年的记忆力,那时候的生活是无忧的,虽然比不上很多同龄人,但是整体感觉也还是非常得好,学校就在家边上,上学走不远就到了,读书也没有现在的那种户籍要求,所以在我的概念中,我和身边的小孩子没有什么不一样。
知道自己没有户口是慢慢长大了以后,那时候好像有什么政策可以解决户口,所以就听父母那些日子都在说这件事情。
那段时间的读书就是南方北方两边跑的,一年级刚开始时在北方,后来就和母亲回到南方一段时间,于是就在附近的学校里读书。有时候看到现在的孩子们读书为了一个学校的辛苦,就觉得很心酸。
等稍微长大一些了,父母考虑到南方的教学水平较高,又把我送回到南方读书,一个人住在亲戚家,而那时候户口已经在北方解决了,我就在亲戚家附近的学校开始读书了。
不知道那时候的入学读书是怎样的要求,因为这些也都不是在我的考虑中,当时就觉得春节前全家人说回老家,然后春节后父母回北方了,我被留在了南方,开学就到一个新的学校读书了。
真实的生活其实远没有童年的眼中那么简单。
从后来父母和我们讲的一系列故事中,我渐渐知道了那时候的困难。
母亲放弃南方的工作去了北方,只能做一些临时工,父亲在医院做行政工作,母亲就在医院做工,有时候是板车拉药品之类的,有时候药品半夜到了,就半夜去拉,父亲去帮忙,就把我们姐弟锁在家里,清晨再赶回来给我们做早餐,安排我们上学。后来母亲到医院的食堂上班,生活就开始有规律了。
因为户口的问题,我们三人没有各种票证,父亲就会在休息的时候骑自行车约两个朋友跑到农村去买农民结余下来的面粉,为了我们增加营养,父亲会爬半座山去买羊奶和鸡蛋,而母亲会约上食堂里的同事一起去给年幼的我们买一些限购的奶粉,好几个人一起排队,一人买一包,然后都归我们所有。
晚饭后,我们很多孩子就在医院的大院里到处跑,我 从来不知道父母为生活而做的那些艰辛的工作,现在回想一下,如果那时候我知道自己和那些小朋友的出身不一样,我一定不会那么无忧无虑地和他们玩耍。
临睡前,是父亲给我们读小说的时候,西游记、水浒传等等,父亲一章一章读给我们听,记忆最深的是父亲读书的时候的 表情、动作,非常形象。而母亲,就在边上做各种针线活,帮我们做衣服,做鞋子,织毛衣等等。
再大点,就读书了,因为我一直考年级第一,所以父母非常自豪,他们非常愿意和其他医生在一起,听那些医生说,你家孩子又考了第一之类的话。晚上的读书时间变成了自己的阅读时间,还增加了半小时的做数学时间。我非常喜欢做数学题,解题过程对我来说非常兴奋,于是父亲找人帮我买了一些数学集,我就开始在家自学那些。小学的生活还是很快乐的,因为成绩不错,每学期考试结束都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羽毛球拍啊,新书包啊,翻盖的文具盒啊。
后来初中了,我以学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重点初中,但是没有读多久,父亲因为工作调动换了个城市,我们全家就搬了过去,而父亲为了弥补因为他的工作原因让我离开一所好学校,就找到当地一所还不错的初中借读,借读费每学期10元。
再没多久,父母就决定让我回南方读书。
回南方是住在舅舅家,因为那时候已经懂事了,离开父母也没有那么过多的伤感,父亲每月两封信,我也回的勤快。舅舅舅妈都是教育工作者,所以我又学会了很多自我学习的理念,而哥哥们都大了,工作了,他们俩那段时间的重心也有相当一部分在我身上。再后来,父母带着弟弟一起回到南方,一家人又团聚了。
那时候不知道那时候的苦,因为一家人在一起总有各种各样的欢乐,年夜饭母亲多烧了几个菜,第二天我都要到小朋友面前去显摆一下。还记得家里养了几只白色的来航鸡,大公鸡就慢慢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母鸡轮流下蛋,每天家里都有鸡蛋吃。
家里还时不时来几个老农民,这个送几个鸡蛋过来,那个拿几个苹果过来,这个又拿一袋面粉过来,有时候也会拎瓶羊奶过来。后来等搬家的时候才知道,因为看病,父亲借给过他们一些钱,一直也没有让他们还,后来知道我们要搬家了,就赶过来,能还的就还上,不能还的,父亲就说算了。
如果把童年生活整个串起来,就慢慢知道,其实那时候的生活是艰辛的,只是父母没有把这些艰辛摆出来给我们看。那时候,无论生活在何处,母亲总是一直陪在身边。如果那时候母亲在我很年幼的时候就放在南方,也许现在的我会有不一样的心情。
很感谢父母对我们做的这一切,让我也学会不把悲伤示人,也让我学会在孩子最年幼的时候,无论怎么辛苦,都要陪伴在左右。
生活好或者不好,全在一些心念间,感谢所有的一切。
阿朵 (2015-06-21 14:12:47) |
可以看出,父母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想让你受更好的教育,南方北方来回跑,这样的经历也一定让你眼界更广! |
海云 (2015-06-22 13:37:23) |
天堂和地狱也是一念之间,只是这一念的标准,每个人不同。 |
天地一弘 (2015-06-23 09:12:41) |
是啊,一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关键看一个人如何去思考。 |
红叶 (2015-06-23 17:51:36) |
物质生活虽然苦一些, 但是有饭吃, 有衣穿,有父母陪伴疼爱,香台的童年还是 挺幸福的。 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不是物质上的贫穷, 而是精神层面的, 比如 毕节四兄妹的悲剧,就是父亲暴力、母亲遗弃造成的,那家人并不是很穷。 |
杭州阿立 (2015-06-23 19:50:56) |
这个题目很敏感,阿立也许瞎说,先顿首,顿首。 父母都要为子女好,基本是没有疑问的。但在中国/亚洲的父母对这个“好”字,从物质(各人定义不同)的考虑比较多,有时太多了点。而西方的父母对精神(感情需要)看的更重。只是一般而论,当然不能绝对化。 在这点上阿立是西方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