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我们正在家里。突然房屋摇晃起来,并伴有隆隆响声,我们很快意识到是地震。晃动幅度加大,双脚站立不稳,两人慌忙下楼。家凤拿起布鞋,怎么都穿不上,我脚上是拖鞋,麻木得没有什麽感觉。在强烈的震动之中,惊恐而慌乱地从六楼往下连蹦带跳,一层又一层怎么都跑不完。我望着头顶上还在晃动的楼梯,有一种恐惧的无奈和绝望。
终于来到大院,地面仍在起伏颤动。一看时间是14点30分,前后约有两分多钟,一场震惊世界的8级地震发生了。
院子里都是人,嘈杂之声不绝于耳。我心有余悸,两腿酸软,经过旁边的楼房往外走,掉下的水泥块差点砸在头上。
来到大街上,已经聚集了无数人群。一时电话不通,都在打听是哪儿、发生了多大的地震。终于听说震中在汶川,是7.6级,后来又说是7.8级。“成都商报”很快出了号外,称“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震中不在成都请市民放心回家”。6点过,忙忙地回家里拿食物,同时接到孩子电话,已经知道一切。
我们买了面包和矿泉水,并送了部分给邻居。晚上回家简单拿点东西,匆忙中照了十来张相片,来到院子里过夜。很多人在聊天、打麻将,收发室在放电视。连续不断的震灾消息:总理于第一时间到了成都并前往都江堰、很多地方的灾情惨不忍睹,我泪眼婆娑,嗖嗖地往下掉。
同时还发生数次余震,都有明显感觉。震中地区的汶川、北川还无消息。而后来到街上照相,已经搭建了不少的防震棚,停满了小车。
第二天下午收拾屋子,扶正歪倒的冰箱,清理狼藉的地面。微波炉、电脑显示屏和主机都摔在地上,书柜门多冲开或错位。台灯和花瓶被摔断,厨房里的碗盘也砸坏了不少。
地面一片狼藉(冰箱已扶正)
收拾完毕正要离开,3点07分又是一阵强余震,约20秒左右,感觉相当明显。大家慌忙下楼,看新闻是6.1级。晚上下大雨,又在大院过夜,孩子打电话到收发室,告诉情况让放心。
14日早晨看电视,部队经过艰难跋涉进入映秀、北川以及汶川,立即开展救援。我两眼湿润,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继续收拾屋子,仔细观察房间受损情况,有剥落、掉灰和裂纹,但认为并不严重。同时给亲人打电话,告诉平安。我们准备回重庆,买到下午7点27分的火车票,赶到火车站,人山人海。因抢运救灾物资,原来的运行计划有变动,我们这趟车不知多久能发车,而退票回家。
我收集与汶川地震有关的各种报刊和资料,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成都日报”、“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及其号外、“天府早报”“文摘周报”、“南方周末”、“重庆晨报”、“凤凰周刊”等等。我想知道救灾信息,还想从地质专业的角度,了解这次地震发生的机理和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我诵读纪念汶川地震的诗歌,每当唸到一首令人特别心酸的小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慢慢的走……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时,都情不自禁,泣不成声。
收集的部分资料
大家都关心抗震救灾的新闻,我们为聚源中学、东汽中学、北川中学、漩口中学……遭飞来横祸而痛心疾首,为从废墟中重获新生的幸存者深深祝福,为不幸罹难的同胞祈祷默哀。也非常感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百忙之中赴地震灾区视察灾情。救灾中,很多动人事迹令人感动,看着听着,我泪如泉涌,怎么也止不住。
国家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人员、物资、机械设备的投入。领导赴灾区视察、慰问受灾群众,各省、市、自治区都派出了救援队伍、运来救灾物资,国际社会也伸出援手。长长的献血者队伍、出租车司机的义举、志愿者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都令人激动不已。
社区和单位组织捐款、捐物,我们也捐了钱。几天来,成都市广播电台连续播报新闻,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借此我发短信,向抗震救灾的英雄们致敬。
孩子每天都有电话,朋友、老师、同事都很关心问候。还提到宋代著名诗人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令人感慨不已。我因连日余震不断,心里发慌,睡眠失调,孩子开导宽慰。几天来陆续接到各地亲朋好友的电话,询问情况,表示慰问,邀请去重庆,我们非常感谢,心里充满了温暖。
18日凌晨约1点08分强余震,赶忙下楼到院子里,已经有不少人。这时大雨、雷电,还有焦糊的烟雾,人群表现出一些惶恐。雨停,到街上转悠,空旷处有人露宿。约三点过,才回到家中睡觉。
当晚观看“爱的奉献”赈灾晚会,爱心捐赠随节目进行,高潮迭起。领导、企业家、演艺明星和各个企业以及台湾人士都慷慨解囊,最后捐赠达15亿元。真是大灾有大爱,人类善良品性的真情流露。晚会非常成功,非常令人感动。
19日起一连三天,全国降半旗致哀,举行“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活动。从国家层面,体现了珍爱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家凤在中医学院住院,下午2点28分,笛声骤起,哀婉廻荡,绵延三分钟。我们在病房起立默哀,看电视转播,在震耳欲聋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呼喊声中,心潮澎湃,双泪长流。
有通知,晚间可能有6—7级余震,全城惊慌。家凤出病房在露天过夜,并急着打电话,我也在院坝里坐了一宿。电视里反复解释:“成都不是余震区、主震区6—7级的余震不会对成都主城区造成破坏、成都主城区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接下来的日子,决战堰塞湖、直升机组的英雄壮举、废寝忘餐的医务人员、卫生防疫、参观抗震救灾图片展览、灾后重建、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故事,……。
在北川震灾现场献上一支小白花
回想起1976年的闹地震,前后有几个月时间,也是故事多多。当时我们在彭县白水河,也就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龙门山镇。该区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有绵延上百公里的飞来峰构造群,有着世界上最陡峭的山坡,形成雄伟的地质地貌景观,也非常容易由地震引发巨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据“南方周末”2009年5月20日“断层的致命欺骗——英国《自然》杂志撰文反思汶川地震”报道:“以前科学家评估地震风险,往往把重点放在那些经常移动并频繁制造地震的断层上。……但是在四川西部,这却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过去中、外学者研究认为,在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有低速的滑动,速度是每年1—2毫米。而安宁河断裂和鲜水河断裂却达到10毫米左右,因此“只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那些每隔数百年就发生一次大地震的地区——而不是那些可能在5000年间都保持沉默的地区。”
地震地质研究是一个方面,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民众并不一定很关心,而生命攸关的临震预报又极为困难,决策者的压力可想而之。
当年7.2级的松潘—平武地震已过去了32年,从某种意义而言,似乎有所松懈。和1933年的迭溪地震(7.5级)一样,都处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上盘,有学者将其归入“松潘—龙门山断裂带” (1),虽然构造体系内部有差异,但水平距离并不算远,其深部震源机制,是否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有某些关联。
汶川地震过去一年多了,在抢险救援中,全省经统计公布共有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其中学生有5335名遇难或失踪,看着这些数字,触目惊心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破坏性地震现场是一种特殊文物,属国家所有并受法律保护。要动用各种手段,包括专业队伍和群众防治相结合,充分调查研究震灾现场的各种地震地质现象,促进地震科学的进步和提高地震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的水平。对震灾现场本着化害为利的原则,要精心规划、严加保护,人们在参观游览的同时,缅怀、悼念遇难同胞,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并懂得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汶川地震作为影响广泛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在恢复重建的非常时期,可能为创新机制提供了契机。
信息的公开透明,民众的积极参与,资金的多方筹集,各省、市、区的无私援助,为城乡一体化,为新农村建设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移风易俗提供借鉴和参考,对一些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和豆腐渣工程进行清理和处置。就此而言,灾害不只造成破坏,也有可能带来进步。
这次千年不遇的破坏性大地震,抗震救灾反应快、措施得力。军队装备精良、纪律严明、机动性强,成为抢险救灾的骨干力量。对生命的尊重,人民群众的空前团结,获得了世界的赞誉。这期间,又发生了若干次余震,人们也逐渐有所适应,并从容应对。我们好几次分别去彭州、都江堰、映秀、绵竹、北川地震灾区现场,悼念罹难同胞,拍照留连。
白鹿中学最牛教学楼(大楼随着地面被抬升两米多)
面对北川的废墟、白鹿“最牛的教学楼”、小鱼洞断桥和停止在2点28分的汉旺大钟,我掩面流泪,沉默静思。我阅读了不少报刊、资料,与亲人、朋友交流,细细想来仍然心痛不已。正如2009年5月12日“参考消息”的头版标题:“回首汶川,我们依旧泪流满面”。
(1)“四川的活断层与地震”………《国土经济》1986年第5期第52页
明凤 (2015-05-20 08:37:14) |
适逢5月,汶川地震过去7年了。翻出旧文,触目惊心的感受仍然不能释怀。 |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5-05-20 14:52:45) |
明凤 (2015-05-20 15:19:10) |
谢谢圆老点评!请多保重。 |
阿朵 (2015-05-21 14:18:32) |
真的是触目惊心的经历。我当时也留下了点文字: 四川地震灾区----白鹿之行 |
明凤 (2015-05-21 15:48:31) |
谢谢阿朵!既到过白鹿,想来对最牛教学楼、中法桥和白鹿书院有一点印象了。你留下的文字在哪儿找? 旧金山湾区在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上,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89年又发生过一次地震,也有损失。 |
阿朵 (2015-05-22 05:59:59) |
不是我去的,是我外甥震后去的白鹿。点击这里:四川地震灾区----白鹿之行 |
明凤 (2015-05-23 06:26:07) |
谢谢阿朵!看了“白鹿之行”一文,非常感动。孩子关心公益,有大爱精神,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你的鼓励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