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齿和鸡翅

         一位群友的发言:“两个孩子千家诗背了不少。有一次我问他们,应嫌屐齿引苍苔,里面的屐齿是什么意思。我给孩子讲过,就是看他们是不是记得。两个同时说,屐齿就是外面skin,里面是bone, 我问了才明白人家说的是鸡翅。”

点评: 那句诗好像是“应怜屐齿印苍苔”,您这一句诗两个错字,这老师也太不合格了,该下课了(此处有呵呵笑声),所以即使您讲过,他们也理解错了,也不足为奇了。 您是咋讲的呢? 还不如不讲。所以王教授提倡只诵读,不讲解,是对的!

我下次出去宣讲,申请把您这个作为例子,为回报知识产权,每讲一次这个例子,给孩子们买一对鸡翅作为感谢。

网友的第二段:“看来是笑话,里面有一些东西要思考一下。反复读诵真的就能明白经典的道理吗?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当一个孩子读一些无意义音节的时候他脑子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映像,他读一千遍,脑子里就是一千遍chicken wings, 特别是他们饿的时候。”

点评:前边都是玩笑话,真正不讲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积累还不够,特别是汉字的积累不够。在输入还不足够的时候,千万不要过早指望孩子输出。好比酿酒,在酒发酵的过程中,您等不及揭开盖子闻酒香,可能会把酒变成醋。

         您的担心我非常理解,孩子能通过反复诵读明白经典的道理吗?关键是您希望孩子什么时候明白?现在读完了马上明白吗?好像不需要那么急。如果您耐心点,做个十年规划,十年后,孩子一定理解得非常好。反正他们也是那时才开始应用这些道理,我们现在真的不必着急。

为什么我有这个信心呢? 这个信心基于我过去十五年对外汉语的教学经验和最近一个月经典诵读教学法的实践经验。

我的本科是中文教育,硕士专业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去十五年,我们培养的学生, 从驻华使馆、企业的家属小孩,到高中生、大学生,再到驻华大使、企业高管,各个年龄和背景的学生我们都教过,可以说对汉语的语法、词汇及教学方法还是有充分研究的,也因此史无前例地获得过美国大使馆两封推荐信。说这些不是炫耀,是想说,我算是20年(包含5年高中语文教学)“专”做一件事情的“家”,什么样的方法会有效果,我还是通过实践积累了一点判断力的。

最主要的,我们对经典诵读中文学习法也做了一些实践尝试。开始尝试经典诵读中文学习法时,我担心的还不是有(或者说可以有)一定汉语背景的华裔子女,而是完全没有汉语家庭背景的美国小孩。 所以先针对他们做了一个尝试:用指读方式诵读《论语》第一章第一、二节,达到熟读甚至背诵后,他们也记住了里边的很多字。这时,老师做了一个尝试,把里边的字进行组合,在会认识汉字的情况下,只说一遍意思,他们基本都能记住,比如“学习、学生、上学“,知道了”人“字,补充一下”大“字, 也可以很快接受,然后”大学“的意思也很容易记住。通过这个尝试,我们就知道了,等孩子的汉字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那时再教,真是太容易了。 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坚定了一条路:让孩子先老实诵读、不解释,积累汉字量,哪怕不懂意思,等字积累多了再教,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说不定根本不需要教,因为孩子在日常交际中,和老师会说汉语,也会通过口语逐步理解一些汉字的意思。比如如果老师表扬某某是好学生,他们听到学生,再读时会和书上的“学”“生”连接起来。还有“朋友”等等,这样,学生慢慢会有自己的理解,尽管在某个时间点不对,终究会有一天茅塞顿开。而且,我们会在适当时候补充一些课外读物,通过这些读物,孩子又会在语境中逐步理解所学汉字。下边这个网友分享的笑话太好了,很好的阐述了这一学习过程:

 

When I was young my father said to me:

"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I understood it as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e is Bacon".

For more than a decade I wondered over the meaning of the second part and what was the surreal linkage between the two? If I said the quote to someone,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e is Bacon" they nodded knowingly. Or someone might say, "Knowledge is power" and I'd finish the quote "France is Bacon" and they wouldn't look at me like I'd said something very odd but thoughtfully agree. I did ask a teacher what did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e is bacon" mean and got a full 10 minute explanation of the Knowledge is power bit but nothing on "France is bacon". When I prompted further explanation by saying "France is Bacon?" in a questioning tone I just got a "yes". At 12 I didn't have the confidence to press it further. I just accepted it as something I'd never understand.

It wasn't until years later I saw it written down that the penny dropped.

       另外,通过大量诵读,孩子的口齿和听力得到相当好的训练,会彻底避免洋腔洋调。

       总之,不必担心孩子现在诵读时不理解,也不必担心孩子理解错了,我们要想最后出好酒,就得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