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稻
当地县志记载在宋代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稻米产区,可惜宋末战乱之际黄河决堤,黄色河水一泻而下,大面积的良田被毁灭性地覆盖上了黄土……后来又发生海水倒灌一类的事,海水里的盐分轻松地积淀到土层里……这里基本成了荒凉之地,明朝初建时强行从苏州迁移部分人口到这些地方垦荒。结果抗战时期黄河再次决堤……我清楚的记得童年时村庄的南面有很大面积的干滩地,很板实的地面除了寒霜一样的盐碱外就是一些零星的蒿草,这些蒿草没什么用,砍回家也只能晒干了烧锅,还不经烧,火一冒就成灰了。这样的田有什么用呢?所以很长时间一筹莫展。
后来进行良田改造,用深挖出来的河淤与黑土进行覆盖,再动员各家交草木灰撒到田里,并种植一些田青、草木犀、紫花苜蓿一类的绿肥……花样用尽招数用完,虽有所改变也没什么大效果,种植麦子玉米一类的就是不发盛。水稻也是没法种植的,因为当地的水利条件几乎是零,靠老天那几滴雨不是干的田地裂口子就是涝得你一片汪洋……这靠一家一户的,或者一个小队什么的,都改变不了局面。所以我能记得幼时常吃用陶罐在锅膛里煮的米粥场景,这是家里最好的喂养孩子的营养了。因为本地不产米,得到远处去买,当年的条件可想是多么的不易了。
大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地掀起了旱改水的高潮,要通过人工改造把约二百里远的洪泽湖水给引过来,于是处处修沟渠年年弄河工,家家有指标户户出劳力,全靠锹挖担挑独轮车推……实在弄不了的就出粮出钱让别人帮弄。有个乡搞的好,被作为全国的典型开了现场会。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才把水稻推广开来。这样一来粮食的产量就上来了,吃米饭也不再是奢望了。姑娘妇女在水田里插秧,横竖都用尼龙绳拉线,相互赛着来……过去的贫穷不是因为人太懒,实在是没那个发展的基础,人类的发展如果不依靠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大概就不会是今天这样子。
稻田的美就不用说了,青青的秧苗在浅浅的水中立着,蓝天里的白云倒映在水中,微微的风徐徐拂过……那若有若无的青涩的气味让人不由的舒坦起来,更不用说放水灌溉时会顺手逮到几尾鲫鱼的喜悦了……夏天的晚上,星光点点的夜空下,远远的传来缕缕不绝的蛙鸣,如鼓似号,起起伏伏……这样一直到中秋时分,黄澄澄的稻穗都弯下了腰,十分乖顺地被收割回家。脱粒虽然费点事,但借助脱粒机也还方便。脱粒机其实就是一个很简便的被动力带动的滚筒,滚筒上有一身的钝刺,滚动起来的时候把水稻的穗子放到滚筒上,稻子自然就被打下来了。如果没这个机械就麻烦的多,得一把一把地在石磙上掼!不像麦子摊在地上直接用牛拉着石磙碾压就成,当然后来麦子也有自己的脱粒机。
陈年的麦子新年的米,新大米的味道好极了。吃惯了新大米的我到外地上学的时候很长时间不习惯那食堂的米,都能吃到米虫子。这不是我的麻木,只是我一时的习惯难以简单迁移罢了。很多事情不都这样吗?适应了一种状态就不再容易适应另一种状态,总之得有一个过程,过程的长短受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几百年的盐碱地旱改水容易吗?改变贫困的生活容易吗?难道因为不容易就不作为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活着就是去做,只有做才有可能前行。
因为家乡旱改水的成功我很早就知道袁大爷培育的稻米产量很高,虽然口感略差些,但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能保证数量就是了不起的贡献。我这样说话很土气,离所谓的小资很遥远,但我只能这样说,因为没有这样的土气做底子,那小资只是空中浮着的泡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破了。
二0一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十六点二十七
追梦 (2015-02-24 09:49:27) |
旱改水,水从哪里引来呢? |
木桐白云 (2015-02-24 10:07:13) |
提醒的好,文中说的不够清楚,改了。 |
司马冰 (2015-02-24 12:38:13) |
这个系列真是接地气的,有生活,了解底层。 |
蝉衣草 (2015-02-24 15:17:18) |
谢谢木桐的系列介绍!哈哈 也许过得不是很细致,不会分辨什么是新旧大米。 |
海伦 (2015-02-24 20:46:04) |
喜欢这个系列,给木桐老师拜年! |
木桐白云 (2015-02-24 22:39:34) |
现在的生活好了很多,但也让很多人迷茫起来,好了伤疤忘了痛,已经不记得是怎么走过那些岁月了。 |
木桐白云 (2015-02-24 22:42:28) |
现在市场上一般不会有多少旧大米了,那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粮站出售的,旧大米不怎么透明没香味,新大米是半透明的感觉,一看就很精神。 |
木桐白云 (2015-02-24 22:43:06) |
谢谢你的喜欢,祝新春愉快! |
春山如笑 (2015-02-25 01:44:43) |
虽然我们那里也产少量的稻米, 但从来没见过水稻。很喜欢这个具有乡土气息的系列, 跟着你长见识。
|
木桐白云 (2015-02-25 02:02:06) |
说点农事也很有趣,呵呵。 |
海云 (2015-02-25 13:45:58) |
我就是从来不知道新旧米的区别,真是太粗糙了! |
木桐白云 (2015-02-25 22:54:02) |
当年在城市吃供应粮的基本都没怎么吃过新米,因为粮站都是售旧存新以保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