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人也

     

      在《中庸》这部儒家经典著作中,儒家以惜墨如金的四个字,给出了一个有关于人的精辟定义:“仁者,人也。”如何来解读儒家所给出的这句有关于人的定义的话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仁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也就是说你是人你就得具备仁的属性,而仁的属性就是仁的道德规定性。当然,这种表述是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的,我们不妨再说的通俗点,人应该是一个处在仁所规定的道德范畴中的人,或者直接了当地说,人应该是一个具有道德价值观的人。这样以来,儒家就把仁所规定的道德范畴,或者说仁的属性纳入了人的本质规定中,使人的自然本性和仁的道德规定性结合在了一起,从而使人的本质处在了道德范畴的规定中。所以,看一个人怎么样,不过是看这个人是否仁而已。孟子说:“仁,人心也。”这句话可以说是孟子对“仁者,人也”最好地解读。古代中国人把心看着是人的思维场所,思想出自于心,心里有什么,就会想什么。仁在心里,心才思仁,心里没有仁,人又哪里会想到仁。仁存之于心,人心就有了仁,一个有仁心的人,就会时刻地想到仁,始终处在仁的道德范畴的规定中。儒家所以说“仁者,人也”,其实就是要把人的本质纳入仁所规定的道德范畴中。儒家认为凡是人都应该处在仁的道德范畴的规定中,以致于不使人与生俱来的善性因为缺失仁而丧失掉,陷人于不仁境地。

     

      人不可不处在仁的道德规定中,如果一个人不处在仁的道德规定中,这样的人就只能被看着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或者说一个缺德的人。一个缺失了道德的人还会算是人吗?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的本质中存在着仁,仁性决定着人性。禽兽的本质中根本不存在仁,人如果放弃了自己本质中的仁,不使自己处在仁的道德范畴的规定中,那就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在什么地方异于禽兽呢?其实就是在仁这一点上,有的人抛弃了仁,有的人保存了仁。人异于禽兽的那点不同就在于仁,仁者为仁,不仁者违仁。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人只要使自己始终处于仁所规定的道德范畴中,人的心就不会有恶。人无恶是因为仁存之于心,也正是因为人以仁存心,才使人远离恶。仁之存于人心,人性的本善就不会丧失。所以,人不可没有仁、不可背弃仁,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心之存仁。如果人处在一个没有仁德的存在中,人就不可避免地会堕落败坏。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人而不仁就是自暴自弃者,这样的人既没有什么与其可说的,也没有什么与其所为的,人都已经不居仁由义了,这难道说还不是人的悲哀吗!人就得仁,人而不仁又谈何人也,要做到人人为仁,就得要人人居仁,“仁者,人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仁者,人也”最重要的是说仁是人不可分割的属性,凡是人都应以仁存心,一个不背弃仁的人才是“人也”。所以,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这样说就是要告诉我们:仁和人怎么能分开呢?没有仁怎么能行呢?做人一定要仁,仁才是人所要实行的道。仁和人是不能分开的,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就是仁者,分割开了就是不仁者。人性之善决定了人的存在本身就存在仁,“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仁既然存在于人的善性中,人就不可把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内在中的仁分割开,人要守住本性中的善,就得以仁存心,使人始终处在仁所规定的道德范畴中。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在说到一个仁者的时候,如此深刻地评述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一个仁者,一个不离不弃仁的人,一个始终处在仁所规定的道德范畴中的人。君子是不会背弃仁的,仁是君子的本性,背弃了仁的人又怎么还能是君子呢?君子始终都处于仁的道德范畴中,不管是在平常的须臾之间不会违背仁,那怕在匆促急迫的时刻、颠沛流离的时候也都不会违背仁。君子不去仁就在于始终都能以仁为本,仁是人做人的根本,丢掉了仁这个根本还是人吗!仁是人不可分割的属性说得就是人不可去仁。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人世间就只有仁与不仁之道,对人来说就只有仁与不仁之分,要么是居仁由义的君子,要么是不仁不义的小人,其实,仁与不仁就是人与禽兽之别。

      

      仁者为仁不过是以仁存心而已。以仁存心,关键在仁,人所存之于心的仁实际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儒家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学说,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学即人学,以仁为本实际就是以仁为人之本。人人为仁,天下皆仁,这就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最完美、最理想的社会。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为仁之本也。”君子务本就是说人要以仁为人之本,人以仁存心就是立于本,人一旦立仁为心之本,就会以仁为道,仁道就建立了起来。哪仁的根本是什么呢?孔子说孝悌之道就是仁的根本。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就是建立在孝悌基础上的,做人要孝悌,这是儒家对人最基本的要求。爱父母就是孝,敬兄长就是悌,爱与敬就是仁的根本。你爱你的父母、你敬你的兄长,就是在把爱和敬这个仁的根本存之于你的心里,让它发芽,让它生长,让它深深地扎根于心。这样做了才能得到爱,这样做了才能得到敬,爱和敬就是在孝悌之中产生的。孟子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的这段话就更直接了当地道出了儒家“孝悌之道”的根本。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样做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而且为了把心中的这份对父母的爱、对兄长的敬,奉献给天下所有的人。人人都亲其亲,人人都敬其敬,天下还能不仁吗!由此可见仁的根本就是孝之于爱、悌之于敬。

      

      儒家仁学的道德价值核心基础是孝悌之道,所以孔子首先教导弟子的就是“孝悌之道”。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论语∙学而》篇里孔子讲的一段话,前五句讲的是怎么做人,后两句讲的是你把人做好了 ,还有余力再去学习也不迟。孔子的这段话我们一定要好好地领会,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内容几乎都包括在里面。如果把这段话里做人的道德归纳一下,实际就只有八个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孝悌”就是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谨”其实说的是“礼”,说话恭敬、行为谨慎,言行符合礼就是谨;“信”是说做人要诚实守信,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做,真实而不虚伪,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不会欺骗人的;“爱众”说的就是人要有爱心,人所以要亲亲、敬敬,就是要把你对自己亲人的这份爱,延伸到对天下众生的爱,如果你只爱你的家人,而不去关爱其他的人,这就不是仁;“亲仁”是说你要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里仁为美就是要人处在仁的道德范畴中,人要是始终都处在仁的道德范畴中就不会去仁,不去仁的人就是仁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八个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道德范畴,始终都是以这种道德价值观为基础的。几千年来,儒家就是把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作为仁所规定的道德范畴,塑造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使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深深地刻上了仁的烙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几句话出自于一本儒家的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人原本是善良的,赤子之心无恶也,每个人都是如此,仁就存在于人的天生本性中。以仁教于人,不以仁教于人,在人的本性中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教于仁,人仁;不教于仁,人不仁。因此,凡是人开始学文识字都得从这本《三字经》学起,《三字经》对人的启蒙是把仁放在第一位,这就是说儒家是把仁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的第一堂课。《三字经》是这样启蒙教导人的:“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人首先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再去学习其它的知识,也就是说你是人你首先得仁,从仁开始做人。人开始学文识字,就算是一个学生了,古代中国把学生称做弟子,弟子就得有弟子的样子,进学堂学习都得接受圣人训。圣人训就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凡是学生都得接受这个教导,于是这个教导就被称做《弟子规》。《弟子规》开篇总叙就告诫学生:“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论语》更是以仁为核心,可以说就是一部传播仁的宣言,这部书从头讲到尾都没有离开过仁,也正是这部书成就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儒家始终都坚持把人放在仁的道德范畴中去培养,就是为了使人成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是处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中发展自己文明的,正是因为有了儒家的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才养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儒家开创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就不会造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

      

      “仁者,人也”就是要让人处在仁的道德范畴中,使人与仁成为一体,从而使人在这种道德价值的驱动下成为一个仁者。人又怎么可以不处在仁的道德范畴中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出自于《论语》的儒家告白,再清楚不过的表达了儒家关于人的使命和信念。人为什么要读书呢?这是因为读书是为了载道,载什么道呢?当然是载仁道,载仁道就是人的毕生使命。毕生的使命,这不能不说是任重道远。重乎、远乎都是为了仁,为仁由己,仁以为己任,这就是中国古代“士”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为了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至死都要去追求这个信念,不死不罢休。儒家认为人就是为仁而活着的,人一旦丧失掉了仁,人的存在价值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孟子说:“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一个人不立志于成仁,就等于是活在死亡中,一个活在死亡中的人,生命对他来说不过是如同于行尸走肉而已。



 






幸福剧团 (2012-02-20 15:10:50)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的本质中存在着仁,仁性决定着人性。

的确如此!

天地一弘 (2012-02-20 15:17:05)

真正的仁者,才为人!

幸福剧团 (2012-02-20 15:33:30)

儒家强调的是以德治国,而今强调的以法治国,是不是法律是基础,而仁,义,礼,智,信义是属于自我修养和自我规范的范畴呢?而这只是大家追求的一种境界,而这种民族式的,家族式的道德观念,会不会又是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呢?社会只和谐了,那么创造力呢?

抱峰 (2012-02-20 22:23:47)

 “仁者,人也”最重要的是说仁是人不可分割的属性。

--这是很科学的,让御用学者汗颜的论点。

--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范畴再准确不过了。最具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的创造,骄傲,独树一帜。可惜,有人非得绕开了不可。(真想骂)

--人们应当感谢小四的执着。(看来,我得把不想发的掘文发出去,以壮声威。)

小四 (2012-02-21 10:43:39)

抱逢如此顶我,本该说点感激之言,但话到嘴边突然又想到孟子一言,因此就贴出孟子这句话。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抱逢知我也。

飘尘永魂 (2012-02-22 11:57:43)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智瑶灭亡的评价中详细展述了才德的重要性。
 
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 在于他多才少德。 才与德, 是不同的两回事, 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 一概而论之曰贤明, 于是就看错了人。
所谓的才, 是指聪明, 明察, 坚强, 果毅; 所谓的德, 是指正直, 公道, 平和待人。 才是德的辅助资本; 德, 是才的中心统帅。
湖北云梦地方的竹子, 天下都称为刚劲, 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 不配上羽毛箭簇, 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
河南棠溪地方出产的钢材, 天下都称为精利, 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 不锻打出锋, 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
所以, 德才兼备, 称之为圣人; 无德无才, 称之为蠢人; 德胜过才, 称之为君子; 才胜过德, 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标准, 如果找不到圣人, 君子而委任, 与其得到小人, 不如得到愚人。 原因何在? 因为君子持有才干, 把他用到善事上;
而小人持有才干, 就会用来作恶。 持有才干做善事, 能处处行善; 而凭借才干作恶, 就无恶不作了。
愚人如想作恶, 因为智慧不济, 气力不胜任, 还有所限度, 好像小狗咬人, 人还能制服它。
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 又有勇猛的力量来逞凶施暴, 就如饿虎生翼, 危害之大可想而知了!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 有才的人使人喜爱; 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 对喜爱的人往往宠信专任, 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自古至今, 国家的乱臣奸邪, 家族的败家浪子, 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 导致国家覆亡的真是举不胜举, 又何止智瑶一个人。
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 知道选择的先后, 又何患失去人才呢!
幸福剧团 (2012-02-22 13:46:54)

这就是讲,所谓的仁,还必须与正义联系起来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