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你在变年轻?
我,出生于文革末期的北京。童年的记忆里,有大人身上的蓝布制服,儿时身上手工缝制的棉裤棉袄,夏日睡的席子和床边的蚊香,学校里发的运动装,脚上的黑布鞋,天安门广场上飞舞的风筝,公共汽车放出的柴油味儿,长安街上象河流一样涌涌前进的自行车队,十字路口儿交通警察口中尖锐的哨子声混杂在汽车沉重的启动和自行车单薄的车铃声中。印象里,还有西单商场外看管自行车的老妈妈收费时的霸气,站在售物柜台后面服务人员的无精打采,夜市上个体户的讨价还价,烟熏火燎的烤羊肉串儿,王府体面的红墙璃瓦,白玉石护门狮子的威风,胡同儿里沉默着的灰墙泥瓦,还有偶而传来磨刀人的叫卖声。二环路外残留的一块眽眽而立的老城墙逐渐被过往的车辆挤得无落脚之地。夏天的记忆里,有槐树上吊着的毛毛虫和吵着嫌热的蝉,阵雨过后的潮湿气味,还有把行人从街上驱赶干净的冰雹。秋天里,有放学路上桦树下的拔根儿挑战,遮天盖日的黄土风沙,香山红叶和赏秋的人海。银杏落叶铺盖的校园角落,伴随着教室里传出的齐读朗诵和课间同学的嬉笑打闹。 春节之夜的鞭炮和联欢晚会的电视直播陪伴着家人聚餐,相聚的时光里总缺不了和大人学包饺子的技术和大吉大利的菜单。脑海里冬天的图片,还有雪地上的脚印,清晨玻璃窗上冰霜的花纹,庙会上的手鼓和冰糖葫芦,甜香扑鼻的街头烤地瓜。入春时的北京,有迎春花和紫丁香的微笑,颐和园湖畔的垂柳总是悠悠忽忽。早上卖豆浆的小店儿冒着的蒸气,公园门口爷们儿们的棋摊和鸟笼。。。
光阴似箭,转眼学习生活在国外二十多年,偶尔回京几次,家乡的面貌日翌更新。就从机场说起,印象中的半白半绿色的石灰墙壁和水泥地面,已被现代的建筑设计构架,艺术的玻璃窗高墙与光滑的瓷砖地面装璜所待替。随手可挥到的出租车拥挤在大街小巷,长安街两侧制律交通的铁栏杆,好象孩子嘴里戴的矫整牙齿的牙箍。除了几处保留的景点,市内不太容易找到夜阑人静的胡同儿和灰墙泥瓦的平房了。取而待之的是象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的一丛丛公寓高楼,和扩宽的巷子。空气中的雾霾好象酒巴间里的烟气混杂着年轻人身上的香水味儿,挥之不散。繁华的构物中心早已不只是西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儿,豪华的名牌商店在东方广场驻居。大人穿的蓝布制服早已变成传说,男女老少穿的各款各色,表达着自己的个性与对美的认识。都市的绿化象是女人脸上的妆和配戴的装饰品,突出着优美的轮廓与线条,添加了适当的点缀。咖啡庭和各式快餐店给古城带来了年轻的血液。大街景点看到的不只是外地的游客,来自国外的面孔已很是普遍。天安门,紫禁城已不是仅有的热门景点,奥运村的鸟巢和水立方也加入行列。地铁路图纵横阑干。Wi-Fi的普遍,让信息的传递跨越时空。。。
记忆中的北京,没有丝毫的破旧,而是熟悉亲切,浓浓的温欣情感。如今的重逢,感受的是一丝空白与陌生,失落与怀念。。。啊!北京,我出生的地方,你在变年轻?变得摩登时尚,姣丽傲气,姹紫嫣红,丰韵娉婷。请不要忘记你的莺声燕语,惠质兰心,散发出你独特的东方魅丽。。。
芳芳
Dec. 3, 2014
李荷 (2014-12-04 10:50:44) |
优美的语言,温馨的回忆,使人读来囗舌生香。 |
木桐白云 (2014-12-04 11:20:17) |
虽然概括的广泛却不失细致,字句之间跳动的是热情而诚挚的心。 |
海云 (2014-12-04 17:01:21) |
有活力是好事儿。 |
常约瑟 (2014-12-04 23:54:49) |
简洁优美的词句,描绘出五颜六色的北京画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难以忘怀的时代。 |
林玫phoenix (2014-12-05 03:17:24) |
北京变得更摩登了,也更朦胧了。 |
芳芳 (2014-12-05 05:07:09) |
感谢各位前辈的指点与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