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方:
--积极管教笔记
去年David一年級,因為放學時間比哥哥早15分鐘,所以就講好我不上班那兩天,他下課后可以在校園的 playground上玩兒到哥哥放學,我再一起接回家,這樣我也可以多干十幾分鐘家務。沒想到過了幾個月,他一位同學的台灣媽媽看到我時旁敲側擊地告訴,David 在 playground 上沒成人監督,好幾次把木屑等撒在那裡玩耍的女生頭上,還不肯認錯。我一聽火就上來了,馬上沖到他面前去問怎麼回事?他先推托說不是他,后來看賴不過去了就說某某先開的頭,他隻是隨從。旁邊有位女生的媽媽義憤填膺,怒斥他不負責任的惡劣態度后,跺腳揚長而去。留下我楞在原地,臉上紅一塊黑一塊地發燒,無地自容。
David 一出生,我就能感覺到自己對他和對哥哥的不同。那時 William 已經兩歲半了,我已經忘記了嬰兒有多麼小。 David 那柔弱無骨的溫軟的手,撥動著我心裡最柔的弦。那一年每位來訪的朋友都提醒我:你老抱著他干什麼?我總是堅持:就舍不得放下呢?
William 出生時,好像自己先背負使命,天天照著育兒書檢查該做什麼了。David 一來,不知為什麼就緊張不起來。再加上他天生對人感興趣,讓我那年為哥哥社交能力發展障礙而緊繃的心一下先放鬆了:好好享受做媽媽的感覺吧。
結果呢?
先是養成了 David兩三歲之前非得讓我抱,別人一碰就大叫的惡習。
我沒去制止:隨他去吧,反正大了就不會這樣了。我如此掩蓋。
每天早晨 David 一睜眼,奶瓶已經准備到嘴邊。“延遲滿足”這麼重要的概念,居然在養他時壓根兒沒出現。
於是,他沒學會等待。
最慚愧的是兄弟發生沖突時,我總是讓威廉找找自己有什麼可以改變的。等到公公看不下去了,我還強詞奪理:威廉需要鍛煉一下怎樣對付這樣無理的孩子。
結果,David 不但養成了萬事推卸責任的習慣,氣頭上居然還會打,踢哥哥。
我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自控能力弱,責任心差,耐心幾乎等於零。進入一年級后沒幾周就偶爾在班上拒絕做老師交給的功課,現在居然發展到在公共場合拒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我感到深深的失敗:那個從出生起讓我一想到就心裡“愛”泛濫的孩子,是怎麼被我“愛”成這個樣子?
與此相反,對 William 我從未感覺到那種洶涌澎湃的“愛”,更多的是責任感。但這個早幾年讓我操碎心的哥哥卻從入小學起深受老師喜愛,功課從不讓家裡操心,還事事很有責任感和上進心,社交能力也逐年進步。
在公立學校工作15年來,我從未見過不愛孩子的父母,卻接觸過很多像自己這樣,因為不知道如何去“愛”而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學習和行為習慣,以至妨礙了潛能的發揮。我們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如何去“愛”確是一生的功課。
* * *
感谢UBC (United for Better Community) 和ACME成长学苑的支持,让我在三月29号有幸和湾区关心家庭教育的家长一起探讨《积极管教》。以下是讲座笔记,中间穿插在讲座现场没来得及回答的问题,供一路同行的父母参考。
积极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的核心思想是基于 Dr. Alfred Adler and Dr. Rudolf Dreikurs 的儿童行为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 Dr. Jane Nelsen and co-authors Lynn Lott 的畅销书 <<Positive Discipline>> 中得以被大众了解和接受。它的中心思想是:管教的目的是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成为负责任,尊敬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要达到那一步孩子需要学习很多生活和社交技能,所以管教的方式一定充分体现亲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和鼓励。如果孩子和自己的家人,学校,社区有亲密的关系,他们一定不会 misbehave。(http://www.positivediscipline.com/)
有效的积极管教有五个标准:
消极管教和积极管教最大的不同是:管教的目的到底是 Pay for the past还是 learn for the future。消极管教 pay for the past,所以在面对不恰当行为时会产生愤怒,暴力和损坏性的反应,但积极管教是用以下四种方式来帮孩子为未来的成长而学习:
1. Positive reinforcement, such as complimenting a good effort (catch them being good);
2. Negative reinforcement, such as ignoring requests made in a whining tone of voice;
3. Positive punishment, such as requiring a child to clean up a mess he made;
4. Negative punishment, such as removing a privilege in response to poor behavior.
所以在积极管教的过程中,父母的语气是镇定的,态度是平和的,因为目的是为了孩子能从错误行为中提高将来处理问题的能力。
孩子为什么会 misbehave,在这篇博文中有过详细介绍:
美国小学的行为管理http://overseaswindow.com/home/node/5846.
行为,不管是父母和老师想看到的还是不想看到的,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目的大多可以分成两类:为了得到想要的或者为了避免不想要的(to get or to avoid)。分析孩子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和想达到的目的,然后想办法帮助他们找到并练习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更长远的效果。
有一位妈妈问道:“教和养,怎么教,比较难。很多时侯父母的管教是最为孩子着想,也是人生经验。怎样才能有效沟通?怎样真正能把人生智慧传承下去?”
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一次又一次从父母这里感到尊敬和归属感,是所有管教问题的金钥匙。积极管教中提出的避免无效说教,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亲子交流原则,和二月廖冰博士的 EQ Parenting 讲座非常相似:
1. “What” and “How” Questions: help children develop thinking and judgment skills by asking “what happened? What do you think caused it to happen? How do you feel about it? How could you use this next time? What ideas do you have to solve the problem?
2. Curiosity questions: “please tell me more about it.” “Anything else?” “Would you like my help brainstorm possibilities?”
3. Reflective Listening: reflect back what you hear
4. Active Listening: Listen for the feelings between the words; make guesses that help your child feel deeply understood and validated
5. Listening with lips closed
6. “I Notice” statements: e.g., "I noticed that you did not make your bed yet."
除了计划和预防(Plan ahead),积极管教中还强调 follow-through, voice your feelings and thoughts; brainstorm solutions; agree on a deadline; holding them accountable。
有效的 follow-through 有以下四个特点:
- Keeping comments simple and concise
- In response to objections: “what was our agreement?”
- Further objection: us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 When they keep the agreement: thank them for keeping the agreement.
问题行为发生后处理的基本原则:
1. Natural Consequences: e.g. your grades will go down if you don’t turn in your homework
2. Logical Consequences: to learn for the future vs. pay for the past
- It’s okay to make mistakes as long as you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 Opportunity = responsibility = consequence
- Focus on solutions
- Get kids involved in solutions: when we value their contribution, they experience belonging and significance
- Plan ahead: kids won’t feel punished if they help decide on solutions in advance
- Avoid piggybacking: add shame and humiliation to the consequence
- Show empathy: they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learn from mistake when they feel your empathy than from lectures
家教中常犯的误区:
1. Want kids to have the same priorities as adults
2. Judgment and criticisms instead of sticking to the issue
3. No agreement in advance
4. Not maintaining dignity and respect for our child and ourselves
David 在篇头不负责任的行为,过去起初那一霎那的震惊,我先检讨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疏忽,就是他过去在发生类似情况时,没教过他也没有通过合理的后果学到正确的得到同学 attention 的行为。回到家中,谈话才开始,他就马上说“你不用说了,我知道自己哪里错了。”那我就和他商量该怎么办。他建议从此不去那个 playground 玩,因为那是给 kindergarten 年级准备的,场地小,他又体力过剩,容易磕碰招惹到同学。他选择去一二年级的 playground,地方大,跑得开。我们还谈到最近在课堂上对老师的 instruction 有不遵从的行为,他提到这位一年级的老师和 Kindergarten 班老师不同,做得好极少给表扬,做不好就气愤,给很多 negative attention。而他又是宁可得到 negative attention 也比 no attention 强的“人来疯”。
我答应他和老师联系,建立积极行为表格 (positive behavioral chart),遵从老师的命令,该做什么做什么,老师就会有贴纸在上面,每天拿回家里,父母有奖励,比如多点他最享受的睡前和妈妈读书时间。今年的二年级老师是行为管理专家。她防患于未然,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及时发现学生的积极行为,如认真听讲,团结互助等,及时奖励,建造良性循环,同时鼓励团体精神。用代币制(token economy),比如每次完成自己在班里的责任(举手发言,按时交作业等)就得到一元 classroom dollar,积攒起来,周五放学前可以拿到班级商店(classroom store)买文具,贴纸,小玩具等。她还同时把个人的行为联系到集体的奖励上,全班表现好就在巨大的分格的教室图案上把一块砖涂色,涂满时老师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庆祝,比如周五请全班吃比萨饼。在二年级初 David 也曾试着 try the teacher’s limit,看老师到底会不会把奖惩制度一致进行,发现老师非常 consistent 后,也老实了。今年一年常常得到老师嘉奖,扭转了去年的恶性循环。当然,这和从去年四月决志起在家里建立的家庭祭坛和每日恒切的读经,祷告也息息相关。
有一位妈妈分享:“我的大女儿一直跟我睡,晚上习惯抓着我的胳膊,就像别家孩子抱着小熊一样。现在变成只要我起床了她就会哭,找我,喊着找妈妈胳膊。我也知道孩子2.5岁该分床睡了,可是她只要一哭就不停,能哭2个小时不睡,睡着了也会再起来哭。有什么好的办法分开吗?还是等她再大点自然分?”
对两岁的孩子,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决定什么时候分床睡是最适合的。但听上去这个家庭刚添了宝宝,这通常会给“老大”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不建议马上分床。爸爸妈妈需要轮流多陪老大做一些只有两岁孩子才能做的事,比如去 playground 玩,去图书馆借书等,让她体会到虽然家里添了小弟弟/妹妹,父母还是很爱她,增强安全感。同时必须改进的是孩子“能哭2个小时不睡”。如果她哭两个小时后妈妈就来到她床上,那她下次想要妈妈和她一起睡就会采取同样方式(reward the bad behavior),所以请避免让她长时间哭。逐渐减少对妈妈的倚赖可以让妈妈把自己的纱巾,睡衣等常用的物品放在孩子床上,睡前用读书,感恩祷告等制造温暖放松的气氛,甚至开始从同一个卧室但不同床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
有家长问道:“在理解孩子的同时,如何设定limits, 并让孩子能self-motivated”。积极管教中强调一定把孩子常犯的错误提前讨论,把可能发生的后果和奖惩方式讲明白,让孩子参与制定家里的相关规范,孩子才更可能遵守,最终达到自律。比如打电玩游戏失控,去年威廉也有打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家里同意的长度,甚至晚上偷爬起来玩游戏被我发现 (http://www.overseaswindow.com/home/node/14769) ,他主动提出凡因为一级没打完需要超时的情况,他一定加倍用读圣经的时间来补偿。进入四年级后,他随着灵命的长进主动提出“每天打电玩超过30分钟是上帝所不喜悦的事情”。他和弟弟还在 2015 New Year’s Resolution 上自己写下“No More than 20 minutes of Electric Game Time Each Day”,这样一旦做不到,我们无须说教,就指一下贴在冰箱上的 resolution 就好了。我们也积极配合,今年一月装修了车库,配备了乒乓球台,计分篮球架等活动器具,鼓励他和弟弟有空时多请同学到家里来玩,用更有益的活动来减少打电玩的时间。
积极管教中“逻辑后果”也是很有效的工具,孩子需要承担的后果要和 misbehavior 有逻辑关系。比如威廉的中文课后辅导班里有一位五年级的孩子常常欺负其它同学,吓得他因此而要求换学校。我去咨询辅导班的负责人,她们谈起这位孩子的父亲也是胆颤心惊。说是父亲其实十分爱孩子,但不能容忍任何错误,特别是饭盒或外套忘在学校时,父亲可以当着老师的面使足了力气对他一脚就踹过来。疼是肯定疼了,可孩子爱忘事的毛病还是没改,每次都是课后老师怕父亲发脾气而反复督促他检查。希望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管理好,出发点是正确的。有些孩子天生自理能力强,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讲,这个好习惯需要慢慢培养。和大多数体罚的方式一样,“踹一脚”和要纠正的错误,“爱忘事”,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所以对孩子今后在这一方面的提高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外套或饭盒落在学校里,不如提醒他第二天去“失物箱”查找。如果又忘了找,那父母需要抽出时间上课前或放学后和他一起去找,找不到还要用孩子自己的零用钱去商店买新的。反复几次,费时费力,孩子肯定会意识到忘事带来的不便。如果同时能佐以每天把东西都带全则能获得的鼓励和奖励,那他会学得更快。
一位妈妈分享:“大女儿5岁半,K班;小女儿2岁半。大的不愿分享玩具,常打小的,我们怕小的受伤。大的很胆小,不敢一人睡觉或待在房间里,社交能力不强,适应新环境慢,生活自理能力弱。如何管教和调整?”
管教和孩子的个性要尽量相符。五岁的姐姐,如果“适应新环境慢,生活自理能力弱”,那在今年升入K班后一定很有挫折感。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如厕等,一般小朋友在4岁末完全完成,所以姐姐的成就感低于同龄人。她在学校不能发泄的负面情绪自然而然地流露在比自己弱小,还在家里夺走父母原本全部给自己精力的妹妹身上。我曾在讲座中提到:5到12岁学龄阶段,一定帮孩子通过爱好兴趣找到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活动。(有兴趣多了解的家长请参考“自我概念的形成”一文http://overseaswindow.com/home/node/7104) 这样慢热的孩子需要父母多花心思,在所有新环境到来时先带孩子去熟悉一下,比如K班开始前先和老师提前见个面,参观一下新教室,熟悉一下新同学的名字。和老师提前打好招呼,孩子不举手,不要当堂提问她。当然还有多给她机会表现自己的强项。“打妹妹”和五岁的发育特点相关,因为孩子(包括妹妹)自制力和计划性弱,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进入全英语的学校环境中后前两年)还在发展中,所以哭闹,打人甚至咬人等问题行为绝大多数有几种可能性:表达 “I don’t feel good”,想得到成人的注意,想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父母需要耐心地让她重复可以表达情绪的语言,比如“我先拿到这个玩具,请你去玩另外一个”,如果停止不了就用 positive time away (not Time-Out with anger),把她抱到另外一个房间镇静下来再出来玩,才能学会下次发生类似情况该怎么办。
另外一位家长问道:“如何教导,除了做有兴趣的事情外,对没兴趣的功课尽到自己的责任”。责任感的培养,一定从小打基础。积极管教中特别强调家务事要全家各有分工,最好一周固定时间大家一起动手,让孩子看到学到生活中的责任。“不感兴趣的功课”也是同一道理,孩子需要学会把规定的功课完成,才能去做有兴趣的。而每次做到后一定要表扬他的努力和责任,积累成就感。
家长也很关心“如何灌輸孝道給ABC?” 积极管教中强调榜样的力量,因为孩子的行为是观察学习来的。家长对祖父母的态度和“孝道”,无疑是孩子最有力的教材。我在“剩饭型的妈”一文中解释了我曾走过的误区,我们对孩子过分爱护,从未给过他们机会去“孝顺”我们,为我们做事,也是培养“孝道”的障碍。所以孩子按照年龄,从小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两岁的孩子为爸爸拿拖鞋,小学阶段为妈妈洗车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锻炼。
一位爸爸问:“男孩子7岁 在别的孩子不小心碰到他时,他也要报复的碰别人一下。两个小朋友是有恶意的踢他了。于是他狠狠的踢回去,还追着另一个不放。”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由来,在“这孩子真的“欠揍”吗?” http://overseaswindow.com/home/node/5307一文中有详细解释。我工作中的经验,攻击性强的孩子缺乏安全感,除根还是要靠了解孩子,帮他找到学习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控制感。
参考资料:
• 《为孩子立界限》Boundaries with Kid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Help Your Children Gain Control of Their Lives (2001) by Henry Cloud & John Townsend.
• 《優秀是訓練出來的》劉志雄博士,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0
• Positive Discipline Paperback (2006) by Dr. Jane Nelsen
• http://www.positivediscip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