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初中时的老师们

 

我读初中时的老师们

 

  

读了16年书,聆听过数十位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每一位老师都充满感激感恩之情。这篇小文章所写的,只是我读初中时的老师们,谨以此文表达对今年教师节的祝福和庆贺。

我读的初中全称是“山西省襄垣县虒亭中学”,这是一所始建于1956年、位于虒亭镇的全日制公办初中。我1960年入学时,学校只送过两届毕业生,是一所很年轻的学校。学校的老师大都只有二十多岁,中师学历者居多,专科学历者很少。但就是这些年轻且学历不高的老师们,把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深受其益。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课的作文教学。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大部分同学最怵作文课。两节课的作文,同学们往往是面对着作文题目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直到快下课了,才胡乱涂抹几段自己也不知所云的话草草交差。到下一节作文课时,大家心里像揣着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不知道会受到老师怎样的训斥。奇怪的是,无论我们的作文写得怎样糟糕,老师都能挑选出一两点儿“闪光处”给予评述和表扬。比如开头写的好,或者哪个词用的好,老师就会在会用红笔在下面画圈,以示褒奖。如是者二三次,我们好像不怕作文了,都尽自己的努力来写,逐渐地有了点样子。而通过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教我们学习作文,我们的进步都很快。

我们在初一、二年级时,主要学写记叙文,或叙事、或记人,也学写书信、通知等应用文。学习某一种文体的作文时,老师不但会把书本中学过的同类体裁课文精讲、剖析、比较,还从报刊杂志上搜集同类体裁又和形势相关的范文让我们学习、理解、背诵,并模仿着写。通过这样反复多角度地练习,同学们慢慢地大致掌握了这些文体的写法。比如叙事文,老师在讲解中说叙事文章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此外还有感悟。通过学习范文,知道有直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写法;通过批改作文,老师指出我们写作时有头无尾、条理不清楚、人称前后不一致等等容易出现的问题;至于用词由准确到优美、句子里面用到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老师也是逐步引导我们学习应用。

到了初三,老师教我们学写议论文,这个难度比较大。老师选择的课外范文不仅由浅入深,而且与国际国内形势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我们理解起来不觉得空洞,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通过这种学习与练习,我们逐渐掌握了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反过来加深了对所学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阅读与学习那些老师们选择的范文,我们对当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势也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偏居一隅而知天下事,而不是一头钻进书本里的书呆子,这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舒心的是,老师教我们学习作文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还强调说写文章是一种生存与社交本领,人人都需要掌握。老师说,你要向别人叙述一件事情,你必须交代清楚来龙去脉,而不能让别人听了不知所云,那不就是一篇口头叙事文章吗?你要与别人讨论一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拿什么来说明你的观点,用怎样的方式说服对方,这不是现实的议论文吗?老师呕心沥血地传授、苦口婆心地劝导,促使同学们逐渐地开了写作文的“窍”。还需提到的是,老师不是只把力气放在学习好的同学身上,而是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谁也不会感到心里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再没有初入学时的“恐作文”症了,而这种最基础的教育与学习,让我们这些山旮旯里的孩子们受益终生。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查找资料、选取范文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在上世纪60年代,根本没有什么辅导资料。所有文章都是老师们从报刊上一篇篇筛选出来,再交由文印员刻写、油印,最后才发到我们手中的。接下来老师们还得给我们讲解,并针对性地出作文题、批改作文。这个工作量相当大,而且并非教学大纲的硬性要求,完全是老师们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所做的奉献。

最可敬的是,那时我们同年级有三个班,这三个班步调一致,学习进度相同,所学范文,所命作文题都是一样的。班与班之间不比高下、没有竞争,哪个班的老师因故不能上课,其他班老师就可以代替,我们从没有感觉到他们之间有“文人相轻”的劣习。

语文教学如此,其他各科也不例外。代数课的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几何课的证明题,老师们讲起课来都是分析透彻、推理严谨、语言精练,使我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学到了逻辑推理的方法。理化与俄语等课,老师们也都非常卖力。别看我们学校是个乡下学校,文体教学与课外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记得学校还有一个平衡木,我们经常在上面练习动作、练习掌握平衡,这在一所乡下学校是很罕见的。音乐老师还谱写了一首校歌教我们学唱,唱出了我们学校的特色与师生的情怀,深受大家喜爱。每年元旦文艺晚会上的精彩节目,让大家久久不能忘怀。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还能清晰地记起某两个同学演的“推小车”是那么传神。

我们回想起来更感慨的是,那是一个因“大跃进”导致大饥荒的非常年代。学校伙食实行的是“低标准、瓜菜代”,即使用捡来的树叶做成的淀粉窝窝头都不能吃饱,老师和同学们经常是饥肠辘辘。而且老师们大多有家室,不光自己糊口,还要养家,压力很大,饥饿使得他们个个面容憔悴。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却能一心扑在教学上,这需要怎样的忘我精神与敬业精神啊!

当然,老师们的勤奋敬业、团结合作都同学校领导的组织与协调分不开。那时学校的德育教育渗透在各个环节,学校定期召开师生大会,讲形势、讲做人的道理。我们至今还记得,崔如懿总支书记在大会上做报告时,声音并不高亢,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台下师生却鸦雀无声。因为他不是给大家讲官话、套话,而是结合实际给大家讲做人的行为准则,师生自然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能身体力行。

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学,并不一定升学率不高。1963年,我们初中毕业时,在晋东南几十所中学中,襄垣虒亭中学的升学率名列前茅。要知道,晋东南地区有十六七个县市,其中有省直属中学、有地区重点中学、有行署所在地的市属名校,还有各县的县一中,虒亭中学作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下初中,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到了19641965年,虒亭中学的升学率依然很高,据说1965届初中毕业生几乎悉数升入了高一级学校。可惜一场“文革”,教育界成了重灾区,致使我们学校元气大伤,后来再也没有重现过昔日的辉煌。

数十年里,我们这些虒亭中学的毕业生无论是再到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直接参加了工农业生产,在初中学习的知识、修养的品格都是我们立足于世的重要基础。虒亭中学的领导与老师,是我们一生都念念不忘的恩师。同学们但凡相聚,都会夸赞当年的老师给自己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几乎成了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

如今,我们这些当年青涩的毛头小伙与小姑娘,都已经年近古稀;我们的老师们,有的已经仙逝,健在者也到了奔耄耋的年纪,但我们师生之间仍然是真情依旧、两不相忘。近几年,我们各个班级还会偶尔聚会,聚会时都要请健在的老师上座,一再向老师们表达同学们的感激之情,同学们也会三三两两相约到老师府上拜会。而老师们也会惦记这个或那个好久没有音讯的同学,关注同学们退休后的家庭与健康状况,显露出他们慈父般的关怀。无论当时的教学精神,还是如今对我们的牵挂,我读初中时的老师们,都是我由衷敬仰的一个教师群体,也是我校学生终生敬仰的一个教师群体。

 

 






春阳 (2014-09-10 02:01:10)

可敬的教师群体。他们是真的为了教书育人。

木桐白云 (2014-09-10 02:14:29)

如果有一点具体的例子在文中穿插就更生动了。

蝉衣草 (2014-09-10 02:52:18)

受益一生的老师,这些老师我们会终生地敬仰与记住,并且他们也许是影响和改变我们一生的人。

司马冰 (2014-09-10 04:48:23)

把我带到初中的回忆,刚上初中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那时的老师们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认真教书育人,真是值得敬佩。

木易石 (2014-09-10 11:18:28)

我们的今天,都离不开当年的老师。老师们节日快乐,梅子老师节日快乐!

李荷 (2014-09-10 11:26:29)

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全决定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它还决定于教师的人品、教师的敬业精神,咱们是同一届,县一中所以输给虒中,我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梅子 (2014-09-10 13:16:46)

所以我们终生难忘。

梅子 (2014-09-10 13:18:44)

谢谢木桐,这是我的软肋,下次行文一定注重这方面。

梅子 (2014-09-10 13:21:07)

的确,后来在工作中感到处处得益于那时的学习,他们真是影响和改变我们一生的人。

梅子 (2014-09-10 13:22:41)

那个年代能这样,富裕了未必能如此。非常非常感激他们。

梅子 (2014-09-10 13:24:40)

谢谢木易石!当年老师呕心沥血,我们才学到知识。

祝你天天快乐!

梅子 (2014-09-10 13:29:04)

教师的人品、教师的敬业精神的确较之知识水平来得更重要,县一中也有许多优秀学生,而我们学校普遍学得较好。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10 14:45:05)

梅子行文温婉,受教了!我也记得我的老师们,我的老师们当然也记得我,但我始终不成器而不敢见他(她)们。所以,我教育我的孩子,敬仰老师必须只争朝夕!谢谢梅子!谢谢!

梅子 (2014-09-11 01:17:49)

谢谢圆老!敬仰老师必须只争朝夕,我也记住你的话了!

夕林 (2014-09-11 02:43:00)

感谢老师!是他们的付出,给我们的人生开辟了新的道路。谢谢梅子好文!!

梅子 (2014-09-11 04:42:08)

夕林所言极是:是老师们的付出,给我们的人生开辟了新的道路!恩师难忘!

劲松 (2014-09-16 04:01:04)

向老师学习

梅子 (2014-09-16 04:08:43)

谢谢劲松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