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偏重孩子的品行,不十分重他的学业,能轻则轻。或许是因为我在乡村学校任教过,也或许是因为我读小学时的一次转学经历导致了我对学校与班级的好坏不那么敏感和挑剔。
从乡村转学到城镇,似乎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的常见。但我读小学时的一次转学是从一个镇上的小学转到另一个镇子几里路外的村小。
那是三年级期间。
“你进去吧,王老师马上来,空着的那个位置是你的,你去坐,没关系,我认得王老师。”爸爸将我送到教室门口。
我转学的第一堂课是语文。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姓王。当时语文正上到第24课《南京长江大桥》。王老师喊我起来朗读。我抑扬顿挫地读起来。刚读几句,就有同学在窃窃地笑;再读,听到一些同学在呵呵地笑;再读,全班终于哄堂大笑。我不明就里,左右张望着。有的同学甚至笑得前俯后仰。我莫名其妙。
“读错了?不会的。”我问自己,并肯定回答。
“大家不要笑了。杏城读的和我们的不一样,但她读得很好。”王老师制止了大家的笑声,紧接着又喊了一位同学朗读。他摇头晃脑,读的音调像是歌唱一样。全班认真地安静地听他朗读,这回却轮到我笑了,如果不是捂住嘴巴,一定就笑出声来了。读的方法不一样,可好玩了。
曾经看电影《美丽的大脚》,我不知怎么就回忆起转学第一堂课来。
第一堂课一下课,就有一位同学把王老师的大女儿推到了我的面前,说:“她是王老师的女儿,她是你爸爸。呵呵呵。”然后,这位同学转身就逃。王老师的大女儿笑着跑着追着说:“我打你,我打你。”
留下我,再次莫名其妙。王老师的大女儿和我是同班同学,个子比我高许多。我问了才知道,她的名字竟然和我爸爸名字的发音一样。不知那位同学怎么就知道了我爸爸的名字,或许是爸爸所在的中学离小学较近,也或许是王老师的大女儿从王老师那儿得知的。
读师范时,我在这所小学母校实习了几日。村小条件艰苦,全校老师共用一个大办公室,我和自己的班主任王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他教语文,我教数学。课间休息相遇,每次我都有礼貌地问他好,仿佛回到小学时光,不知怎么就回忆起转学第一堂课来。
不记得在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几年,有一次放学回家,三妹告诉我一件事,她说王老师小女儿和她是同班同学,关系不错,带了一张试卷给她看,她看到试卷上写着我的名字,是我读小学时的一张思品考试卷,得了满分。王老师的小女儿说那是王老师特意保存的。我听了异常异常感动。记得有一次考试恰逢大雨,教室屋顶漏雨,窗户飘雨,教室地面漫了水。王老师提醒我们别让试卷沾了漏下的雨,帮助我们把桌椅搬离窗户远一点,教导我们注意地面滑。他拿来脸盆、伞等工具防雨。
后来还有一位语文老师教过我,他姓邢,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教师。有一天,邢老师在一块小黑板上写了一些词语,他通知我们,明天会有外校老师来听课,在课堂上他要喊我口述一篇作文,把那些词语都用上。他叫我先准备准备,不懂的就问我爸爸。当时我觉得老师有点奇怪,他平时不会提前给我们词语的,仅仅是当堂给出当堂喊我们说作文的。他这次破例大概是为了避免被听课时出现的紧张。我抄下那些词语,晚上在家查字典。爸爸忙,我没有问爸爸。
第二天,果然有好些老师来我班听课。我竟然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我原先那个小学母校的教过我语文课的刘老师。
当时,我觉得新鲜极了。咦?没想到原先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到我转学来的学校。顿时觉得天下学校都是一家的那般亲切了。
孩子的世界,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大事。
“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你想不到的事!”那天放学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妈妈,我见到了以前那个小学的刘老师。
妈妈似乎颇不以为然,她好像觉得这事是完全可以发生的,是应该发生的。她一边做着家务,一边回答:“哦,那证明你们邢老师的课教得很好,有老师来听课那是向他学习。”
多年后才恍然大悟,那时令我激动万分的事,其实可以有名称的——教研活动或校际交流等。
邢老师的儿子后来教过我数学,被我们喊作小邢老师。
在我小学的同班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家和我住在同一所校园里。一位是莉,后来转学到铜陵;一位是英,后来转学到浙江。莉虽不太喜欢学习,但她十分可爱,总爱扎着一个整齐的马尾,讲话温和得很。英如今是名校的硕导,她是我们仨当中最在乎学习的,有一次数学比我少了零点五分,哭红了眼。我则一直以来不喜欢与别人比,但是想和自己比。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的一天,爸爸说在路上遇见我的小学校长,他夸赞地说:“杏城是我校至今为止毕业生中真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听了爸爸的转述,我羞红了脸,认为太过奖了。
当时的体,是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拍球等简单的“土特产”运动,这些我常常是两边帮,所以机会更多,当时技术还行,尤其喜欢跳皮筋。后来早就一塌糊涂了;当时的智,是因为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如今早就越来越落后了,今年计划在职读博,就没考上;当时的德,或许因为我团结同学又特别尊敬师长。工作多年,见着各种各样态度的人,我似乎随之渐渐学会了一点变化以应对。我的童心虽在,而社会阅历的增多使我担忧对德有一些侵蚀。我必须勤耕精神田园,不负上帝牧养。
今天陪学生们看《开学第一课》,不知怎么就回忆起转学第一堂课来,回忆起转学的一些相关的事。
人生的这个转那个折往往是不经意间的雕刻。
梅子 (2014-09-09 10:31:17) |
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意境很好,结尾也好,只是导入情节似乎长了一些,使文章显的不够紧凑。 请原谅我的直率。 |
杏子花开 (2014-09-09 13:54:43) |
嗯,梅子所提极是!前面不像文章的一部分,和后面脱节得厉害,完全两码事。 好,我来删除。
|
梅子 (2014-09-09 14:01:57) |
删除了那些无关的内容,这样就好了。 谢谢杏子,谢谢! |
杏子花开 (2014-09-09 14:06:08) |
在您的正确指引下,我才会进步的。当然应该是我谢谢您啦! 您说反了,我好着急。 |
予微 (2014-09-10 03:34:51) |
好想知道你读的文章,为什么惹同学大笑了?都是同一个地方吧?隔了条村子,方言就不一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