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们,把眼睛睁开,让我们再找一找孔子那里有“仁”。
孔子有时候讲的“仁”很是莫名其妙: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大石头!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论语·颜渊》)
大木头!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老王八!
孔子讲的这些“仁”怎么越看越像大石头、大木头,就是不像“仁”,就是不像大活人,就是就是不像有血有肉有人心的人。也许,孔子把山里的石头、水里的蛤蟆都尊为“仁”、尊为“智”。
有的客官说孔子帮助过人,孔子帮助过人?快去看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能够从身边的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可以说是通向仁的方向了。
让别人成立;,让别人通达,还从身边的事做起,这样地帮助人,可以说人家孔子“仁”了吧?
别急,这帮助人让别人成立、让别人通达,听起来、说起来还不错。但孔子是怎么样地“立人”和“达人”的呢?
孔子不只一次地说:“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讲了这么多,原来孔子是用“礼”来“立人”和“达人”的;并且,还要从身边做起,“近取譬”,也就是“大小由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子是让别人从吃饭的架势到睡觉的卧姿、从举手投足到抛媚眼,都要跟孔子学,要一步一趋,就像颜回一样。孔子是用去“礼”帮助人,用 “礼”来“立人”和“达人”,这就是孔子“仁”的方法。
孔子用去“礼”帮助人,这简直就是画饼充饥、空头支票。孔子雪中送炭,送来的原来就是“礼”啊。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孔子一定送了不少的“礼”;孔子为什么不让颜回和他一样“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为什么不让颜回和他一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把你不吃的给了颜回,也“为之犹贤乎已”。孔子送的那些“礼”,哪如送给颜回几个窝头啊?
孔子不仅不送窝头,还要颜回“束脩以上”,(《论语·述而》)就是学费也不能少。孔子还整日里“仁”啊“仁”的,真是:光屁股打狼——胆大、不要脸。
有的客官说了:“人家孔子是‘圣人’,还能收学费吗?人家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不会收‘束脩’的,就是收,也就是点小意思;没准孔子还不收呢。”
但是,孔子只是说得好听,却从未见过孔子“贫而乐”过;“束脩以上”,也一定不会少。因为,有什么影响孔子他老人家形象的地方,儒家弟子们会千方百计地为他遮盖、掩饰;有点让孔子形象好地方,儒家弟子们又会拼命地为他吹嘘、粉饰;孔子问了一次“伤人乎”,还让儒家弟子们常常挂在嘴边;若有不收学费的善举,一定会大书特写的,所以,“束脩以上”,一定不会少。“束脩”:差不多一头猪,“多乎哉?不多也”。孔子三千多弟子,其中不乏贫困学生,每人至少“束脩以上”,难怪孔子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小资的孔子,“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孔子,连贫困学生的学费都不肯减免,孔子他能“仁”到哪去?
孔子不仅没有多少“仁”,有时候还有些弱智、低能,所以常常把别人往沟里带: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回报恩德呢?应该以用公正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以德报怨,孔子始终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以德报怨。孔子用他那狭隘的心胸比量着德有多少、怨有多深;孔子用他的鼠目来审视德的界限、恨的尺度;孔子那样如何能明白以德报怨?看在他一把年纪的份上,为了让他“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是请两位高人给孔子上上课、开开窍吧。
雷锋,一个永远年轻的名字。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无怨无悔,默默辛勤工作;他的生命中充满着热情,他的身上有不尽的力量,他的脸上洋溢着阳光;他在生活中只有奉献,只有报德,只有施德,没有怨字,为青年们、也为我们大家树立了榜样。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奔走呐喊了一辈子。鲁迅面对孺子、面对孩子,他甘为牛马,从未吝惜过自己的德,也没有因劳苦而怨,却用他那锋利的笔、刚毅的性格、不屈的精神,光辉战斗了一生;为人民觉醒、民族的进步呐喊了一生,同时,也为知识分子树立了楷模。
当面对放下屠刀的敌人,我们优待俘虏;当浪子回头时,我们给予他宽容。我们以德报怨,从而化敌为友、变废为宝;同时,也让我们的社会里增加了一份有机的成分,让人类更具有力量、更有美感、更温暖、更和谐。
当一个人具有真挚的无私的博大的爱,当一个人具有海一样的胸怀,他不会因为受到了委屈、受到了怨,就耿耿于怀、伺机报复;他不会因为付出了爱,就寻求等量回报;总是对他人、对人类施以爱,总是对社会报以德。他不会像孔子那样的一般见识,不会费力地去掂量是报以德还是报以直,不会去计较别人的怨有多少,不会去计算自己的爱值不值,不会因别人一时的不理解而苦恼不已;他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才会心胸坦荡。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时,他会少有遗憾,他会有永远的慰籍。这样的人烦恼会少些,相信一定会比孔子烦恼少。
若是孔子还活着,他一定还在烦恼、还在忧怨,因为没有人行“周礼”、无人知“雅乐”,没有谁因他守“礼”就给他二奶的级别,更没有人看待他像土地爷。
儒家的弟子们,你们现在快乐吗?你们不能以直报怨怎么办?你们知道阳光般的快乐是什么样子?请你们挣开眼睛看看,看看那些为他人、为爱、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吧,别在只看你们的内心了,别在只仰望孔子了。
讲“仁”的孔子,请你少讲点“仁”,少计较是报以“德”、还是报以“直”,干点正经活,抬头看看人在什么地方?天在什么地方?光在什么地方?人间真情在什么地方?爱在什么地方?
孔子、儒家弟子们,我这卖药的给你们出个题:没有爱,能幸福吗?没有宽容,能快乐吗?
孔子不只是把“仁”说得莫名其妙,而且有时候黑白颠倒、混淆是非,越说越不像是“仁”话: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孔子说:“我们那里正直的人与这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头。”
孔子说:“父子互隐,直在其中,”真是让人搞不懂、弄不明白: “隐”什么算是“直”呢?“隐”大的还是“隐”小的?“隐”偷鸡摸狗还是“隐”杀人越货?“隐”信口谎言还是“隐”窃国阴谋?“隐”滥竽充数还是“隐”包藏祸心?不知道孔子“隐”那样算是“直”? “直”在什么其中?
孔子自诩“知天命”,正义应该是天命吧?公平也算是天命吧?不知道孔子知道不知道?如果孔子认为自己正直,请你告于天、晓于地,把你所“隐”的、认为“直”的说出来,孔子你敢吗?难怪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难怪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你心虚什么?
天地一弘 (2014-08-18 07:50:41) |
中国人特会玩虚的。 |
温连军 (2014-08-18 11:10:30) |
是的,儒家竟是假仁假义。 儒家里面有的概念混乱不清,词不达意。 |
海伦 (2014-09-10 13:58:33) |
还是我们自制韭菜花酱实在 ,今晚放些辣椒.中秋快乐! |
温连军 (2014-09-10 15:35:47) |
谢谢来访。 天气再凉一些就可以腌制一些小菜了:芥菜、洋姜、黄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