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电话里让我有空看看韩寒的新片,说看完了,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看不看也就无大所谓了。
导演如此推荐,我哪有不看之理。网上四处搜寻,终于看到有热心的观众把整部电影分成三段贴在网上的版本。
先说韩寒,我并不熟悉,他的文学作品我几乎一篇没读过,但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几年前,韩寒已经很红了,却出了个方舟子打假一事,说韩寒的文章是他老爸写的,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韩寒的名字,那一年正好我回加州,开了一个文友会,其中一位文友问我对韩寒的看法,我老实回答没有看法,因为我没读过他的文字。那位文友大概研究了一番韩寒的东西,也认定方舟子说得有道理。
去年我回北京写剧本,有天跟导演闲聊提到韩寒,问她的看法,她是韩寒的支持者,很看重韩寒的才华。我一直想有时间找韩寒的东西来读一读。有天真的上网搜韩寒,没想到出来好多张帅小伙的照片,我这人比较容易被人家面孔牵着走,那天我惊艳韩寒的英俊,光顾了看他的照片,忘了读他的文字了,后来好像被什么事情岔开,就此到现在还是没读过他的文章。
看完他的电影处女作,至少我能说:能身兼编剧和导演的韩寒应该是有才华的,找父亲代笔看来是冤案!如果他写不了那些文章,如何拍得了如此一部电影呢?!
好了,来说说这部电影!
电影的故事性,似乎并不是那么强!但是有一个主线,串起好几个小故事。
那个主线就是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小学老师江河,还有一个是带点儿痞气和哥儿们义气的社会小混混浩汉。他们生活在中国最东边的一个小岛上,小岛荒芜居民迁走,小学老师被调任到中国最西部的学校,浩汉用他打工三年赚的钱买的一部小汽车送江河赴任,两个年轻人踏上了横跨中国的旅程。
第一个小故事也是他们的第一站--一个大城市的电影摄制片场,那里,他们与曾经也是小岛居民现在跑龙套的年轻女孩见面,女孩似乎曾经喜欢过浩汉,她说在小地方过活需要门路,而在大城市虽然人多,却比较公平竞争,因为拼的是自己的实力。那是个脚踏实地的好姑娘,似乎可以代表当今奋斗在大城市里的一群人。这段好像讲的是一个人爱你,可惜你不爱他的故事。
浩汉对青梅竹马的小妹妹似乎无意,他的心一直牵挂着远方的一个叫刘莺莺的女孩儿,他们从他十几岁时就通信来往,有点梦中情人的感觉。另一个小故事,也就是浩汉开着车去见梦中情人!然而,台球馆女老板刘莺莺却把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浩汉的父亲正是她的继父,她本无意与她联络,只不过浩汉的父亲想知道儿子的情况。这一段好像讲的是你以为的真爱却原来是一个笑话,或者说你爱他,他却不爱你。
看来爱情总是令人失望,那么来一段没有爱情的情欲吧!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他们在途中找了家小旅店投宿,江河看见房间里垃圾桶里的应招女郎名片,心动地拨打了电话。漂亮的小姐很快来到,却在他们还没有进入主题前就遭遇警察查房。两个男人仓皇出逃,还捎带上了应招小姐,却把智力低下的另一个小岛同伴给弄丢了。
应招小姐苏米却是一个小团体布的局,她遭人遗弃,有孕在身,想骗些钱到国外生孩子,却不想遇到憨厚的江河,俩人都心生好感,但最后还是被追上来的三叔和合伙人劝了离去。
江河想忘掉苏米这段戏拍得蛮好的。镜头先是一个肮脏的公共厕所,江河掏出身上印有苏米照片的名片,下了决心扔进了抽水马桶里,用力地一抽水,哗啦一声,水流走,名片却留在马桶里,接着观众可以听到接二连三的抽水声,仿佛是江河想要忘记她的决心,但似乎那张名片却顽固的不愿走入管道中,最后镜头一转,仍是厕所里,但转向洗手池,手里拿着名片的江河走过来,显然他又从马桶里捡起了那张名片,用毛巾搽干净,又放回到贴心的衣袋里去了。环境、动作、声音加表情,整段戏没有一句台词,却把一个人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场戏我很喜欢。
爱情说完了,该说友情了。
江河和浩汉的友情是贯穿整个片子的主线,两人开着车继续西行,却在森林泥路上迷了路,解救他们走出迷宫的是一个来自南方带有广东口音的年轻人阿吕,他自称也是旅人,是自驾摩托车走遍全中国的行者,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爱情。浩汉这样的老江湖也被阿吕对妻子的深情所打动,完全信任了他,在他们三人在路边解手的时候,阿吕提出下一段路他来开车,浩汉毫无戒心地把车钥匙给了他,他却开着车子丢下江河和浩汉在茫茫沙漠里扬长而去!
幸好,他们已在中国边境附近,随着卫星的上天,两位好伙伴最后也各分东西,江河前往赴任的小学,浩汉踏上归乡的路途。那只半路上跟着他们的小狗,被留下来陪伴江河。
影片中的几首歌很特别,尤其是那首《东极岛之歌》,有点当年苏联红军进行曲的味道,今天听到那样的旋律很有点荒诞的感觉。
看完电影,我第一感觉似乎是没有导演感觉的那么好!但是,过后写这篇影评时,回头想想,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却又很生动地浮现在我脑中,觉得很有时代感,也很有寓意!很显然,论说故事的技巧和吸引力,韩寒比不过莫言,整个故事有些松散并不是那么连贯,但是要说时代感和象征性或者说故事背后的意义,韩寒却十分得出类拔萃。
电影人看这部作品,尤其是专业人士,可能会被他不遵循规则的自由主义所打动,个人的特色很强烈,故而就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条条框框。我记得导演说过,影视剧里安排画外音和旁白那是最下策,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韩寒的影片,一上来就是画外音。也许非电影专业的出生才引导他走向了独特的韩寒风格!
相比起前阵子红极一时的《小时代》,这部片子似乎有了点深度,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文学深度,也大多是韩寒粉丝韩寒迷们代入式的分析加想象!我可能因为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加上对他不是太了解,所有就没有这种代入优势,也就只能就电影论电影而已。
除了票房的大获全胜,电影影评人的评论也很值得人玩味,我摘录几段网上看来得:
影评人“电影通缉令”写到:“韩寒作为导演做了太多的准备,从风格化的镜头语言以及对于演员的调度,音乐的使用、意象的使用和读白都像极了一个老手。而旅馆那场戏对于蒙太奇的运用可谓独到,加油站的群戏调度更是体现了导演的功底不俗。关于成长和责任,自由和追求、这部电影有太多的解构值得去细细品味。导演在每个人身上都投射了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把这上面所有人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他们不断告别,告别昨天的自己。又不断有人涌入新的生活,昨天已成往事,所以只能写进故事,演给世人看。”
影评人“支离疏”认为:“《后会无期》是一部不合格的处女作品。韩寒自己也说,不存在横空出世的杰作,先前必定有大量的积累,厚积薄发之所谓。显然,这部作品远远达不到杰作的水准,也谈不上横空出世。电影里充斥着大量聪明机灵但无太多意义可言的台词(或者说段子),韩寒对这类文字游戏乐此不疲,他将博客杂文的技巧用于台词写作。这种刻意追求金句效果的台词,对故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抽离。全片的角色塑造扁平,情节寡淡——虽然不乏情节寡淡的佳作,但韩寒尚无这等功力。说《后会无期》有情怀,是什么情怀?自由情怀?青春祭奠情怀?如果有情怀,那也在平淡似水、间杂幽默的剧情中被消解得奄奄壹息。”
影评人马驰 :“《后会无期》只有表面上的感伤、似有若无的情怀和壹个不只所云的故事,乍看起来似乎有王家卫那种虚无的调调,其实表现出的是韩寒孤独和空洞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被外化成某些片段和画面,这能有什么意义呢?除了他自己,谁能知道他到底想要说些什么。那就掠影浮光的看吧,崇拜他,就要去倾听他,但不要探究它的意义。”
无论如何,韩寒能用五年的时间筹备这部影片的诞生,首先这种认真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
而且从一名作家华丽转身为导演和编剧,他做的很漂亮也很成功,至于文学性和艺术性还是留给更懂得的人去评说吧!
(再加一句,影片中有两首我们年轻时流行的英文歌,一首是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还有一首是我最喜爱的英文歌之一,原歌名是:The End of the World世界末日。韩寒自己填词成了影片的主题曲:后会无期)
牧童歌谣 (2014-08-16 02:02:40) |
我最早知道韩寒的时候,他是职业赛车手,是中国拉力锦标赛冠军。09年,他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场地赛和拉力赛的年度双料冠军。 他赛车夺冠的那份青春的野性和潇洒,帅翻赛场,惊艳四座,无人能比! 后来读他的文章和博客,还有他的小说《三重门》,更是佩服。2010年,韩寒登上Times杂志封面,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 这样的人,说他的文章是父亲所写,我怎么也不信。 韩寒的妻子是他高中时代的sweatheart,这么多年两人一路走来,那份甜蜜令人眩目。 非常佩服这个人。 |
朴康平 (2014-08-16 06:22:50) |
我有一本他编的杂志《独唱团》(好像只出了一期),喜欢极了。 |
刘瑛依旧 (2014-08-16 19:48:31) |
能不能把那三段电影链接挂出来?我也很想看呢。曾上网搜索,但没搜到。 |
海云 (2014-08-17 00:07:06) |
我没怎么读过他的文学作品,对他了解不多,但这部电影作品还是蛮能证明哪些诬蔑他用人代笔的事件是枉自猜测!我看了几个有关他的视频,看到他的成长和渐渐的成熟,他还年轻,有很长的路可以走,希望他走的稳妥! |
海云 (2014-08-17 00:09:03) |
你说好,一定有道理!这次回国我要搜搜这本杂志来看。 |
海云 (2014-08-17 00:11:29) |
我是前两天在文学城的一个论坛里看见的,后来写了这篇文章,想把链接放在文后,却找不到了。你在文学城搜搜看。 |
海云 (2014-08-17 00:39:04) |
找到了,但搬不过来,你过去看吧!http://bbs.wenxuecity.com/tv/736948.html |
予微 (2014-08-17 05:21:57) |
当年惊艳韩寒的作品,年轻却有深度。买了他的《独唱团》,却被人要去了。 当方舟子打假时,没有太多关注,因为想起钱锺书老先生曾经说过,喜欢吃鸡蛋,却不必知道是哪只鸡下的蛋。呵呵,他老先生的意思,是不想见他的粉丝,让人喜欢读他的著作就好了。 所以,欣赏了他的文章,就没去深究:到底是韩爸的作品,以年青名义炒作呢,还是方舟子专给名人打假?实在是时间不够。这次回去,同学也说要去看《后会无期》,我一来没时间,二来,跟老同学正商量着去玩呢,这片名也太哪个了吧?呵呵。 |
刘瑛依旧 (2014-08-17 07:14:41) |
看到了。挺流畅的。谢谢! |
天地一弘 (2014-08-18 08:52:13) |
那晚,快十一点看《后会无期》,缓慢的节奏,需要慢慢领悟,看似一个故事,又成了一个个独立故事,需要耐心这是真的,而且需要用心领悟,可能这不是电影的节奏,也或许和性格有关。 我是一半清醒一半睡意,看完了《后会无期》,有空再仔细看看,看这部电影,确实要耐得住性子。 |
夕林 (2014-08-18 19:09:46) |
今晚回家看看。韩寒是个帅哥,作品还没有接触过。谢谢海云分享! |
海云 (2014-08-18 19:18:52) |
国内假的东西太多了,连真的也搞不清楚了。这反而给那些喜欢兴风作浪的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了。 |
海云 (2014-08-18 19:20:33) |
故事性不够强,但象征性倒是挺足的。时代感和文艺味儿很强烈。 |
海云 (2014-08-18 19:26:36) |
很多人喜欢人云亦云,听方舟子一说,就认定他是赝品。其实最好的辨认真假的方法,是好好研读他的文字和他的作品,再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我看了这部电影,和几个有关他的是视频,我觉得这个人至少可以说是有才气的。很多文学艺术天才,不一定上过大学,不一定读书成绩好,琼瑶和他都是最好的实证。 |
守义 (2014-08-19 18:00:49) |
兼听则明,还是听听不同的意见: 《中国青年报:“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40819/18720555_all.html |
海云 (2014-08-19 23:16:00) |
谢谢你给的链接,不过,我进不去,但用你给的文章标题,找到了这篇文章,读了好几遍,感受如下: 1。从另一方面证明这部电影确实是韩寒的手笔!也从而证实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一个导得出这样的电影的人,也应该写得出相应的剧本和其它的文学作品,所以所谓的代笔是无稽之谈! 2。既然我们都认为韩寒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那么,作假代笔的指控也就不推自倒了。 3。现在我们的相异处也就是对这部电影作品水平的看法不同罢了! 4。那我们就电影论电影,他的标题“文坛的丑闻”也就不成立了,没有代笔没有作假,何来丑闻呢!对不对?至于这部电影的水平,我们可以各抒己见,但无需要用那么仇视的字眼,这也是我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总有一些人那么恨韩寒,仿佛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样子。每个人的文学素养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人喜欢,这我能理解,不喜欢的就不看呗,何至于要那么痛恨莫名呢!这篇文章的字眼就让我觉得有些过分,用“猥琐、烂片”来形容这样一部电影,委实有些莫须有! 5。我再谈谈对电影的看法:这部电影当然离经典还差一段距离,吹捧的人话说得也过分!但是决不是一部烂片!至少我从中看到新一代的领悟和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篇文章反复强调影片中有很多拾人牙慧、重弹西方老调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论断和评介的人首先自己就不懂电影艺术也不懂得中国电影人的追求!其实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开始的时候,都免不了模仿、临摹的痕迹,这是韩寒的处女作,没有模仿,他就真是太天才得令人难以相信了!电影学院里,学影视创作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很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大量的观摩西方好的影视作品,我自己写剧本深有体会,我就被导演要求大量观摩影视作品,甚至有些桥段,导演就直接对我说:这个你可以借用一下。当然模仿手段加入了自己的特色,要比你直白的照搬硬套来的高明。但是,你看看中国的电影作品,参考西方尤其是曾经的苏联影视和今天的欧美影视手法的比比皆是,模仿到最后,不仅加入自己的领悟和延伸,更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出神入化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你就自成一家了!反过来票房好的中国影视作品,人家也会改头换面来模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香港的电影《无间道》被搬到好莱坞的例子!我不能说韩寒第一部作品怎样怎样好,但至少很多专业人士看过觉得跟他的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他的个人风格是很明显的,连青年报的这篇文章也承认这点,只不过他不认同水平罢了! 6。把韩寒和张铁生等连在一起成为反智主义的代表是不合理的。首先没有知识才交白卷和一个有着多动症而退学,却具有异常的文学天赋并连续不断发表文学作品的人混为一谈,本身就缺少对情商和对特殊少年教育的思考!可以说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年月里。美国很多这样的中途辍学却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人,著名演员李奥纳多也是多动症,无法安心上课,可他演绎了各种生动的角色,成了好莱坞的一线影星!琼瑶也是数学总不及格,高中毕业大学联考失败,但她开创了言情小说的几代高潮,她的古文功底比任何大学名校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好得多!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同年代高考的佼佼者,有的甚至是省里县里的状元,进了北大清华的,今天大多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并没能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这个世界半点分毫! 7。我们也该到了爱护人才保护人才的时代了,不要人云亦云,想想一个人作假骗得了一时,如何骗得了那么久,一骗就是十几年!中国人也不都是傻瓜呀!最主要:不要总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去衡量人,一个学理工的人的思维方式与一个纯文纯艺术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相差很远的。比如,一朵花在那里,那学理工的人可能只会想到种花的科学方法,需要的阳光雨露等等,但一个学艺术的,可能看到的是花的色彩、姿态、与周围环境的融入和凸显,而我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可能从一朵花上能联想到天上的云彩和少女的笑靥,一个诗人可能会伤感花朵的即将凋谢等等,这都是人与人的不同,可又是对同一件事情,就像这一朵花却有了不同的看法和认知。 不知道我说的,你看懂了我的意思没?总之,不同的人只要相互欣赏就好,无须强求别人跟你一样,而不一样就竭尽所能打压之事,不仅暴露了一个人的狭隘,而且也暴露了一个人自己的有限的水平和素养。 |
守义 (2014-08-20 08:43:20) |
作者肖鹰的回应:《清华教授否认“大字报式批韩寒”:先读懂我的文章》 http://hebei.ifeng.com/news/zbc/detail_2014_08/20/2798790_0.shtml |
海云 (2014-08-20 14:43:00) |
批驳肖鹰的文章太多了: 关于对肖鹰教授痛批韩寒的丑闻的质疑——刘乐个人网站陆媒斥肖鹰批韩寒继承文革遗风节操散落- Worldnews.com败坏清华名声的“美学教授”肖鹰 - 学术批评网肖鹰与韩寒,谁才是“文坛最大的丑闻”? - 360Doc个人图书馆......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点击上面的文章连接,可以细读各篇文章。 |
守义 (2014-08-21 04:18:24) |
保留自己的观点。 谢谢海云的耐心回复和提供不同观点的文章。 |
live-in-washington (2014-09-01 21:56:27) |
国内的文学及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匆忙下结论,很容易被愚弄。另,用最新拍摄的一部电影,否认对曾经“造假”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比如,一棵树即使根有腐烂,也能开出一、两朵花的,不能用花的美艳(是否“美艳”,仁者见仁吧),否认根的问题。再,许多质疑“造假”的人,并不否认“韩寒”作品中存在的才华,而是从这一现象中进行社会分析。如有兴趣,可以读芝加哥大学的赵鼎新发表在《亚洲新闻周刊》的文章《韩寒有很大可能是骗子》。 http://i.ifeng.com/news/sharenews.f?aid=88306507 |
live-in-washington (2014-09-01 23:12:20) |
观点不同的也有很多、很多、很多.... 王旭阳:中国需要尖锐但可能偏颇的声音(人民日报) http://www.people.com.cn/GB/n/2014/0822/c347759-25521397.html 曹长青:韩寒,中国文坛的最大骗局 http://caochangqing.com/gb/newsdisp.php?News_ID=2588 蔡方华:肖鹰批韩寒,真性依然缺席(北京青年报) http://news.ynet.com/3.1/1408/22/9313515.html 彭晓芸:一个中国切片的反思(羊城晚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929645.html 石毓智:真实的韩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2v23y.html wikipedia: 韩寒被质疑造假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A9%E5%AF%92%E8%A2%AB%E8%B4%A8%E7%96%91%E9%80%A0%E5%81%87%E4%BA%8B%E4%BB%B6
|
live-in-washington (2014-09-02 03:56:44) |
大致浏览了你的网页,发现你是一位写作者,必然知道写作对心境、专注、纯粹的要求。请你想一下,古往今来,中西世界,一个人写作是天才,赛车是冠军(尽管参加中国车赛的总共也就30几个人,而且此君场地赛的成绩远不如拉力赛),做导演即刻超越张艺谋、冯小刚...放在古代,意味着李广和司马相如合体;在现当代,是斯皮尔伯格融身于舒马赫.....出于善良的愿望,我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的,感谢上帝把这样一个旷世绝才降生在了中国... 所以,要极其慎重地、长久观察之后,再下结论。因为近来对关于韩寒的争论产生了兴趣,想知道海外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搜索之后来到了你的页面,感觉你的结论还是下得有些匆忙。 对这部电影,这里有一篇陶林的文章,可参考。http://linmucongrong.blogchina.com/22339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