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华裔15年的心路历程,不认同到认同?

 

Eric Liu是前总统克林顿的speech writer。在1999年第一本书 "The Accidental Asian" 中,31岁的作者讲到在大学是不跟亚裔在一起的,除了偶然 (accidental) 被生成一张中国脸,其他没什么可以认同的。他竟然在书的副标题中强调“native speaker" (母语是英语)并在书中突出他没有口音的英文,还用他加入到白人权利中心来说教。有些读者认为 Accidental Asian 是个扭曲的回忆录,作者不但对自我身份毫无把握,也对美国族裔问题缺乏真正了解。

15年后做了父亲,更成熟的Eric Liu意识到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这在他第一本书中是看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他看到我们因一张中国脸被怀疑是“老外”的长期偏见,认为我们应该提防这样的观念。这和他第一本书中抹去族裔认知有很大不同。我还没看他的新书,觉得比较两本书中作者的变化,也许不但能反应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还能看出这15年来美国社会在国际化中慢慢的演变。

Eric Liu在一个interview中说出了变化的原因。第一,他在西雅图参与到亚裔社区中,从很多mentors那受益匪浅 (对比他年轻时所在的白人权利圈)。第二,女儿的出生使他前所未有地注重他的华裔身份 (Chineseness),让女儿涉猎中国语言,文化和价值观。似乎是典型的二代回归的故事 “I now embrace my heritage more than ever.”

两本书标题的差异更耐人寻味,15年前要大喊“我是讲英文的”,15年后可以自己用“中国佬”来戏谑,不是体现他的成熟自信吗?看来二代有对自己族裔的认知是更能提高他们自信心的。

对于领路人的重要性,会另发文。这里思考的更重要一点在于:美国社会是否已经有足够进步,以至于现在作者以及更多华裔不必要强调自己是native speakers了?现在我们二代又面临什么问题?结合到中国的发展和媒体经常散布的中国威胁论,我们的关注点是否已经从习俗、语言差异,一味抹去族群认知、希望融入主流 (assimilation) 等肤浅考量上升到更nuanced地步? 我们是否已经开始争取入学平等,参与竞选公益,监督媒体偏见等一系列做美国的主人的行动?

http://www.nwasianweekly.com/2014/07/eric-liu-chinese-american/

"We with Chinese faces are presumed to be foreign until proven otherwise." 

"Confucian focus on webs of relationship and obligation, my communitarian idea that every right bears a responsibility, my contextual awareness of history that put rugged individualism in perspective."

“It is not a melting pot, not divided against myself, but a hybrid that is Chinese in its particulars but universally American. ”

http://www.amazon.com/Chinamans-Chance-Familys-Journey-American/dp/1610391942

读上面的新书,最好先读他年轻时写的The Accidental Asian. 那里他似乎更多强调融入,“assimilation"。

http://www.amazon.com/The-Accidental-Asian-Native-Speaker/dp/0375704868/ref=pd_sim_b_2?ie=UTF8&refRID=0MRX5VP6H5EX0D7EX2AR

Featured reader comment: "Accidental Asian is a contorted memoir written by an individual who clearly has no grasp of his identity nor genuine understanding of race in America."

http://asiasociety.org/blog/asia/interview-eric-liu-chinese-american-dream-and-hybrid-identity

 

备注:谁能用中国佬一词,Eric Liu 也撰文阐述,另发文。






李春燕 (2014-07-30 04:18:04)

转 “我不喜欢他的一些观点,太太太左了。

什么是 American(形容词)?形容词是由名词定义的,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定义的。所以我们,特别是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有主人翁精神:you're born here, this is YOUR country,  nobody is more American than you. 如果自己把自己当外人,那你就别怪别人把你当外人了。”

李春燕 (2014-07-30 04:19:07)

转 “顶,美国本来就是移民国家,我们都是美国的一部分。”

李春燕 (2014-07-30 04:20:44)

转:“那个eric liu也说了差不多观点啊“It is not a melting pot, not divided against myself, but a hybrid that is Chinese in its particulars but universally American. ” 这篇文章讲他十五年的观点变化”

李春燕 (2014-07-30 04:22:22)

转“同意:'争取入学平等,参与竞选公益,监督媒体偏见等一系列做美国的主人的行动。' 如果不为华人、亚裔、社区、美国尽力,就只是外人。”

李春燕 (2014-07-30 04:23:46)

转“我觉得人越老越有恫查力也越复杂. 小的时候大家都很单纯. 没有歧视的概念. 小的时侯比较容易和其他种族交往. 我女儿的七,八岁的白人同学不觉得她是亚裔. 十来岁的就知道区别了. 越大越清楚. 歧视才会越来越厉害. ”

李春燕 (2014-07-30 04:25:54)

他的政治观点我倒不感兴趣,可他从未把自己当外人,而是太强调assimilation,所以我不赞同第一本书,但觉得这15年来他还是mellow了好多,对heritage 的认知才是part of being an American.  A salad bowl where each ethnic group maintains its own heritage, and together we make the mosaic of American culture.  

李春燕 (2014-07-30 04:30:52)

转“不奇怪,人不到40不懂事。” 

李春燕 (2014-07-30 04:32:31)

很多人拿他第一本书说事。

李春燕 (2014-08-22 15:24:04)

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种族造成人群的隔离,和其他诸如社会地位,思想不同,地域差别,人口数量等等造成的社会群体划分,我认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社会个体群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客观的角度,没有必要赋予相对特别的情感和反应。”

李春燕 (2014-08-22 15:24:27)

但有些人不想承认有划分不是吗?

李春燕 (2014-08-22 15:25:22)

转“不知别人如何想,不过对我来说,我是承认(why not?),但不在乎。”

李春燕 (2014-08-22 15:25:55)

转“目前我儿子的朋友大多是其他族裔的。以后也许会有变化了。”

李春燕 (2014-08-22 15:26:41)

转对上面的回复“这个是肯定的,上初中之后就应该会越来越不color blind了。”

李春燕 (2014-08-22 15:27:37)

转“没看过他的书。即使是第一代可能也有这个过程。”

李春燕 (2014-08-22 15:27:50)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