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

 

没有想到德国当真夺了世界杯的大杯子,决赛的时候换上白色球衣,对阵也换了青色球衣的阿根廷,金克木,几乎必胜的暗示,但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因为运气在7比1的德巴战中花费得太多,这一役,听得英文解说员一个劲地讲:坚持着打下去啊!最后是由替补在加时赛中扳下最后一粒子才险胜了对方。

我预想想到的是,在最后的决战里面,并不会有7:1的大比分再现,关键却仅仅就在一粒进球上面,这是最难估计的结局,也绝对体现了古老玄学的精髓:差别就在零和一之间啊!所以事在人为,这样的完美决赛印证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即使天时、地利、人和,还是要由英雄来谱写最关键的一章;这个英雄,并不一定是媒体过份包裹的梅西,即使名气太大,并不容易找着他究竟在哪里,而不能实现零的突破的梅西,也就只能是平庸的了。

说到这里,读者顿时醒悟:原来这个“一”实在太可贵了!守住一,才能生养万物,而不理解这个道理的,却很可能会失去一切,回归于零。且不说一般人有“一”必喜“二”,得“二”又望“三”,好比捧西瓜,贪心不足一个都抓不住。我倒是想由这个“一”来说有关工作效率的事情。我的朋友中有不少问我:你是如何安排你的时间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同一个时段里面保证不同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出色呢?我的回答是:当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心一意”,这就是诀窍了。

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快,刚来美国的时候,就惊讶所有的人有自己的日程记事本,约任何事情都要看看日程,写进去就必须去做。所以很多人按着这样的计划象机器一样运转,忙忙碌碌,好象没有片刻的空闲。我并不反对这种凡事有安排和次序的习惯,但是也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这样的习惯也可能会阻碍人的专注和创造力。尤其是,当我们象完成任务一般去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做事情本身的乐趣。

我自己就不喜欢用记事本的,尤其不喜欢标注在日程表上,我觉得必要的记忆和主动调整计划有利于随时观察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和幅度。因为当我有可能专注于一点的时候,就喜欢固守那一点,珍惜这一点给我带来的乐趣,并进一步去挖掘这一点可能带来的潜质。对于画家,一旦有感受去画一样东西的时候,必须忘掉接下来还要去做的“俗事”,进入“忘我”的状态。甚至有时候因为珍惜这个“一”,而随机地延长本来设想去专注的时间,来保证消化这个“一”所带来的全部。

反过来,我绝对不喜欢蜻蜓点水地每天去做每一件事情,即使过一个月将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但现在还没有必要去进行,就必须彻底把它放在一边,不去自寻烦恼;达不到“一”,宁可保持“零”。我想到我中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临时抱佛脚是我必须的方式,才能保障自己持续地训练绘画的机巧,而美术高考之后又彻底放下得失,在很短的时间里专心地突击准备文化课高考,终于两线作战都获得了成功。在这个方面,放弃也是一种进攻,虚实之间的转化,在时间和空间里面就是相对的。

有趣的是,我当年高考的志愿却只有一个,考研的时候还是那样,在美国找工作的时候还是一个,为什么一样地准备,不给自己多一些选择呢?对我来说,好象“一”已经是最大的数字了。

当然,看球赛的时候本应该享受地当一回球迷,但想到这个“一”就来写了一篇,算是例外地不专心了。






海云 (2014-07-16 13:37:59)

当我们象完成任务一般去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做事情本身的乐趣。。。太对了。我感觉这就是写小说与写剧本的区别,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此。

逍遥汉至 (2014-07-16 23:57:35)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