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不是德国人。托尼来自印度尼西亚,他的祖籍是中国。托尼是生活在德国的印尼籍华人。
他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脑袋,黑黑的皮肤,典型南亚人的长相。出门购物用餐时,托尼经常被理所当然地认作亚洲人,可就是他对人家的汉语问话没有任何反应,倒是让身边作伴儿的学汉学的德国人接了话茬儿,弄出些特有的场景,尴尬而有趣。
高大的托尼
托尼家在印尼是数得上的富豪。他是家里最小的宝贝儿子,可以想见是在怎样的宠爱之中长大的。而今,远在欧洲站稳了脚跟,里里外外,进进出出,浑身上下洋溢着的贵族气息脂粉味道,都直接联系着印尼丰厚的家底和谨严的教养。托尼的日子永远甜蜜,他是绝对没有什么苦楚可以回忆的。
他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讲究,一贯的彬彬有礼,加上聚会的时候时不时地能讲几句简单的笑话,不管是不是真的有乐儿,只要他手舞足蹈地添枝加叶,自顾自地高声大笑,保证能调节气氛,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他身上……这一切,尤其被我们的女士们赏识。因为这个圈儿里女士居多,托尼就成了当然的活宝,是任何活动都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更因为女士们先后都去印尼度过假,每次都能到托尼家的豪宅一游,又每次都能享受上好的礼遇;不仅如此,即便是换个方向,飞去纽约,照样有托尼的兄长们代弟弟尽地主之谊,把客人们照顾得服服帖帖;就算不出远门儿,托尼有一个朴实淳厚的姐姐就住在我们的城市,碰上该托尼做东了,无一例外,都是老姐姐辛苦,一手做出一桌丰盛的饭菜,在大家吃得忘我的时候,她早无声地消失了……日积月累,托尼大致就是这样,在几乎不用自己出面和出力的情况下,越发赢得了大家的爱戴。一米六二的身高不说明什么问题,在我们的圈儿里,托尼的形象真的高大。
托尼十分明白自己的位置。他既天马行空,又如鱼在水,很惬意。
一诺千金?
要说也神,这么大一个城市,托尼偏偏买下了艾芙琳楼里的一个单元,高声大气地开着“我要和艾芙琳成亲了”的玩笑,做了我们乖小的艾女士的邻居。
处处渗透着浓重环保意识的德国日常生活,要求大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不管不顾,分别处理垃圾就是要人人参与的一份工作。专门收集废旧包装的“黄桶”和装废纸的“蓝桶”,都要靠住户自己按照固定的时限推送到路边,由专门的清洁车运走。这样,所有的楼里就都有好几份值班表,排明每家每户当值的日子。看着像一份巨大工程,实际上,大家交叉轮流,一年里并轮不上几回。
刚“成了亲”的托尼,特别慷慨地向艾芙琳保证:“你那么弱小,不管哪个桶都比你沉。以后这事儿就包给我了。”艾女士让这话甜到了心里,一个劲儿道谢,连说“不用不用,我干得了”。
托尼又一次收获了感激和爱戴,特别安心地去忙乎自己的事情了。每次轮到艾芙琳当值,自然没有托尼什么事儿,艾芙琳也认为理所当然,乖乖地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问题是轮到托尼当值了,还是看不到他的影子。有心的艾芙琳,怕让托尼在邻居那里留下不好的印象,连着好多次,赶在清洁车到达之前,悄悄替他把沉重的垃圾桶推出楼门。事过之后,托尼也没有任何反应,地球的运转并不需要他劳神费力,这在他也是特别的理所当然。
艾芙琳也不是天生当牛做马的命,终于有一天,她告诉我们:托尼这次又忘记了该他值班,我正好感冒,实在是推不动那个装满废纸的蓝桶了。结果,楼里的邻居敲开托尼的门,提醒他忘记了应尽的义务。托尼只好把废纸都倒进自己车里,乖乖送到垃圾站去了。
四个欧元和一碗汤
我有时很不习惯所谓西方文明的一些细节,比如AA制,比如无论大事小情,大家的经济账都要精细地算到每一分钱。总觉得朋友之间,这样会丢掉什么其实更宝贵的东西。就说出远门时大家分摊汽油费吧,出于环保意识,不需要每人都开一辆车,这是对的;可是,多坐一两个人,耗油并不一定就多多少,再加收别人的汽油费,心里感觉得到的是没道理的钱。
德国朋友不这么看,坐车给钱,天经地义,再好的朋友也没有“剥削”他人的权利。好,入乡随俗,用不着多想,每次都和大家一起认真结算,分毫不差,世界就永远秩序井然 (in Ordnung)。
一次去荷兰过“长周末”,我们车里拉了托尼和另一位女士。回来的路上,传统节目,大家一起心算几个人头、多少公里和当天的油价,结果是每人四个欧元。下车之前女士交了账,托尼说:这么一点儿钱,我真拿不出手。这样吧,哪天你们到我家来,我请客。说完扬长而去。认识托尼的,都清楚,这顿饭起码要等几个世纪。
那天碰到住在邻城的乌特,提起了大家共同的朋友托尼,乌特说:你们见他的机会比我多,别忘了以后每次都认真转达我的问候,然后提醒他,我还在等着他做的那碗汤呢。
原来托尼还一直该着乌特一碗汤。乌特是开朗的人,她说:什么汤不汤的,就是要隔三差五的,用各种机会让他得到这个信息,跟他逗逗闷子,这早成了我这么多年的一大乐趣了。
“托尼伎俩”
托尼愿意享受被大家(尤其是女士们)捧在手上的得意,而实际上却并不把谁真的放在眼里。这其实是个很大的矛盾。不过,托尼毕竟是高人,自有他化腐朽为神奇的高招儿。
由于人人都有一份工作,还有许多私下里的应酬,所以,要想把人头儿凑齐,一起去干点儿什么,往往要在几个月之前就得共同敲定。比如一年一度去逛圣诞市场,选择一个谁都还不认识的德国小镇不难,难的是在十二月那几个可数的周末里找到一个大家都有空闲的日子。这样,最迟要在九月份就商讨决定。
每次总有一两位,实在是没有空儿,只好提前告假。圈儿里不可或缺的托尼不同,他答应得尤其爽快,还表现出比谁都高涨的热情:“总算可以和大家一起,过个无忧无虑的周末了。”很有些迫不及待的样子。这之后的三个月里,负责搜寻有关小镇资料的,负责联系旅馆的,负责安排谁来开车、什么时候从哪里集合出发的,都慢慢动作起来。大家知道托尼工作忙,谁都不愿意用这些琐事干扰他。
到了出发的前几天,托尼突然非常抱歉地宣布:我要在周末接待来自荷兰的亲戚,不能跟大家同行了……当初的热情是真心,眼前的变化是无奈,理解万岁。
问题是,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次数太多了。不管是连续几天的集体出门,还是仅仅一个晚上的聚会,托尼每次都是答应起来没有二话,让人觉得他的心总在跟大家一起跳动;而每每又总是在几天或几个小时之前来电话,特别不安地说对不起,理由嘛,肯定有(而且还经常重复,这实在是托尼不该有的疏忽),让不让人信服,就不是托尼关心的事情了,因为他坚信自己在别人眼里的位置,坚信没有谁会猜疑他在信口开河。
几个月前,又是去逛圣诞市场,托尼又一次故伎重演。这回是我负责订旅馆,所以,他的电话打到我家,一听语调我就明白了他的下文:“我要接待来自荷兰的亲戚,请你帮我把房间退掉吧。”这就叫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再明白点儿,干脆就叫黔驴技穷。
先是圈儿里的男士提出了疑问,受了点拨之后,女士们也如梦初醒,纷纷表示对托尼伎俩的不满,还都打算要找机会去讨个究竟。逛圣诞夜市的时候,有谁提出准备下一次的聚会,大家不约而同地轻轻一笑:别去问托尼,他就是答应了也肯定要变卦。
托尼高大的形象已经开始解体。
(感谢画家小王插图)
刘瑛依旧 (2014-07-07 19:00:06) |
是小说? |
朴康平 (2014-07-07 19:31:05) |
不是。真人真事,虽然不算好人好事。 |
飘尘永魂 (2014-07-07 21:09:03) |
仿佛托尼有口无心,但人不坏,大家还是愿意和他来往,自有其可爱之处。 |
朴康平 (2014-07-07 21:22:02) |
当然他不会坑蒙拐骗,人际交往里也真少不了这类摆设。 |
三须子 (2014-07-08 09:35:26) |
托尼托大 |
朴康平 (2014-07-08 10:02:23) |
哈哈哈! |
追梦 (2014-07-08 10:35:08) |
真生动,加上大个子马丁笑得我肚子疼。 |
朴康平 (2014-07-08 13:18:44) |
谢谢追梦!捂好肚子啊! |
捷润 (2014-07-15 02:33:17) |
有趣,不知道德国公司里外国人多否。在美国所有高科技公司里外国人极多 |
朴康平 (2014-07-15 04:20:11) |
肯定还是美国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