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加拿大作者林楠的一篇评论文章刊登在德国《欧华导报》2014年4月号上。对荷兰梦娜的诗歌美学追求进行了点评。特转载在此。
心灵净空中的展翅翱翔
---评梦娜新诗创作的美学追求
(加拿大)林 楠
(梦娜 ,本名,李 民 鸣 荷兰籍华裔诗人、作家。 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海内外华人第三届笔会散文一等奖获得者。“蔡丽双杯赤子情”全球新诗大奖赛三等奖获得者。 曾为中国《长篇小说》签约作家。荷兰《联合时报》专栏作家。)
文化想象和哲理意蕴,是贯穿梦娜各个阶段新诗创作最明确的美学特征,总体上说,她的作品可归纳为三大类:一类是只有梦娜才有的个性气场,读她的诗,似乎总能让读者心灵里感觉到有一种启迪在涌动,并且往往会潜意识地在这种涌动中与作者的心思紧紧相扣相随,尝试为自己寻找某种心理调适和精神归属的可能。这是为数不少的人渴求的。
《一滴雨的哭泣》,写出了博廖而廓大的时空纵深感,留给人们冷峻而鲜亮的印象---
谁孤独的 伫立 /伫立在先秦番禹的蓬江边 /看滚动的红尘 /听浪击穿了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这块心灵的版图/是否像火一样燃烧 /曾经的传奇?江边溢满的粤语清甜 /眼里的峰岚 /轱辘滚不出的长堤/倾城的骑楼/绿影苍翠的山岭/还有……一滴雨的哭泣/你若忘记,最好忘记/把等待,扔在风里
邃远。磅礴。大气。这种开阔的意象,自拥一种心灵撞击力,显现出诗人对世事人寰的透析和把握,对事物底蕴理性审视的成熟和从容,也是一种可谓超越了短诗负载能力的大胆思辨。令人心动,令人为之一振。虽没有“英雄主义”式的慷慨激昂,但心灵深处,却有着比“英雄主义”更深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另一类诗,是那种在隐隐约约的乡愁遮盖下的文化焦虑,常常显现为在寻找精神家园归途中的踯躅与徘徊。
亲爱的,谁都有故乡/我也有,我的故乡是长江/行走千万里,思念开着N次方/常常问苍穹,海上何日明月光/亲爱的,谁都常怀旧/我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一片丹心不求功名榜/梦里三千爱,只取一瓢去孤塘/亲爱的,谁都有悲伤/我也有,我的悲伤也苍茫/悲欢离合总是有/亲情、友情、故乡情,时时思断肠/亲爱的,谁都有理想/我也有,男儿有志在四方 /一腔热血开着N次方/先辈有遗志,赤子忠心永不忘/亲爱的,谁都有渴望/我也有,我的渴望开着N次方/爹娘生下我,目的不是被圈养/心中一团火,甘为日月燃烧成篇章。
第三类是诗人对异文化、历史、民俗的解读和审视以及对世界文明的理性仰慕、关注与赏识---
有差不多一个星期/我享受慕尼黑/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和奥林匹克公园对话/却听到“啤酒馆政变”的历史/我告诉你,今天不谈希特勒/作为名城的旁观者/我要听文艺复兴聊天/和巴洛克、哥特式的建筑热恋/一路与骑士为伍/坐上1876年的第一辆有轨电车/穿越时空去另一个城市拜访歌德/最后却在圣母大教堂驻足/心自动移出卡尔门和伊萨门/寻找罗马人/末了你说,去奥古斯丁啤酒坊/我闻到烤猪的肉香/却飘来袅袅的青烟一缕:/阴雨的翅膀拼命地煽动/口水从坟墓中流出/一堵墙,睡着很多沧桑/岸边的垂柳,飞出乌鸦的花样/暗室里的《安妮日记》逼近了湿漉漉的斜阳/如何把天空捏小/让云朵成为鲜红的血液流淌/河的内脏/翻腾一座城市的灯光/森林呼吸着黑暗/曙光喷发着希望疯长/走出慕尼黑/走出啤酒坊/走出不堪的历史/走进勇敢的坦诚和不忘/满眼奔腾的宝马。
梦娜的诗,以不同的情绪方式交替出现,阐释着不同情感色调的生命体验、生存感受及其哲学观文化观。作者借助多种交叉重迭的文化视角,以诗歌的浪漫激越之情,以她自己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和文化想象,讴歌人类共有的普世情绪,同时也表达诗人对世界的态度。梦娜诗歌创作的开放性眼光和现代文化的大家风度,在新移民作家队伍中,因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具有很强的识别度。读梦娜的诗,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游刃于异文化环境中从容而自如的精神姿采。
毋庸讳言,有目共睹的现实是,当下,人们正无可选择地处在精神困境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动下,精神家园沦陷,道德体系溃散,生存环境损毁……在罔顾一切的个人利益追逐中,在这个每天都充满乱象的世界上,读诗赏诗的人还剩几多?
梦娜尤为可贵之处就在于她的不入流, “出污泥而不染”,拼弃诗歌世俗化的自我抚慰,冲出琐琐细细无病呻吟的聊赖格局,而以纯洁的诗品,自始至终顽强坚守着诗歌的美学精神和社会良知的准则。
这是梦娜写文竹的一首诗---
我伫立在此/回望,疼痛的山脊/走失的河岸/落魄的晚露/逃逸的尘埃/生锈的智慧/冻僵在我的虚幻中的/美丽的蝴蝶/和遗忘了我的宇宙/那是一个黑白混淆的乱世/一位超度的诗人/曾为我写下黎明/呐喊的风/不时回头/唤醒沉睡的光芒/唤醒沉睡的灵魂/从此,我一身青莲
可以列出其他诗人写文竹的诗句做一对照:
诗语写文竹 谁怜卿心,琴音伴夜寐 咖啡为侣。
香凝江月醉清风,清雅山茶传竹韵。
………… (引自香凝、诗语的对句诗)
前者,短诗。长镜头。全景。时空感既明确又强烈。“文竹”“佇立”,“一身青莲”。穿越文竹,作者看到的是,“疼痛的山脊,走失的河岸……”寓意深远。一首角度别致的文竹小诗,写出了对故土的无尽牵念,写出了人格,悲愤而不失尊严。意蕴通达,灵魂为之而震颤。
后者,表现的是那种别有一番滋味儿的现时代年轻人的松弛、随性、自我娱乐、自我解嘲的娇情和潇洒。小情绪也有小情绪的美。这么写诗和写这类诗的人,这些年忽然多起来,颇有蔚成大气候之势。当然,这种诗也应该说有它的情绪功能和美学功能。茶余饭后,书斋凉亭,悠哉悠哉,谁说不是风雅。但两者相比,深度,力度,情绪向度,蕴含浓烈度,水火之不同。
诗歌永远不能完全游离于现实生活的主页面。
与同时代诗人相比,梦娜的诗显得更提炼、更诗性、更厚重、更深沉、更具开放性和世界性。也因此,在她大多数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作者将民族情感元素,在其新诗创作中,揉合得十分自然而谐和。
拚弃思维定势,跨越观念文化。作为新移民,很是难能可贵。这也许就是梦娜的诗更耐读,更有琢磨头,更值得去挖掘的根本缘由所在吧。
梦娜对诗歌美学原则的自觉和坚守,在某种意义上,会让人想到,颇有些像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诗人于赓虞,其诗论直接针对“把诗歌作为语言游戏的格律诗和视诗歌为战斗工具的左翼诗歌”给予批驳。不同的是,于赓虞势单力簿,暗然消失。而梦娜却轻松潇洒走在自己的诗路上。
特殊的人生经验,使诗人在人文意蕴、哲思、精神姿彩和历史想象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诚然,说梦娜的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恐为时过早,但梦娜对诗歌语境的拓展和诗歌艺术的自省,对诗歌美学传统的坚守和尊重,却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梦娜的创作,在未来的岁月里,必将绽放出春天般明媚绚烂的光彩。
由衷地祝贺她。
(2014年3月23日初稿于温哥华)
予微 (2014-05-04 04:21:32) |
"读她的诗,似乎总能让读者心灵里感觉到有一种启迪在涌动," 每次读梦娜的诗,心里就涌动诗意!为能在文轩常读梦娜姐的诗文而幸福着。 |
捷润 (2014-05-04 06:32:30) |
梦娜的诗给我留下深刻影响。顶。 |
呢喃 (2014-05-04 11:14:35) |
梦娜的诗让人记得,有回味,才女诗人。 |
夕林 (2014-05-05 14:36:22) |
梦娜的诗有一种朦胧的美。 |
海云 (2014-05-06 13:56:33) |
梦娜的诗感动过不少文轩的人。 |
刘瑛依旧 (2014-05-09 21:24:11) |
我也有此同感。 |
刘瑛依旧 (2014-05-09 21:25:39) |
能给工科男生留下深刻影响,可见梦娜诗歌的感染力真不小! |
刘瑛依旧 (2014-05-09 21:26:30) |
才女诗人——很好的评价啊! |
刘瑛依旧 (2014-05-09 21:28:19) |
大学时,我也喜欢写些朦胧诗。现在是半句也写不出来了。正因如此,才佩服梦娜能够依然 “朦胧”。 |
刘瑛依旧 (2014-05-09 21:30:32) |
是的!正因觉得这篇评论写得恰到好处,才欣然在此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