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随笔三章
齐凤池
音画之美云追月-----欣赏广东音乐《彩云追月》
我记得,上个世纪六、七年代,只要打开收音机,就能听到那优美抒情的广东音乐《彩云追月》。当时我对广东音乐并不了解,只是觉得音乐非常好听,就把音乐背诵下来,而且经常用二胡演奏。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使我对广东音乐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我觉得,广东音乐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地方音乐元素和民族器乐来呈现音乐本质和思想内涵的。
对于“彩云追月”空灵的意境理解,我认为,这首精美的不到三分钟的小乐曲,就像一幅中国的写意水墨画,彩,是绘画的主要元素,追,是画面中的水和韵。水在向着月亮渗透,表现追月的朦胧意象和飘渺的意境。一轮明月在朗润的天空行走,一朵洁白丝绸般的云在后面袅袅的慢追。广袤的天空就像一张偌大的中国宣纸,呈现出一幅云追月的中国写意水墨画的意境。
广东音乐的表现形式根据音乐的内涵,通过乐器呈现本质和地方音乐特色。《彩月追月》以高胡、笛子为两件主要乐器,还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还有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
《彩云追月》是任光和聂耳1935年创作的,词作家傅林作词。1960年,指挥家彭修文根据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的乐队编制重新配器。旋律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优美抒情。
在第一段由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秦琴、扬琴、中阮弹拨出轻盈的衬腔,节奏张弛有度,使音乐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动声色的活力。间杂的木鱼、吊钹的敲击更衬托出夜的开阔旷远,平添神秘。没有明显的对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没有冲突,有的只是和谐、圆融。乐思正像听者此时的思绪一样,自由发展,浑然天成。最富有动感的应该是第三部分,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是云月的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意趣盎然。
由于《彩云追月》旋律优美,有很多人为这段乐曲填写了意境深邃的歌词。
“站在白沙滩/翘首遥望,情思绵绵/何日你才能回还/波涛滚滚延绵无边/我的相思泪已干/亲人啊亲人你可听见/我轻声的呼唤/门前小树已成绿荫/何日相聚再相见/明月照窗前/一样的相思/一样的离愁/月缺尚能复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海相隔难相见/亲人啊亲人我在盼/盼望相见的明天/鸟儿倦飞也知还/盼望亲人乘归帆。”
“弯弯月儿夜渐浓/月光伴清风/月色更朦胧/倒映湖中她面容/柔柔身影中/点点相思愁/月色似是旧人梦/遥问故人可知否/心中望相逢/唯有请明月/带走我问候/彩云追着月儿走。”
“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花香暗飘近/夜正迷人/梦也迷人/春宵添情韵/晚风轻轻/流水欢歌/怡人之夜真醉心。
相舞相伴/似云追月/几多欢笑入歌韵/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共挽笑亲近/欲进亦同行/欲退亦同行/穿梭转向齐步韵。爱心依依/情心耿耿/如同比翼双并飞/开拓新岁月/同步也同步/始终一对身心双印。”
我在听演奏时,分辨出了音乐的流动和走向。音乐的开始,扬琴、阮、秦琴、二胡、箫齐奏,捧出清脆的笛子奏鸣,第一小节奏完,第二段是高胡重复主旋律,第三段还是由笛子反复奏出云追月的唯美意境,第四段高胡继续升华追月的画面,最后乐队齐奏,把追月的境界推向高潮。
最后,追月在轻柔舒缓的弱音结束全曲了。
《彩云追月》没有急促的快板,尽管是追月,也是轻柔缓慢的追逐。乐曲完全呈现出广东音乐唯美舒缓的音色、音质、意境、内涵的本质。
一首简短明朗优美舒缓清新的地方音乐,在中国的音乐殿堂萦绕了几十年,它不仅深受演奏家的喜爱,而且很多优秀的歌唱家填词演唱,朱明瑛、瞿春泉、张嘉佩等根据自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填写了自己创作的歌词,其中一位叫张嘉佩的年轻歌手最出色。她把这首家喻户晓的音乐唱到2003年的春节元宵晚会上。
一曲《彩云追月》不仅在世界传播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魅力,也让这位有着外国血液的张嘉佩走向了世界。
至于这些歌唱家填词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音乐的旋律,萦绕缠绵了中国人的心灵几十年。
我始终认为,再好的歌词,也就是歌词,它永远也不能属于音乐和旋律。因为音乐的本身只属于旋律。《彩云追月》就是最好的经典。
听姜克美演奏《雨打芭蕉》
我记得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词婉约凄楚的《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词中描写了金兵入侵中原,昏君赵构携带沮丧南逃流亡。词人李清照也身不由己加入了逃难的队伍之中。词人亲身体验了长途跋涉的劳累、恐惧和艰辛。李清照在词中的所描写的芭蕉,与孤独忧愁连在了一起,同时和离情别绪紧紧联系在一起。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通过一首短短的十句《采桑子》,把词人李清照心中的伤感、愁闷、凄楚、哀怨淋漓尽致的全部倾吐出来。
至于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与李清照的《采桑子》有什么关联并不重要,但是《雨打芭蕉》却是中国汉族民间器乐曲中的经典名曲。传说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是作曲家何柳堂所作。乐曲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极富南国情趣。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在国内外影响力远远超过中国其他民间音乐形式。
何柳堂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广东番禺沙湾人。他自幼随祖父学习民族乐器,擅弹琵琶曲;又爱好广东音乐,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加以钻研。1920年开始创作。著名乐曲《赛龙夺锦》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了《七星伴月》、《垂阳三复》、《醉翁捞月》、《回文锦》、《梯云取月》等作品。他常用音乐描情写景,表现极为生动。其创作手法突破了中国传统音乐,在他的作品中常有新的音乐语境。在节奏运用方面有新颖独到品味。在广东小曲的演奏中,他大胆采用跳跃节奏、顿音及唢呐乐器等,他对广东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晚年的何柳堂,回到家乡沙湾,并患上了肺病,由于生活清贫,1933年就病逝了,终年不到六十岁。
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广东音乐以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特色深受中国听众喜爱和欢迎。
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二胡演奏家姜克美演奏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时,从高胡中飞出高亢唯美的音质,我没听出一个音符有《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的凄凉忧伤之痛。整个乐曲都是在悠扬秀美中流淌音符。扬琴的水质音符,琵琶清脆的金属质感,悠扬的箫声穿透岁月和时空。扬琴、琵琶和箫把高亢激昂的高胡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就像雨点敲打在碧绿的芭蕉叶上发出水质清音。
乐曲一开始,由琵琶、扬琴和箫的引领,进入音乐的主题。随后高胡奏出清脆流畅明快的旋律,乐曲只有两分四十秒的时间,却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句幅短小、节奏顿挫、并比排列的乐句互相催递,音乐呈现出短促的断奏声,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作响,摇曳生姿,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舞台上的姜克美用双腿紧紧夹着高胡的琴桶,纤细如酥的左手指在琴弦上上下滑动,右手舒缓的运弓,使她的身躯随着乐曲流动,时而微微前倾,时而微微晃动。仿佛她把整个身心全部融入到音乐之中。
姜克美从小天资聪慧,能歌善舞。13岁时,她考进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板胡教育家李恒教授。她勤学苦练,除主修板胡外,还系统的学习了京胡、高胡、二胡、中胡几种胡琴。为了求师学艺,她北上南下,得到了南北胡琴名师的精心指点,并博采众长,融化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演奏技艺和风格。
1988年她在北京音乐厅成功的举办了“姜克美胡琴独奏音乐会”,她用5种胡琴,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因而引起了音乐界的轰动,她被音乐界誉为“成功的姜克美模式”。
在她十几年的艺术历程中,随着民乐艺术的不断追求,她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深厚的艺术涵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演艺风格。她每次出场演奏时,总是从舞台右边沿着舞台前沿款步走过,稍低着头,一手提琴,一手扶起裙袂,一副优美状。她不动声色,不作张扬,自然入座。然后慢慢进入演奏状态,从每个音符,每个技法中呈现出她对乐曲的深刻理解,使乐曲演奏的达到自然而纯朴。
评论家赞誉姜克美不仅曲拉得美,人长得更美。她一身秀气,一手技艺,凭着几把胡琴走天下,她的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众多国家及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和港、澳、台等地区。无论是在维也纳、慕尼黑、路德维希,还是在“法国嘎纳国际电视节”、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是“春节文艺晚会”上,都可看到她那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2000年春节,姜克美带着中国的胡琴乐器走进这个维也纳的金色圣殿。在这个圣殿上,她用一把高胡演奏出娟秀优美像流淌水质音符的《雨打芭蕉》。短短两分多钟音乐小品,她把雨点敲打芭蕉发出的淅淅沥沥的声响和芭蕉摇曳的姿态美,用一把高胡呈现了西方观众。给那些蓝眼睛金头发大鼻子的西方人听呆了。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场的观众情不自禁的为中国的音乐竖起大拇指,更为眼前这位美丽的中国姑娘竖起了惊叹。
一把普通的高胡,在姜克美手指上流淌出优美的旋律和神奇的韵味,使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不仅增加了光辉,而且使中国的民族音乐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吕文成与《平湖秋月》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广东音乐作曲家,胡琴、扬琴演奏家吕文成,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他欣赏了西湖美丽的景色之后,触景生情,偶来灵感,音符的手指,弹拨心灵的琴弦,他即兴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的曲调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一轮皎洁秋月,朗润着西湖迷人的幽静,秋夜西湖显得格外的平和静谧,晚风习习,素月幽静。一潭平静的湖水,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万里碧空,波光粼粼。青山、绿树、亭榭、楼阁,一切都朗润的月光享受洁净的洗礼和沐浴,月下的平湖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就像“烟笼寒水月笼纱”飘渺朦胧的意境。整个西湖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
乐曲奏出诗一般的意境,呈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高胡、横笛、秦琴、扬琴、中阮和箫合奏出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曲家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乐曲开始,首先,由扬琴奏出清脆叮咚的水声,然后,横笛奏出朗月高照的恬静,接着秦琴的弦上有一缕清风温柔的走动,随后,优美高昂清澈明亮的高胡在平静的平湖上流动。高胡圆润舒适的滑音,从天空飘到湖面,之后再从湖面袅上树梢和朗朗月空。
甜美、宁静、安逸、平和的《平湖秋月》,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听着这首乐曲,我马上就想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优美宜人恬淡的月色美景,就在一首乐曲中呈现完美浮现童话和仙境。
吕文成不仅是高胡大师,还是扬琴高手。他首创演奏高胡,采用两腿夹琴筒的演奏方法,这种创新的演奏方法不但丰富了高胡的艺术翅膀,丰满了广东音乐的漂亮的艺术羽毛。
吕文成在借鉴吸收各种民族音乐的技巧的同时,还将它们融入广东音乐中。
吕文成还是一位出色的演唱家,他唱的粤剧行腔自如,吐字清晰,圆润悠扬,饮誉艺坛,深受好评。
吕文成一生创作了两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不少广东音乐曲调成为百听不厌、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佳作。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有写景抒情的《平湖秋月》、《渔歌晚唱》等等。他的创作,结构严谨,曲调清新,旋律优美流畅,委婉动听,节奏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富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凭临湖水,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西湖的浩淼,洗涤烦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韵所在。西湖是个广大的立体山水景色,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的美誉,游客不论站在那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副素雅的水墨江南图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古今皆有赞叹平湖秋月的诗词传世,也有平湖秋月的相关乐曲。
作为西湖十景中的一景,从南宋时起,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所描写的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平湖秋月》是一曲旋律委婉、节奏多变的乐章,既饱含江南音乐华丽明亮的韵致,又采用岭南音乐行云流水的走指及圆润的长弓和弹性的短弓,形象地绘出他在杭州西湖所感受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幽美境界。
1932年,吕文成到香港定居,为的是远离日本人。抗战之时,吕文成写了《泣长城》、《恨东皇》、《樱花落》一批抗敌乐曲,同时还演唱《送征人》、《台儿庄之战》等抗日粤曲,表现出他爱国的情怀。但过了十年,香港也沦陷了。吕文成便去香港、广州、澳门及一些小地方表演粤曲与广东音乐,那时他常奏一些感情深烈的乐曲,如《齐破阵》、《凯旋》、《岐山凤》等,哪怕奏《饿马摇铃》,也以快节奏含蓄地激励人们的抗敌情绪。
爱国、爱乡的情怀一直支持着吕文成,1944年,他第一次回到广东中山石岐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被人称为“精神音乐”。
1947年,吕文成带着女儿吕红再回石岐,与当地“白虹”音乐社在“洪园茶厅”共演5天。最后一次回石岐是1951年,也是与“白虹”合演,然后再转到小榄、大冲、港口、三乡等地演出。在三乡,他还留下一段感人的事:那儿有一个群众乐社叫“小雅山房”,建于清道光年间,规模相当大,曾在1935年应邀赴港参加英皇银禧大典的巡游。那200多人的队伍中人人各显身手,结果获了冠军奖。那次吕文成跟着小雅山房的锣鼓柜走了两天,十分感动。与尹自重等人送了一个大铜锣以及一面绣着“一聆雅奏”四字的大旗给“小雅山房”。所以当吕文成到三乡,“小雅山房”在龙门茶楼负责接待,还向吕文成赠锦旗。吕文成则向他们赠线装琴谱,勉励他们不要让艺术失传。
1973年,正是文革之中,吕文成曾随香港文艺界访问团到过广州。那年75岁的吕文成还提出要为中国写几首曲。虽然这个任务后来未见完成,但他关心祖国之心是人人可以感受到的。1981年,吕文成以83岁的高龄在香港去世。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特别是1964年他在一篇文章中的话:“希望他们(指青年一代)记得自己是中华儿女,对中国各地方性的乐曲艺术多注意、多欣赏、多发掘其中的优点,这是吕文成对国乐前途的一个期望。”
1981年8月2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吕文成因年高体弱,积劳成疾,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2014—3--26
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党建部
063026
深秋红叶 (2014-03-26 20:05:21) |
凤池对广东音乐很有研究啊,多谢详尽的介绍。小时候,并不太喜欢广东音乐,总觉得它们不如西洋乐器凑出来的曲子好听,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长年漂泊海外,反而渐渐喜欢上了,不仅是它们委婉优美的旋律,还有那演绎出来的一幅幅南国风情画所撩起的一缕缕乡思。 |
予微 (2014-03-28 03:42:49) |
没想到在湖北的齐先生对广东音乐有着这么深的研究和感情,优美的文字,配着音乐,描绘着一幅幅雅致的国画,行云流水,彩云追月! 《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是到年纪大点才会欣赏,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那首《饿马摇铃》,每次听,仿佛看到一匹饿瘦了的马儿,却是调皮而轻快的走着,还东张西望的看看有没有草料?走累了,就无奈的摇摆着走,系着的铃铛就响一路。 |
齐凤池 (2014-03-29 00:55:14) |
予微老师好。谢谢。我是河北河间人。纪晓岚是的老乡。 |
齐凤池 (2014-03-29 00:55:59) |
问好深秋红叶老师。谢谢点评。 |
黎玉萍 (2014-03-30 04:13:17) |
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我心中不由自主产生亲切感,我是听广东音乐长大的。和予微老师一样,也喜欢《饿马摇铃》,还有《山乡春早》等等。我觉得广东音乐的特点是乐韵悠扬,听来非常写意,惬意。但是,对于广东音乐的知识并不多,谢谢齐凤池老师文章,使我增知不少。 |
齐凤池 (2014-03-31 10:40:14) |
问好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