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之殇

1.

八十年代初,历史上最荒诞的一页终于翻了过去,在人们摩拳擦掌,开启人生的时候,冯毅,这个和我们在一起多年的才情横溢的朋友却骤然离世。

 

几十年过去,人们还在问,到底怎么啦,他竟在黎明时分走上绝路?

 

 

2.

吴敏在《 老高三群体的悲剧人生》一文中写道 “知道下落的我们班的20多个人中间,自杀者2人,因公致残者1人,病逝者3人,早殇约占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决非偶然,可以说是老高三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mjls/2014/0318_102591.html

 

从天津去新疆农场的我们25个男生,两人自杀,一人残废,三人早逝。这几个比例和吴敏所说的比例惊人的一致。

 

在人生的旅途上疲惫不堪,看不到漫长的人生路上一点光明的人会走上绝路。张先珏同学写了冯毅在社会底层的挣扎的经历。 http://www.bellaandleah.net/WaigongBlog/?cat=5&paged=2。这篇文章记述了命运在如何把人的心智耐力逼到极致,残忍地看着一个年轻人到底能忍受多少苦难,承受多少挫折。

 

 

3.

《我所知道的冯国璋的后人》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ccz/article_2012112371631.html

是我在看到一篇戮尸文章后,义愤之中草草写就。成文很快,疏漏难免,补遗如下:民国总统冯国璋的三子,冯毅的祖父冯家遇少年留学德国,路遇皇帝威廉二世和皇后奥古斯塔•维多利亚。皇后叫停马车,示意请他过去说话。一身戎装少年才俊的冯家遇的神采可以想见。归国后,退出军界政界,一心实业报国。研发生产“猫”牌油漆及其他化工产品,成了中国化工界的重要厂商。五十年代初,为运动所害,气出一场大病。在等待赴外地手术的医生归返时,三五反结论下来,他算基本守法户,也就是说留下一根随时可以秋后算账的辫子。49年后,冯家遇几次为新政府捐出巨款,没料到竟说他为了几个小钱偷税漏税。一怒之下,拒绝治疗。几天后,于61岁的盛年去世。冯府老少的性格命运都折射着魅力和气度。

 

现在善良的人们很难懂得非要在人家太太和小姐的床上打个滚的痞子心理。但那时,全民均以侮辱斯文为能事,名门望族所承受的屈辱更不堪言。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2121672986.html 

 

无法选择的家庭,异于常人的身世,给予冯毅显赫,优越,尊贵,转眼间就变成卑微,凡俗,卑贱。备受路上冰霜风尘,遍尝人间酸甜苦辣,他比那个时代其他人更加绝望、悲伤、阴暗、忧郁。身在社会底层,让他参悟着生的本质,死的意义。

 

 

4.

1968年,我们生产队来了三个上海知青,其中一个叫魏小洁。她大概是冯毅唯一心仪的恋人,瘦高、庄重、典雅、矜持。每当夕阳西下,博格多雪峰披上金色的晚霞,从田埂走来的这一对高高的人儿,有多少人在为他们祈祷。

 

出于礼貌,好感,她多次告白,她已经有男朋友,一个在南疆的上海人。一次她还特地让我当替身为她的男朋友量身定做棉袄。不用说,裁缝做出来的棉袄,她的男朋友不能穿。不过她的意思已经传到了,她真的有男朋友。

 

冯毅告诉我,她对他也同样地一见如故,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她很像他的母亲,无论是相貌言谈举止风度,处处形肖神似。追求一个已订婚的少女,让冯毅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维特。他很入戏,瞬将他对爱情的真诚的追求转变成对少年维特的模仿。

 

三十年后,我在上海请魏小洁吃饭。那间淮海中路小饭馆的老板也是早年下乡的知青,看到我们相聚,很感慨,当场挥毫,并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魏小洁还像当年一样光彩照人;因为冯毅,我对她更多了一层好感。隐约听说,她的生活并不美满。饭间她绝口不提往事,临走送我一只瘦高的维吾尔族的青铜花瓶,满载着对故人的伤惋,对命运的哀叹,对我们青春年华无尽的怀念。 

 

造物给了足够的坚强,让每个人都能熬过破碎的初恋。大约半年后,冯毅从忧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追求模仿主人公的心历却成了习惯。

 

知青中传阅着一本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集,其中有一篇《初恋》。说的是“我”15岁时爱上一个21岁的姑娘,为了示爱我竟从高处跳下来,摔得失去知觉。爱得如此神魂颠倒才发现,她竟是父亲的情人。这种父子共同歧恋一个女子的故事,读起来没有丝毫美感,“她”对“我”的种种虐待更让人不舒服。一次冯毅掐着我的手问“疼吗?我的心比你的手更疼。”我知道他在重复小说中“她”的话,但觉得他有点走火入魔。

 

有艺术天分的人,往往敏感,比一般人更能享受艺术,也更容易受到伤害。追求模仿悲剧人物的心路,常年侵淫颓废艺术,往往会踏上通灵的半意识、无意识隧道。所获得的贴近本能层面的感知,既会触及弗洛伊德所说的强烈的性的本能也会产生他说的死的欲念。

 

一个秋日,冯毅轻声地唱起《忧郁的星期天》。那个匈牙利钢琴家莱索•塞莱什和女友分手后,悲恸的心声,被美国蓝调歌手Bellie Holiday 唱红,风靡世界,很有些人听到之后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支“匈牙利自杀之歌”,旋被BBC等电台禁播,就像《少年维特的烦恼》曾被禁止出版一样。说实在的,那歌声跟我们新疆的绝望孤寂的生活基调很合拍,虽然只听过一两遍,那悠长凄美、慑人魂魄的旋律却时常在耳边响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da7N6ADm9s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38rencza7w/

 

冯毅也曾多次描述自杀的细节。听者震慑于血腥画面,言者乐此不疲,仿佛在涂抹绚烂的残阳。对本应避之不及心灵的瘟疫趋之若鹜,同学们都觉得很不吉利。

 

 

5.

自杀曾被很多社会、国家和宗教不齿、谴责,甚至判罪。自杀率在文明古国一向偏低,在“好死不如赖活着” 的中国社会,更不为舆论所容。一代歌星在男友出门之后离奇死亡,被说成哮喘,人们接受说不过去的理由,因为自杀实在太难听了。

 

外国,尤其是阳光不足的北欧,自杀率高出许多。重生轻死是很多文化精英的理念,非迫胁自杀更让人怦然心动,让人好奇和神往。比如茨威格在他的遗书中写到,这是他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经过冷静思考之后的与人生的诀别。

 

自杀是人们的自由选择,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在其生命的某一阶段会有求死的意愿。对冯毅来说,自杀是感悟到其自身人性的神圣,人生的庄严,悲剧的浪漫。他一定冷静地思考过死,他的死只为了证明高尚尊严自豪骄傲,只为了他那不完美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个在他看来的壮举,会让活着的人们以他生命的代价,去感受到他们自身生命的珍贵和神圣。

 

冯毅的决绝,一定是一种解脱,释然,一种追求,热望。

 

然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亲友的自杀不能接受。多年过去,人们还在问,除去时代及自身特质的客观,那样极端的选择是不是有些本可以抑制、可以疏导、可以化解的心理因素?—— 这就是探讨这个一点也不轻松的话题的原因。

 

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歌德的小说当作故事来看,把莱索•塞莱什的忧郁当作歌声来听。这两个寻死觅活的作者都活到70岁的天年,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们的矫情或一时之情编造的神话?

 

希望那个令人诅咒的年代不再重现,希望从那个年代熬过来的人们,更加珍惜生命。

 

 






梅子 (2014-03-24 05:36:58)

不逼迫到一定程度,人是不会自杀的!

没有那样的经历,就没有那样的结果!

希望那个令人诅咒的年代不再重现!

Amoy (2014-03-24 07:43:44)

"有艺术天分的人,往往敏感,比一般人更能享受艺术,也更容易受到伤害。"非常认同!《忧郁的星期天》确实很鬼魅,听过之后,会在悲伤中不能自拔。冯毅的决绝和悲剧,其实也是性格所致,无论如何我们总是要期待春天~~

费明 (2014-03-26 14:01:30)

很多人怀念文革,还有些认为江青做冥寿。应当让年轻人知道那个省不如死的年代。

若敏 (2014-04-27 01:34:38)

惋惜和痛惜!

费明 (2014-04-27 02:42:59)

单薄脆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现代医学发现,这样的人大脑皮层,尤其是控制感情区域的大脑皮层非常单薄。你说得对,硬着头皮,咬紧牙关,挺一挺也就过来了。

费明 (2014-05-03 16:55:03)
也许你还记得耿亿轩,在《我所知道的冯国璋的后人们》一文中出现过的冯毅的表妹,她间接写来这样的评论:

看过你转来的费明先生的文章。
我倒不是感慨冯毅命运多舛的短暂生命,而是敬佩作者对朋友乃至那个时代、那些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
你们是一群志向高远、遭遇相似的热血青年,只是冯毅没有你们坚强,没能挺过黎明前的黑暗。正如费明先生文中所说“有艺术天分的人,往往敏感,比一般人更能享受艺术,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像诗人顾城、海子,不都是一样的下场吗?除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对人心灵的摧残之外,就冯毅个人而言,性格和心理的脆弱也是有的。记得我姥姥(冯毅的奶奶)曾经说过,他是个“悲观脑子”。

谢谢你转给我这篇文章,我已把它转给家人。今天我去给父亲扫墓,同时也在二哥的墓前摆放了一盆鲜花。下次再去扫墓,我一定告诉他朋友们对他的怀念。
若敏 (2014-05-04 03:53:03)

再次理解了性格决定命运!谢谢费明!

三须子 (2014-05-24 11:16:03)

自杀与早逝,映衬时代的荒诞。
我班31人,至今没有去世的还。
倒是学校每年都有一两个自杀的,跳楼卧轨,吓煞旁人。

忧郁,也算是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