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涩时光 六十六 田间风情

半涩时光

 

                                                      六十六

                                                    田间风情

 

 

         方桐现在已经走到村庄南面第一排前面的垄,这实际也是条路,是这个庄子通向西边那条县际公路的一条便道,东西全长约六百米的样子,两旁皆是杨树。这个季节叶子最是翠而肥大,到了秋天就会变得亮黄,看上去更是堂皇。这条小路的南面全是农田,一直到南边的省道,直线距离基本在一千五百米以上,足够开阔的一个空间。当然右前方还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距这里也得千米以上,那天方桐从省道上下车就是从那个村庄旁走过来的。现在田里长的都是水稻,已经秀了穗,叶深青穗初黄,这么一大片望过去很是壮阔。这块大田隔上二百米就修了条垄,中间还有南北向的田间通道,通道右侧是水渠,这水渠与东西陇旁的水渠相通,这样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网,水稻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一到忙碌的时候,就是栽种和收割,这里便很热闹,各家都在自家的田块里忙活,相互比进度,还不忘了相互的说笑打趣,哪家真落了后,为了抢时间就得请人帮忙了,农时是不等人的,过了时候就不撵趟了。收割更是紧张,比如麦子,往往就在那两三日要全部完成,不然就会来上一场暴雨,那可就坏了!收了麦子就得忙整田准备栽水稻,水稻到中秋收割。收割完又得整田种麦子,种完麦子就可以消停消停,直到第二年的初夏以后才到收割的时间。这期间就是上上肥,除除草,干了就上点水,涝了就排排水,相对而言就没什么事。青壮的劳力也都是利用这样的闲暇出去打工,到忙时再回来搞搞突击,像候鸟一样,不,这样说不太准确,应该是“忙鸟”。农忙时回来忙,忙完了就出去忙,农民就是忙,手停脚不住的忙,真正的空闲很少,除了春节时歇上一歇,否则很少有无聊闲暇的时光。好吃懒做到处闲逛的人在村庄里是没地位的,人家都不拿正眼瞧你,也没那工夫不是?

        所以方桐这会在这小路上闲走是少见的景,路北边头几家都是才盖没几年的新房,几个青年妇女聚在树荫下勾线袜线帽坎肩什么的,这都是出口的,块把钱一件,手快的人一天能勾十来个……“桐子来家了啊?!来坐坐啊!”这不是堂嫂就是婶娘,也有弟妹,喊话的是婶娘,堂嫂也跟着喊,是弟妹的则一味的笑……与方桐相仿的都已经成家了,有的孩子都又跑又跳的了。

        前面迎面过来三四个半大的孩子,七八岁十来岁,穿三根筋小裤头,脚上却裹的是棒头膜子,手里拿棒头胡子,再细瞧耳朵上还挂着山芋叶梗撅成的长耳坠,还有一个头上顶着荷叶撕成的凉帽,个个被晒得黑溜溜的精神十足……这夏天里孩子都不喜欢穿凉鞋,一双塑料凉鞋不值什么钱,可穿到脚上并不自在,大部分就习惯光着脚,想凉快到处有水,一涮就好又方便又舒服……这棒头膜子裹在脚上纯粹是图新鲜闹着玩的,把那棒槌上皮扒下来,往脚上一裹,又软又干净。只是不知是哪家的棒槌倒了霉,你看连棒槌头上的胡缨都揪下来了,手里抓一大把,走一路辫一路,编成长辫子拿着玩,晚上还可点着了熏蚊子,实际就是闹着玩。这村庄就是这孩子的天下,哪家门前有梨哪家菜园有瓜都一清二楚,连哪家屋檐下有雀窝,雀窝里有无鸟蛋,那家猪圈上头有马蜂窝,哪家的狗厉害哪家的鹅也扭人……都清清楚楚的明白账,不然你还算是这庄上的吗?

        方桐弄不清谁是谁,孩子见了方桐也就喊上一句“大哥”或者“大叔”就跑远了,方桐却呆呆地站着望着跑远的小小的身影渐渐的模糊直至不见。

         棒头地都在村西头的田里,那里地高不易放上水,历来都是种旱谷。记得以前还种过高粱,把高粱头顶的细杆子晾干了可以做成很多东西,最实用的就是做成锅盖,又轻巧又透气,不像木头的很笨重还不容易洗刷,孩子们则可以拿它做成小房子小鸟笼什么的,至于做成弓箭里的箭那是太简单了,也有拿这个做成小花篮的,这样的手就是很巧的了……高粱面也有黏性,只是有些粗,颜色红,说是吃了容易火大,所以不常吃……现在没人种这个了,产量过低又不值什么钱。这一片地除了种棒头就是种黄豆,要不是就是种山芋,种黄豆最省事了,点种之后基本就不用问,只等秋天成熟就收。记得小时候一帮伙伴就等这个季节,一散了学就收集些豆杆就地点着再把收集到的田里遗漏的豆子放进火里,噼里啪啦一阵之后就抓一把喷香烫嘴的豆子吃,得赶紧的,不然有那坏小子自己先吃了就会使坏往还冒着青烟的地方撒尿……当然会惹得厉害丫头追着揪耳朵,前面跑的还回过头来挤眉溜眼的,后面追的累了就骂几句“小炮子”算了……

        方桐望着这一片棒头地,密密的,人一钻进去就看不人影儿,真想钻进去找找有没有甜杆子,那甜的一般都比较瘦弱不结棒槌,但一片地里也没几根,有了就撅来嚼,跟南方的甘蔗似的……如果遇上鬼棒头也不错,鬼棒头就是杆上结的不是正常的棒头,而是紫不溜的像歪扭的大蘑菇似的怪东西,这玩意扳回家炒了吃也不错……可这棒头地可不是好钻的,热的不透气不说,就那密密的叶子能把你裸露的手臂拉的一道道细口子。

        和棒头地挨着的就是西水塘,方桐沿着这两者之间的小路向北走,水塘东岸就是方桐家的老宅,现在是方桐的二叔家住着,老宅已经拆了,现在是平房,平房上又架了顶,形成一个假二层,说是假二层是因为上面这一层只能算是阁楼,墙的高度顶多一米,坡顶处人才能立着。

      方桐隔了水塘望着二叔家的房屋位置心下很是复杂,在这个位置出生成长,一直到十岁的时候才搬到现在住的房子里,这里简直是自己全部的童年,这岸上的杂树野草,水边的蒲叶芦苇,塘里的菱角荷花……哪一样不是这样的亲切这样的清晰?

 

 



                                                                                    0一三年五月九日十点整






追梦 (2014-01-19 22:22:31)

乡下人勤劳的优秀品质在大城市的独生子女中很少见,现在的孩子为了考大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间长了真成了好吃懒做了。

木桐白云 (2014-01-19 22:35:03)

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类应该时刻清醒的。

春山如笑 (2014-01-20 01:56:57)

现在田里长的都是水稻,已经秀了穗,这里的秀是否是英文的show, 还是方言?

读着这样的乡野趣闻, 心里是宁静的,有种世外桃园的感觉, 现在的中国到哪里去找这种感觉? 

木桐白云 (2014-01-20 00:14:16)

秀穗就是初长出了穗,当地就说是秀穗,很有意思。谢谢你读出了这一章的美,这正是我要表达的,正因为乡村在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很多东西都在消失,我们再不写下来,将来大概没有人会知道曾经这样美丽过。

天地一弘 (2014-01-20 05:03:08)

金色的童年秀在田间地头,挺美。

木桐白云 (2014-01-20 09:22:04)

谢谢一弘!

熊猫 (2014-01-20 20:09:17)

这样的乡村风情是越来越难找了

木桐白云 (2014-01-20 22:38:25)

是的,越发珍贵。

梅子 (2014-01-21 11:24:48)

小的时候也在玉米地找甜秆儿,记忆犹新。

绿岛阳光 (2014-01-21 12:53:53)

甜玉米杆我上亲戚家也吃过,比甘蔗柴些,水也少,呵呵,不过不要钱,上地里找到就行,记得好像是结发红的甜?

木桐白云 (2014-01-21 21:41:29)

呵呵,乡村的孩子应该都吃过的。

木桐白云 (2014-01-21 21:43:51)

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是不结棒头的比较细的杆子,是有点红,当然比甘蔗差了点,但也解馋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