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该文发在世界华人作家协会第九届大会论文专刊上 )
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成功
所带来的启示
一次意外沉船事件,把一个16岁少年抛到了茫茫无际的太平洋海域上。
这个落难少年,与一艘孤单小船、一只孟加拉虎相伴,历时七个月,二百多天,在太平洋海面上挣扎、漂流。缺衣少食、缺水少药,秋去冬来,季节变换。小小少年在绝境中经历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和磨难,带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带着强烈的求生愿望,带着他的孟加拉大虎,终于重新回到了大陆。
这是加拿大作家杨•马尔泰(Yann Martel)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故事梗概。
这部小说在最初的出版过程中,四处碰壁。但它一经出版,立刻获得好评如潮,让西方文坛为之惊艳。一口气赢得了英国文坛最高荣誉“曼布克奖”、德国出版界最高荣誉“德国图书大奖”、 加拿大魁北克作家联盟麦克伦小说奖、、加拿大优质平装书俱乐部最佳小說新人奖、加拿大蒙特利尔书展大奖、南非波克奖,等等。之后,又被国际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获得了2012年奥斯卡大奖。
一部小说,为何能囊括如此多最高文学国际奖项、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为寻求答案,这部小说成了近两年为数不多的、让我反复精读的作品之一。
我个人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
1. 涉及了复杂的宗教问题和人类不可缺乏的信仰问题。
少年Pi原本是印度教教徒,但他并不排斥同时接触和了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因而,对各个宗教派别,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小说以心里独白的形式,描写了少年Pi对三大宗教进行的认识、对比与思考,尤其是力求尝试在三大宗教之间寻求其共同点与平衡点。
令人注意的是,少年Pi在对比的过程中,选择了“三者全信”。也就是说,少年Pi既信仰印度教,也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尽管少年Pi周围的人,都对少年Pi的宗教选择表示反对和质疑,但少年Pi终为自己的选择,找到了合情合理的契合点。
当今世界,宗教冲突依然不断。尤其是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和冲突,成为困扰着西方的一个难题。少年Pi的宗教探索,其实也是当今西方社会对东西方宗教“和平共处”的一种愿望,是西方社会寻求化解东西方宗教冲突的一种尝试。正因为小说契合了这种共同心理,所以,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更广阔的思想内涵。
2. 涉及了西方文明的核心。
尽管少年Pi的宗教信仰的是“三者全信”,但最终,少年Pi选择在以天主教、基督教为社会主体的加拿大,幸福地生活。
这里不能排除一个隐喻:少年Pi选择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全人类今后的共同方向。即,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的社会,是能被人类共同接受的社会。
这里面,实质上涉及到了西方文明的一个核心。
不过,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人与海洋的斗争与依存来表现这一切?
评论家杨照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与海洋的关系,塑造了近代西方文明的个性,也塑造了西方文明的爆发外向型,更塑造了西方文明凌驾于其他文明的近代世界秩序。因而,与海洋搏斗的主题,势必成为西方历史与文学里强悍的流派。”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的作者,正是巧妙地以一次海难以及海难前后少年Pi的生活来表现这一切。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了西方文明的特性。使得这部小说得到西方主流的广泛认同,并给与极高评价和荣誉。
3. 涉及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相依相存的关系。
上帝耶和华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世纪》1:26)
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关系,似乎早就被人类所认识。但人类的贪欲,导致对大自然贪得无厌的索取。对动物的杀掠蚕食,对植物的熟视无睹,对矿产资源的无限度开采,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早已不再像《圣经》中所描述的伊甸园般美好。
小说中有一只颇具象征意义的孟加拉虎。起初,少年Pi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把老虎置于死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生路只有一条,就是保证这只孟加拉虎的存活,只有这样,他自己才有生存下去的勇气。人为何要与虎在艰难孤立的生存环境中相依相存?导演李安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对此作了诠释:“没有那个老虎,他(少年Pi)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提高警觉的那种心理状态,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
真可谓每个人“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李安)。
小说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写大海的奇妙景观以及大海对少年Pi的慷慨馈赠。人或许可以与人类、与社会绝缘,可以在绝望中漂流,就像少年Pi一样。但人却无论如何不能脱离大自然,不能与大自然绝缘。既然如此,我们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善待大自然?
4. 把“不可能”变为令人信服的“可能”。
小说中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一个少年和一头凶猛的皇家孟加拉虎,怎么可能在一条狭小的救生艇上,共同漂流两百多天?在“吃人岛”上的那段生活可能吗?少年怎么在缺食少水的艰难状况下生存?
作者通过机智的前期铺垫和漂流过程中的细致描写,一步步将读者引领进入故事情节,最终,把近乎“不可能”的科幻般的传奇故事,变成了令人信服的真实叙事。
这其中,既得益于作者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雄厚的生活基础,又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原创能力以及细腻优雅又充满力道的叙事风格。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少年派独特的宗教信仰,这篇小说就不可能触及西方文明核心而备受人关注;如果没有那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孟加拉虎,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将都单薄浅显、缺少张力;如果没有作者对漂流过程的详尽描写,这部小说就不会有令人信服的故事依托,充其量只能算“痴人说梦”般的胡言乱语。或许,最多只能算是一部新式《鲁滨孙漂流记》
可见,一部成功的小说,需找准一个基点。这点至关重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李安把这部许多人认为“不可能被拍成电影”的小说,拍成了极具视觉冲击的3D电影,并获得了2012年奥斯卡大奖。这是我认为改编得最好、最成功的电影。忠实于原创小说的改编、机智巧妙的详略得当、惊心动魄的场景再现,等等,令人难忘。当然,电影的成功,需另当别论。
司马冰 (2013-12-17 11:17:19) |
没看过这本书,看了刘瑛的书评则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可有中文译本?我搜搜看。 |
司马冰 (2013-12-17 11:22:06) |
找到了,下载了,正看呢,谢谢刘瑛。 |
朴康平 (2013-12-17 11:54:32) |
最巧妙的,还就是心里的那头老虎。其它的,都信不信由你了,这也就是所有信仰最基本的内核。 |
费明 (2013-12-17 15:12:59) |
对作品的洞见深刻。寒哲,《与思想家对话》的作者说,好作品就是引导读者去读精品。 |
天地一弘 (2013-12-18 11:30:53) |
欣赏!人类企图寻求活着的意义。 |
刘瑛依旧 (2013-12-18 20:55:35) |
不用谢!应该的! |
刘瑛依旧 (2013-12-18 20:56:25) |
信,则有;不信,则无。对吧? |
刘瑛依旧 (2013-12-18 20:56:47) |
谢谢肯定。 |
刘瑛依旧 (2013-12-18 20:57:56) |
人类企图寻求活着的意义——有人戏说,这是人类吃饱了,撑的。 |
朴康平 (2013-12-18 22:40:55) |
这时候只有内心说了算。 |
岩子 (2013-12-26 17:35:24) |
真的是不好意思,到现在电影和书都未曾看过,评论倒是看了不少。 |
刘瑛依旧 (2013-12-29 14:57:31) |
建议你先去看看电影。拍得真的很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