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大家都熟悉。照字面讲,大多解释为“学习到的知识经常复习它,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道而来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去生气,难道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
如果这三句话是这样的注解,孔子因此而可以做为圣人了,那么我是不佩服的。因为,平心而论,经常去复习别人讲过的东西,哪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是一件苦事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人从外面看自己来了,当时人们都很贫困,从一般人到公务员,都是靠薪水吃饭,是“富不过一月,穷不过三天”,朋友要来吃饭,那是十分痛苦的事,哪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应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呼”,孔子这样讲,才是圣人,才通达人情。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是,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做君子。
所以,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
事实上不是这样一回事,孔子真是圣人。
“学而时习之”,首先要注意什么叫作学问,孔子的学问不是今天人们理解的读书就是学问,孔子所说的学问是做人好,做事对,是仁与道的学问,学问是从生活经验上来,在认真做人做事中去体会的。随时随地要有思想,有实践的体会,有不断的反省,这才是学问。虽然这样开始是不容易的,但是慢慢的有了进步,有了成长,自有会心一笑的乐趣了,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是随时随地的学习、实践与体会。
虽然做学问一辈子都没人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所以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当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能不高兴吗?这个“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地来的什么人,他的这个“远”是形容知己很难得。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了汉武帝时代才兴起来的,董仲舒与司马迁非常赞扬孔子,这已经过了五百年,这是怎样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即使一辈子没有人了解自己,也不愠,也不会怨天尤人,去生气谁。而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不怨天尤人,不断可以反问自己有哪些不足,这样才是君子。
因此,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做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
回过头来看,今天人们把当年孔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解成为一句热情好客的话,而频频使用着,真的笑话,会让孔子哭笑不得的;把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成是,学习的知识一定要经常的去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浅显的话,我们的老师、妈妈爸爸一天说无数次了,有谁相信这是一件快乐的事了?。。。说着这些没有内容的虚假话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圣人,怎么会是孔子?
我想, 这三句话其实是针对我们对于学问的心态与追求的彼此联系、融会贯通的一个思想表达。 而不是后来人们如此的把这三句话断章取义成为了不相关联的一句句的理解。
如果是,那么我们今天会有多少絮絮叨叨着的人们都可以是圣人了。
飘尘永魂 (2012-01-20 00:34:50) |
学习了,春节快乐! |
霓芃 (2012-01-20 14:15:34) |
今兄,俺找来的是一把好手吧! |
飘雪 (2012-01-20 18:54:22) |
刚刚来到这个新班级,还没有来得及去读你,读你们,知道向你学习的东西会许多许多的。也祝福飘尘永魂先生吉祥幸福,春节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