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鼓声声——广西天峨县红苗猴鼓舞访谈

猴鼓声声

   ——广西天峨县红苗猴鼓舞访谈

 

● 羊狼 

 

题记:地处广西与贵州两省交界区域的天峨县坡结乡龙茶村龙茶屯聚居着一寨苗人。至少200多年前,他们就已经拥有最为朴素的人类进化观——人是由猴进化而来。他们世世代代与天斗、与地战,与恶劣的自然斗争,进而演化出“痛并快乐着”的人类精神。

被访谈人:阮祖裕 天峨县文化馆馆长

       韦红卫 天峨县图书馆馆长、猴鼓舞文化挖掘整理人

       罗登辉 天峨县坡结乡龙茶村猴鼓舞传承人

 

杨怀宇:老师您好,您自称是红苗人,为什么?您是天峨县坡结乡龙茶村猴鼓舞的传承人,请您简要介绍猴鼓舞在红苗中地位如何?

罗登辉:我们族人都称为红苗人,主要标志是在跳猴鼓舞时,头和腰均绑一条红带子,红色就是从这里来的。猴鼓舞是我们红苗人最重要的民族风俗习惯,每当有一个人去世,必定要跳猴鼓舞。

杨怀宇:阮馆长,您认为罗老师所描述的是否符合红苗特征?

阮祖裕:苗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经过长期演化,逐步分化出红苗、红衣苗、青苗、花衣苗、白苗、白衣苗、黑苗、黑衣苗、黑脚苗、九股苗、夭苗、鸦雀苗、水西苗、高坡苗、酸汤苗、草苗等各种支流。而红苗又可分为红衣苗和红头苗。龙茶苗人的头和腰均缠有红色布条,符合红头苗特征。

杨怀宇:阮馆长,请您讲讲苗族与猴鼓舞有何关系?

阮祖裕:据有关史料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这个民族曾发生过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从黄河流域到湖南,然后到贵州,再到云南。可见,贵州是苗族主要聚居区这一点毫无疑问,而我们广西与贵州是邻省,天峨县又是两省区交界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苗族逐步融入了这里的生产生活。一般说来,苗族人跳猴鼓舞主要源于洪水朝天的神话传说:古时,大地上发了一次洪水,洪水湮没了大地,伏羲兄妹钻进一段空心大树中并用兽皮封住两端,他们在洪水中飘流了很久。后来,昏昏沉沉的伏羲兄妹被一阵“咚咚”声吵醒,他们戳破兽皮钻出来,才发现洪水已经消退,几只猴子正在击打绷紧了的兽皮。他们以为,猴子敲响蒙皮唤醒他们是老天的意愿。后来,伏羲兄妹相互配婚并繁衍了人类,人类才重新兴旺起来。他们在临死之时嘱咐子孙记住:鼓和猴曾使人躲过灭绝的厄运。伏羲氏死后,他们的子孙就一代一代学猴子的动作,击鼓舞蹈来祭奠去世的老人。

韦红卫:龙茶苗人之所以跳猴鼓舞,主要来源于战争。我们走访了龙茶的一些老人,他们认为:相传唐朝时,有苗族罗姓的五兄弟,他们从江西来到四川,又从四川来到广西,在不断的迁移中,由于是少数民族——苗族,所以一路上不断被人排挤残杀,当他们来到广西天峨县时只剩下三兄弟,其中两个被排挤杀害。剩下这三个兄弟,一个回江西,一个改为壮族在三堡拉汪定居,最后一个来到龙茶定居。龙茶这一个慢慢的发展成为一个较大的苗家村寨。然而在龙茶定居的这一支苗民族还是不断被其他民族骚扰攻打;在一次外来的民族攻打下,苗王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这对苗寨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为了不让侵略者知道苗王牺牲的事实,又要为苗王办理后事,于是苗家人民想出了一办法,就是给苗王办理丧事时,苗民们头戴红色飘带,打起铜鼓,士兵和村民拿起兵器和扁担敲打地板发出震天的响声,就连山里的猴子也跑来蹦蹦跳跳的打起皮鼓。侵略者听着苗寨里发出震耳的鼓声和呐喊声,远远看见苗寨里彩旗飘扬,人们杀猪宰羊、唱歌跳舞,当时就没有了继续进攻苗寨的念头,于是马上退兵。苗族人民为纪念这件事,以后的丧事一直采用这种形式。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杨怀宇:猴鼓舞与苗族人渊源深厚,罗老师,请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下你们红苗人跳猴鼓舞的基本情况。

罗登辉:在跳猴鼓舞时,先以铁签敲击铜鼓边沿,其声为“gie gie gie”,节奏急促,似猴子兴奋时挠头搔耳所发出声音,而此时,跳猴鼓舞之人定要模仿猴子的动作,挠头搔耳,半蹲身体,左蹦又跳与铜鼓嬉戏,称之为戏鼓。三次之后,开始击打铜鼓。击打铜鼓时不再使用铁签敲击鼓边,而是用木棍,木棍敲击鼓边发出“哒”声,鼓槌敲打鼓面“太阳中心”发出“噹”声,两种声音相互配合,敲出多种节奏。一种是“哒哒噹”,一种是“噹噹哒噹哒噹噹”,还有一种是“噹哒噹哒”等,几种铜鼓声相互交替,每节5分钟。配合这几种铜鼓节奏的是两面大皮鼓,是猴鼓舞主要道具。敲鼓之人即为猴鼓舞舞蹈者,他们主要动作有三种。一种是“正面双棒击鼓—单脚跳起—双手于裆下击棒”,反复数次;另一种是“正面双棒击鼓——单脚跳起——双手于脑后击棒”,反复数次;还有一种是“背对鼓面——双脚岔开半蹲——半转身分别击鼓”,反复数次。三种动作可以交替进行。双人跳猴鼓舞时,双人同击一面鼓,击鼓节奏不变,增加一种动作:两人分先后循序从对方手臂下方钻过,上者击打皮鼓上方,下者击打皮鼓下方,同时进行,击鼓时以单棒击打鼓面,左右棒交替击打。但无论如何变化,皮鼓节奏跟着铜鼓节奏走,是敲打皮鼓的关键。

此外,竹杠舂击木板是猴鼓舞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配合皮鼓和铜鼓的节奏,达到增强节奏气势、活跃气氛的效果。主要动作有:两人持竹杠,舂击两块平放于地面的木板,期间两人同时默契地交叉击打竹杠两头。舂击木板时发出“kua”声,竹杠互击时发出“gong”声,其节奏主要有“kua gong”、“kuakua gong”、“kuakua gonggong kuakua gong”等。

杨怀宇:韦馆长,请你给我们详细介绍下猴鼓舞的主要道具和详细内容。

韦红卫:现在的猴鼓舞已经简化了许多,严格来说猴鼓舞的主要道具有:红头巾、红道袍各七套,猴面三具。皮鼓一面,铜鼓二面,竹竿两根以上,罗汉面具两具以上。跳“猴鼓舞”的时候,一般要求5人或者7人,一面皮鼓和两面铜鼓分别呈三角形摆设,锣鼓要挂在离地面1.5米至1.6米的木架上,跳“猴舞”的人戴着猴面,穿猴衣,两手分别拿着鼓棍在皮鼓前,摸仿着猴子的神态和动作,边击鼓边跳叫“严铃”(汉译音)。打铜鼓的人带着罗汉面,穿着长衫,他们左右手各拿一根木制鼓棍,表演时左手鼓棒击打鼓边,发出“且”音,右手鼓棒击打鼓面中心,发出“冬”音,两手配合使用,叫“严壮”(汉译音)。在锣鼓围成的三角形之间,每两人做一对,有两人或者四人,他们手中分别拿着大约与人同高的竹筒(花棍),两人对面站着,表演时俩人作逆时针方向原地边跳边转,竹筒时而击地,发出“冬”音,时而相互击打,发出“达”音,叫“跳聋”(汉译音)。 “严铃”、“严壮”和“跳聋”同步进行,共同发有规律的“打打冬,打打冬”的音乐声。

猴(壮语“严铃”),主要是打皮鼓。罗汉(壮语“严玲”),主要是打铜鼓。花棍舞者(壮语“严壮”),任何人都可扮演。

打皮鼓者,面戴猴面具。舞场上两个敲击皮鼓的舞者按节奏轮流以跳跃的形式伴奏击鼓,舞者时而正面交手击鼓,时而背向皮鼓反击,时而跳跃胯下点击,时而鼓棒穿腋下而过,舞姿像猴子嬉戏。花棍舞者手执花棍随着鼓点节奏,先两人一组分开舞着,绕场向击皮鼓舞者拢来,并与击皮鼓舞者交叉蹉步,边舞边击鼓,又随铜鼓、皮鼓的节奏慢慢交换舞伴。时而用花棍下端舂击地板,时而双双上下端撞击,形成了丰富的节奏,节奏变换有序,舞姿刚劲有力。舞步随旋律的弱到强、慢到快也相应由慢到快、由弱到强。

杨怀宇:刚才韦红卫老师、罗登辉老师在介绍猴鼓舞的时候都提到了铜鼓,我想请问阮馆长,铜鼓在猴鼓舞中的地位如何?猴鼓舞是否都是一种模式?

阮祖裕:我们知道,广西是壮族地区,天峨县是壮族聚居区,全县总人口近17万人,壮族人口就占了56%。龙茶村苗人长期与壮民族融合,逐步接受了壮民族铜鼓文化。坡结乡龙茶村的猴鼓舞与铜鼓有机结合,铜鼓在猴鼓舞中扮演引子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猴鼓舞的节奏随着铜鼓的节奏走。铜鼓的节奏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什么样的铜鼓节奏就有什么样的猴鼓节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猴鼓舞,可以说坡结乡龙茶村的猴鼓舞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据我了解,猴鼓舞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贵阳一带,猴鼓舞是与芦笙结合在一起的,有一鼓一笙、一鼓二笙、一鼓四笙、一鼓多笙。但是在天峨坡结乡龙茶村的猴鼓舞里面,不是一鼓,而是二鼓,没有笙,但有铜鼓。铜鼓与猴鼓舞相结合,使猴鼓舞柔性更少,气势更雄浑,仿佛战场上的战鼓,另一方面,猴鼓舞动作大开大合,极像在擂战鼓,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怀宇:既然铜鼓在猴鼓舞中有着重要作用,那么铜鼓是什么时候与猴鼓舞结合在一起的呢?

罗登辉:我们村现存一面专门用于跳猴鼓舞的铜鼓,大约有200年了,从这点来看,至少应在200年以上。

阮祖裕:据有关史料记载:苗族进入广西是在唐宋时期,在天峨、南丹有苗族生活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可见苗族接触铜鼓,受铜鼓文化影响也是较早的。至于铜鼓与猴鼓舞是什么时候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刚才韦红卫讲到,在唐朝时期,龙茶苗人就已经在天峨定居了,并且形成了苗族大寨。

杨怀宇:猴鼓舞里隐含着怎样的民族观念?

罗登辉:猴鼓舞都是在老人去世的葬礼上跳,我们族人认为老人去世后会变成猴子,这点洪水朝天的神话传说里没有讲到。

阮祖裕:我个人认为这是演化过程中的差异现象。就像小溪汇流后变成大江大河,但是基本观点是不变的。两相比较下我们发现,神话“洪水朝天”关于鼓和猴子的传说是典型的图腾信仰,而龙茶苗人关于“人是由猴子演化而来,死后转世为猴子”的观点,却显示出他们朴实的进化观。

杨怀宇:听说苗族老人去世跳猴鼓舞时,可以杀猪吃肉,但不能杀鸡,这是什么原因?

罗登辉:确实是这样的,人一去世马上就要杀猪杀牛,但是不杀鸡,主人家是不能吃肉的。一旦吃了,老人家死后就不能变成猴子了。此外,在老人的葬礼上还吹唢呐等等。

阮祖裕:作为一种文化状态,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苗人们在老人逝世时可杀猪宰牛,而绝不能杀鸡,可见“杀鸡骇猴”对苗人的深刻影响。主人家不吃肉的习俗跟汉族的习俗一致。同时,他们还相信,由铜鼓引路、猴鼓舞相伴,老人才能在逝世后得到灵魂上的安宁,而子孙后代才能兴旺。

韦红卫:猴鼓舞是苗族人在办丧事时,用来迎宾的一种仪式。凡有苗族老人逝世,苗族同胞们不是把悲痛的心情写在脸上,而是把它压在心底,在举行的祭祀活动过程中,他们不是吃斋念佛,而是杀猪宰羊,大摆筵席,不是披麻戴孝而是穿红戴绿,载歌载舞。总之,苗族人的丧悼祭祀活动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的喜庆气氛。每逢有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尤为高兴,他们好像过大年一样,不但可以穿上崭新的衣服,而且还能美美地吃上几顿好饭好菜。

杨怀宇:听了你们的描述,我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痛并快乐着”才是猴鼓舞的真谛!苗族作为少数民族,其生存十分艰难,每逝去一人都将成为这个民族之痛。因而在长期的异族斗争与融合中,苗人们只有忘却痛苦、增强信念,以一种快乐的姿态面对困境,才能实现繁衍生息,因而逐渐形成了“痛并快乐着”的心理状态。因此,就出现了龙茶苗人在老人逝世时杀猪宰牛、吃肉跳舞以示庆贺的情景。此外,还请八仙乐队奏吉祥欢快乐曲,整个葬礼上完全看不出悲伤气氛,但除葬礼外,其他祭祀和庆祝活动是不能跳猴鼓舞的,即使是葬礼上主人家也不能跳猴鼓舞。

杨怀宇:老师,对如此优秀的民族舞蹈猴鼓舞该如何传承和保护,您有什么想法?

罗登辉: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村许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挣钱,猴鼓舞怕是难以传承,所以,我召集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指点他们学习猴鼓舞。现在有好几个小伙子都会跳猴鼓舞了。

杨怀宇:请问阮馆长,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上我们还有什么措施吗?

阮祖裕:上级和县委县政府对猴鼓舞的传承和保护十分重视,我们也是采取了积极措施,如把猴鼓舞作为县民族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一项展演,培养一批猴鼓舞的传承者,此外,还精心改编猴鼓舞,在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上展演,不断发展和完善猴鼓舞。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猴鼓舞作为一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传承、丰富和发扬光大。

 

(羊狼,原名杨怀宇,系天峨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






夕林 (2013-10-18 14:34:35)

要是能听到就好了。你有他们打鼓的录音吗?

羊狼 (2013-10-21 00:13:59)

目前没有,等再跳的时候,我录音下来发到网上。谢谢夕林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关注。在中国他们沉寂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