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书评是我的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网友写的,用他的话说,他是一个在博海中默默潜水的知青,他未获赠书却仔细的看过我的《不一样的回忆》(博客上的名字)的每一篇文章,而且写出了这样深刻的有见地的书评,让我除感动之外也倍感骄傲:知青之中藏龙卧虎,才人辈出!现将他的书评发表于此,让我们跟着他的笔触去思考,去探究,为了不让文革恶梦重演,为了不让知青运动重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残存于荒野中的青春追问
作为一个在博海中默默潜水的知青,虽然我没有得到子蕴的赠书,但是却仔细看过她的《不一样的回忆》专辑中的每一篇博文。如今,欣闻她已将这些回忆编纂成书,并在网友,特别是老知青中获得较大反响,书评纷至沓来。其中不泛出自名家之手的上乘之作,于是也忍耐不住想说上几句……
说实话,子蕴这前半生的回忆,之所以能引发我心灵深处的共鸣,首先还在于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知青经历,所不同的是她下乡时已是高中生,而我只是个小学“本科”毕业的半文盲。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我和许多“小69”同学初中三年没有摸过一天正规课本。至今仍为当时伟大领袖所冠予的“知青”称号感到羞辱或屈辱。
严格说来,“知青”,这一将来让后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名词,可以算是2000万上山下乡一代人的耻辱或不幸,而“文革”这段不堪回首的10年浩劫,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应当出现的耻辱历史。
透过子蕴的回忆,我们至今仍可以从其娓娓道来的点滴细节,身临其境感受到建国后十七年中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的快乐时光和美好幻想。子蕴曾在书中述说,她为了实现也像哥哥姐姐一样读大学的理想,而拒绝了哥哥让她读中专“邮电学校”的建议,拒绝了父亲要改变家庭知识分子的成份要她进工厂当工人的决定,并搬来班主任老师做“说客”,可见,上大学在子蕴心中是一个多么美丽和执着的理想。
仔细想来,以子蕴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态度,要实现这一愿望,应该是水到渠成之事。而这之后的青年中年子蕴,或许是一个学识渊博、颇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或许是一个才貌双全、言谈智敏的音乐家、外交官,她后来的人生画卷肯定比如今更为绚丽多彩,而她对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肯定也会比如今更为出类拔萃……
然而,黑色的命运之神偏与如梦花季的子蕴开了一个残酷无情的玩笑。这就是突如其来的文革运动对包括子蕴姑娘在内,整整一代学子读书权利的被剥夺!子蕴在《最后一课》中曾有这样述说:
“一九六六年七月里一天的早晨,我们正在上化学课,化学老师叫陈广俊,是个五十岁上下的老头,北京市一级教师。忽然间校园里乱了起来,学生们冲出教室大喊大叫,据说有人给校长贴大字报了。我们班也乱了,有人站起来好奇的往外看, 陈老师大声说:同学们请安静’,安心听讲,不要受外面干扰!我们听话的坐下来,听完了此生中的最后一堂课......”
子蕴在书中痛心疾首的写道:“谁会想到这竟是此生纯洁美好生活的结束?谁会想到曾经那么团结和睦亲如姐妹的班集体从此分崩离析天各一方?谁会想到小小年纪的我们,将经历一场人类文明的浩劫?谁会想到我们的生活和命运,从此发生了逆转向着不可知的未来走去……十七八年后,当我们重新又走进学校,曾经风华正茂的女孩子们不见了,成了历经苦难和沧桑的中年妇女……”
用子蕴的说法是:“新中国在走过了十七年的春天以后,严冬来临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天来得这样快这样突然这样让人猝不及防,工厂停工了,学校停课了,除中央以外,各级政府瘫痪了,成千上万的人涌上街头,没有了法律,没有了秩序,没有了良知,中国从此陷入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内哄,彼此打压,迫害,抄家,没收和侵占财产……人的恶劣本性:嫉妒,仇恨,贪婪,凶残,自私,伪善都被惯以革命的外衣合法的表现出来。一时间人们失去了尊严,失去了保护,失去了房屋,失去了财产继而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丈夫妻子,失去了儿女,直至失去自由和生命。天下大乱了……”
可怜的子蕴姑娘命运,就这样与共和国亿万百姓所经受的惨痛浩劫纠结在一起,不仅注定了她想上大学的美梦从此灰飞烟灭,而且她的美好青春也将被抛弃荒野,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苦度十年……
虽然她在叙述上山下乡的经历中,有意无意地略去了许多知青苦难劳作和生活的陈述,甚至还特意着重讲述了她在苦难中是如何地表现乐观豁达,幽默地调侃说自己的际遇是“不幸中的万幸”。但作为同期上山下乡知青的我,还是能从她刚到连队初夜,与一群女孩子歇斯底里般的嚎啕大哭中,感受到那种被剥夺了大学梦想的心灵创痛。
尽管现在很多知青兄弟姐妹在回忆往事时,都极力要用“青春无悔”、“宝贵财富”等等词句来装璜上山下乡的那段苦难岁月,以期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在子孙后代叩拜时有一段英雄史诗般的辉煌。但我敢赌上人生一万年的光阴,倘若灵魂和良知不灭,每一个因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而被冷酷剥夺读书梦想的知青,内心深处这种被屈辱绞碎的创痛,都将会永存心底而挥之不去......
试问,古今中外,有哪一个民族如此疯狂,让千百万子孙中断学业,去参与个人权力的争斗?又有哪一个国家如此荒唐,让千百万学子荒废青春,去接受所谓近乎愚昧的再教育?而且狂热地折腾了整整10年!人生最为宝贵的青春,竟成了丑陋政治争斗廉价的殉葬品。当整个世界都在争先恐后地向新科技现代化高歌猛进时,我们这一群在当时最有知识、最为活跃的生产力,却不得不困顿于天南海北荒野,为返城望眼欲穿的苦苦煎熬挣扎.....
子蕴说,她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然而,正是因为共和国失去或者说是浪费了我们这代人青春,使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步履停滞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永远不能弥补,也不能饶恕的罪过。不信,请各位仔细审视子蕴走过的足迹,品味子蕴述说的故事,你就能隐约听到那悲愤于荒野中的青春追问。而随着人类文明的推移,我们这一代人被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野蛮挥霍的青春追问,必将会发出更为沉痛的历史回音!
子蕴这部《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还有一个令人震颤的看点,就是在于细微之处的述说,揭示了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家庭亲情的撕裂或伤害。她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说:
“六八年的一天,弟弟回家说他要上山下乡了去北大荒。让母亲给他买个箱子。母亲说,咱家就剩你们俩了谁也不许去。那时姐姐大学毕业己分配到河北三河燕郊中学任教,哥哥大学毕业分配到辽宁阜新电子管厂当技术员。而父亲若干年来一直在外地。我出于私心对母亲说,反正一家只能留一个子女,弟弟不去我也得去。母亲为了留下我,只好同意弟弟下乡了。但是弟弟一上火车母亲就后悔了,而我也为自己的私心为这句话付出了代价。母亲天天埋怨我‘如果不是你说这句话,我根本不会让小弟下乡!’从此我陷入了良心责备和无尽的悔恨中。那时弟弟也就十六七岁,在兵团农业连受了很多苦,他个子小身体单薄,扛着装满粮食的一百十斤重的麻袋上跳板,往高高的粮囤里倒,超负荷的劳动真是可以瞬间要了他的小命。面对母亲的无休止的埋怨和责骂我先后两次和母亲大吵后冲出家门想报名到云南……”
子蕴坦率的告诉了我们,她的下乡不是自愿的,而弟弟的下乡也是出于子蕴的“私心”,当属无奈之举。最让人痛心的是,母女为此反目,亲情为此淡然……而当时子蕴的母亲,面对丈夫和一双儿女已经身在外地,是绝对不舍得将两个正在读中学的儿女送去上山下乡的?!但迫于“极左大气候”的威逼,为了留下女儿,她不得不将小儿子送走。但随之而来的思念,使她将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怨愤不满情绪,都发泄给了身边唯一的女儿子蕴。结果子蕴赌气走后,六口之家只剩下她孤独的守着“曾经充满四个儿女欢声笑语”的三间大房子……此情此景,谁能不同情这位母亲,谁能不为这位母亲的痛苦流泪?!
这就是有悖于人伦亲情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真实缩影。我们不难想象,在当时锣鼓喧天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有多少个类似亲情撕裂的故事对千万个家庭,对千万个母亲,对千万个知青的伤害?更不难想象,在后来长达10年的岁月蹉跎中,又有多少个家庭、家长为饱受劳作生活之苦,甚至饱受欺凌屈辱的知青子女终日担惊受怕,四处奔波救助于人……
后来,当我们也为人父或为人母之时,我们更为理解了父母当年那种对远在荒野农村农场知青子女的牵挂,也真正理解了上山下乡运动“四个不满意”的深切内涵。试想,这样一个撕裂亲情,痛失民心的上山下乡运动怎能够修得成“正果”?它引发的必定是千百万个家庭焦虑不安和社会各阶层动荡。而再后来,成千上万的知青以种种方式和手段逃亡回城,甚至不惜以死抗争,其实,都可以在子蕴上山下乡经历的述说中找到起因或注解。
子蕴一波三折的恋爱经过,也是她人生回忆中的一大亮点。许多网友将其与《山楂树之恋》相比,甚至认为情节更为凄美动人。但我在阅读这段爱情故事时,看到的却是极左恐怖政治对人性、对爱情的扭曲和压抑。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我难忘:
“弟弟返城以后,D到佳木斯开会,他急于见到我,在佳木斯打电话,告诉我要到团里看我,我怕领导和同事知道,影响自己“进步”,虽然几年没见面很想见他,却坚决不同意他来团里。D不甘心,最后坐火车到了七台河,提出要么到团里来,要么我请假到七台河去找他,而我却再次违心的拒绝了他。我记得他电话打到政治处总机,那是个夜晚,总机班值班的接线员,如果我没记错应该姓蒋。她慌慌张张叫我去值班室接电话,自然她也就知道了这个秘密,当我再次拒绝D来团看我的要求,D失望的挂断了电话,我则趴在桌上哇哇大哭,为自己的无情无义,为自己的虚伪,为自己的无可奈何伤心不已……
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子蕴姑娘这样“很想见他,却坚决不同意他来团里”的违心绝情举动,简直不可理喻。然而,对于当年曾在兵团生活的知青却是屡见不鲜的事例。因为在当时那种令人窒息极左高压政策下,别说是与一个出身反动军官的黑五类子女谈恋爱,就是正常的异性朋友交往,稍为有多一些亲密的举动,就会招来管束甚至批斗之灾。更何况身在政治处,为保全“职位”,怕影响“进步”的子蕴姑娘。
然而,即便是如此的“铁石心肠”将心上人拒之门外,即便是处处“小心翼翼”地表现自己,10年的上山下乡磨难中,子蕴姑娘仍然难以迈进党组织的大门。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极左绳索,对人性的束缚和苛刻是如何之多了。虽然,“爱情至上”的子蕴姑娘最终还是战胜了重重“艰难困苦”,与D在北大荒成就了团圆的结局。但是这段“凄美”的故事,却让我想起了当年许多耳闻目睹的知青爱恋,因为经受不住这种极左政策的恐吓和阻挠,而不得不中途夭折分手,甚至酿成许多自杀寻短的悲剧?!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那一代知青的悲哀,也是整个民族青春的悲哀!
当我们从子蕴的回忆中,看到她与D,这样一对正值青春情侣的恋爱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如此困苦,甚至如此揪心,我们更有理由摒弃和埋葬那样卑鄙无耻的极左年代。因为一个没有恋爱自由的时代,是苍白失血,没有青春色彩的时代,永远不值得歌颂和向往!
子蕴人生中最为让人怜悯同情的岁月,就是当知青返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之时,她称自己“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卷了回来”,在京城谋求生计的那段时间。一个两手空空的年青少妇,拖着一个三岁的儿子,自己又没有经济收入,为了生存,只好东奔西撞的到处找工作谋职业,她帮派出所抄写户籍册,帮街道出黑板报,在图书馆里当临时工,一天只有8角钱的收入……
更让人愤愤不平的是,当后来好不容易在药店找到了一份所谓“正式工作”时,可一个月只有22元钱工资,得从当学徒工开始。也就是说,此前子蕴的十年农场“工龄”在当时都复归于零。这样明显的歧视回城知青,无视于他们抛洒在荒野青春的政策,当时曾给许多知青,也包括本人的心灵造成过“二次伤害”。有的人甚至因为难找工作羞愧地走上了绝路……
值得敬佩的是,勇敢的子蕴毫不忌讳地向世人讲述了她当时真实的遭遇和窘境,让许多人们再一次看到了回城知青群体那段苦涩拼搏情景的回放。由此不能不让许多读者与她一起心酸落泪,一起风雨如晦地伴她前行,直到她人生出现重大转机,成为国家机关干部,事业有成、生活稳定,方才心情释然。这份难得的真诚和坦然,恐怕也是子蕴的《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魅力所在吧?
读了子蕴的这部半生回忆,我们还可以鲜活地领悟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道理。国乱则民苦,国泰则民安。作为曾经跨越文革那段岁月的知青或国人,为了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在风和日丽的岁月中,演绎着我们不曾绽放的绚丽青春,享受着我们不曾拥有的浪漫爱情,我们实在很有必要不加粉饰地将那段残存于荒野的青春留存于世,这,也许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眷恋和爱抚。
谢谢你!子蕴......
一位和你有同样经历的同时代人
梅子 (2013-09-09 20:46:03) |
子蕴,这篇书评怎么没有与前面的链接? 这是一个真正的知青的真实感受!其读得很细致,分析得非常透彻到位。 |
天地一弘 (2013-09-09 23:46:58) |
谢谢好文分享! |
子蕴 (2013-09-10 08:42:41) |
怎么链接?我从开始发评论都没做链接啊?教教我,梅子! |
子蕴 (2013-09-10 08:43:15) |
问好! |
梅子 (2013-09-10 12:18:20) |
你原来发的评论都有编号,我以为你是个系列,可是这篇没有编号。 你可以请阿朵给你做个系列,那样就把这些串起来了。 |
阿尧 (2013-09-10 16:02:56) |
前些天看到子蕴担心自己的回忆与文轩气氛不符。我想告诉子蕴,尽管我不是你的同龄人,但你在文轩的每一篇我都读了,读了上篇期待着下一篇,喜欢你文中的真实和反思。 |
海云 (2013-09-11 02:05:26) |
这些书评都写得很好很用心。 |
子蕴 (2013-09-11 23:41:26) |
明白,忙乱得忘了,赶紧改。谢谢你梅子。 |
子蕴 (2013-09-11 23:44:55) |
你们愿意看我真高兴,我会继续努力,祝福你们开心快乐。 |
春阳 (2013-09-12 22:15:35) |
这一篇是真正的, 发自内心的呐喊。 |
子蕴 (2013-09-13 06:08:33) |
是我们一代人的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