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城人生

 

        有一些我尤其喜欢的片子,自己可以一遍一遍反复看,但是就是不敢动笔评说。因为觉得它们实在太了不起了,让我一说,肯定词不达意,会伤害了影片本来的魅力。可是,又真有些不吐不快。拉斯·冯·特里尔(Lars von Trier)的《狗城》(Dogville)就是其中的一部。

 

 

影坛怪杰特里尔

 

 

        不知道丹麦人是不是都像他,特里尔的一身傲骨特别不一般。世界上专爱随大流的导演们(当然包括后期的张大导艺谋)都把好莱坞顶在头上,亦步亦趋,偏偏一个电影小国丹麦不买这个帐。这种傲慢是有道理的,因为那里有一批真把电影当事业的高水平的导演,特里尔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代表。

 

        19953月,由他和另外三位导演共同发出的“多格玛95宣言”(DOGMA 95),向日新月异的电影拍摄方法提出了彻底的挑战。他们相继推出的作品,以著名的“多格玛十戒”为准绳,主动放弃现代技术提供的一切优越条件,以看似“原始”的拍摄手段,注重影片的内容和故事本身的质量。这批作品,几乎无一例外,以它们惊心动魄的力量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构成了电影史上的一段辉煌,也成了世界各国年轻影人们纷纷效法的榜样。

 

        在大家都以为这种反叛已经走到头儿了的时候,特里尔早主动告别了“多格玛”,又向更新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境界迈了一步。这就是2003年出品的片长达三小时的《狗城》。早在影片拍摄阶段,就听说了它没有任何布景装置,街道、房间都是靠划在地上的粉笔线来标明的,门窗都是虚设的,一切都靠演员的手势完成,等等。那时产生的对影片的期待,还多是对它全新形式的一种好奇,看他这回能把电影“玩儿”到什么地步。到了坐下来看片子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了,电影的形式真的不过仅仅是一种形式,特里尔就是特里尔,不让你有一个全身心的大震惊,他就不是他了。

 

 

深刻的故事其实都很简单

 

 

        与“多格玛”对影片贴近真实的追求恰恰相反,《狗城》把生活彻底搬进了人工搭设的摄影棚。(这里可以看出特里尔是怎样在敢于“否定自我”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全片分为一个前言和九个章节,倒更像是一部舞台剧。看“前言”的时候,观众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为如此“出格”的样式还很少见过。特里尔说:“有人觉得《狗城》不是电影,让我怎么说呢?或许他有些道理,但我又永远不会认为,我的影片是‘反电影’的。”

 

        有朋友跟我讨论电影,提到《狗城》,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就是“真不好看”,原因很简单:他被特里尔的新形式吓住了,只看了个开头,进不了戏,便提前退了场。接下来,我想用“深刻”这个词提醒他真的是错过了什么,他反倒不以为然地说:“我就怕看‘深刻’的东西。” 他的逻辑很清楚,所谓深刻的东西一定错综复杂,让人费解吃力。

         《狗城》的故事实在很简单,讲的就是一个单身女人在一个陌生小镇的一段经历。稍微细说几句的话,就是在一个深夜,远处传来几声枪响之后,一个神秘的女人,来到了叫作“狗城”的深山小镇。她的羸弱,她低声求助的哀婉,让镇上的人们一时没了主意。因为大家都是老实人,是不愿惹是生非的良民,所以,举报这个一定是隐藏着什么黑暗背景的女人,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可是,大家又都个个善良,都想在人为难之时帮上一把。这份心理矛盾成了对镇上人好久好久的折磨。后来,他们决定留下这个女人,要齐心协力,掩护她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和睦友善、皆大欢喜的场面出现了,花开树绿,连阳光都显得那么通情达理。——别忘了这不是廉价的好莱坞,这时影片刚刚进行到中间,接下来一步一步的转折,既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

 

 

人性深处潜动的暗流

 

         人之初,性本善。这也是女人初入小镇时影片故事和人物的出发点。为了证明自己同样善良清白,女人执意要为镇上人效力,人心换人心,赢得大家的信任。可是,镇上终日辛勤的人们,一时还真想不出有什么活计一定要交给她来做。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一个黑佣说的:“一个清洁工雇用另一个清洁工?太可笑了。”这时,全镇的平民百姓,真的没有谁能想象自己会以别人的劳作为生,这和他们做人的准则、生存的理想都实在不是一码事。

         可是,随着外界风声渐紧,警察一而再再而三地到镇上来贴通缉令,女人为报答大家的庇护之恩,主动提出多干活少拿钱,恨不能一天要苦干48小时的时候,镇上的人终于慢慢尝到了生活的甜头:在享受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乐趣的同时,要挟别人、变本加厉也是很惬意的事情,而这样做,不但不用承担任何良心的指责,反而更能得到变仆为主的感觉……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小镇的人们渐渐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如果他们能冷静地面对镜子,一定不再认得里面的自己。或者,正好相反,他们正暗自庆幸上帝的恩赐,也给了他们“出人头地”的一天?

         在一种机会没有到来之前,任何设想都是苍白的;而随着机会的出现,它所能带来的改变,准确地说,是它唤醒和勾引出的、人们原先并不自觉的心底的暗流,又是谁都不可设想,不敢相信的!

 

        孤立无援的弱女子,从镇上人的帮手和朋友,渐渐沦为任人玩弄、备受凌辱的奴隶。沉闷压抑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狗城。一种“一定要发生什么了”的预感,卡在每个观众的喉咙口。

 

 

复仇并不是真正的结局

 

 

        影片最终的转折也是事先很难预料到的。联想到特里尔前两部影片描述的两个不同的悲剧女性,一个为盲目的信仰献身(《破浪》,Breaking the Waves1996),一个屈死冤狱(《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1999),现在,他终于为他手下的这第三个女性安排了与命运抗争的结局:复仇。尽管她的手段同样残忍,没有人性,但是,这时的观众居然都能产生某种同情,甚至理解,都会跟着她长出一口气。 

 

        我们伴随着这个外来女人,和她一起经历了小镇上的人和事,经历了心灵上的大起大落,临走的时候,只给小镇留下一条狗。现在,面对这条劫后余生的狗的吠叫,一连串或许是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再也躲闪不开地摆在了每个观众的面前:我们真的认识我们自己吗?我们的老实、厚道、善良,是我们的真实面目吗?它到底有多坚实的根基?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一旦有了狗城山民这样的机遇,我们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慢慢地颠倒了过去的是非,露出另一个狰狞的自我?

         《狗城》的“片尾”非常独特,绝对不可忽视。在故事结束、音乐响起、银幕上开始出现演职人员名单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拍摄自世界各地,表现贫困、战乱、痛苦和绝望的照片。与特里尔叙述故事的艺术手段不同,这些照片以它们直接来自生活的真实,把观众又带回到日常世界,不过,经过了狗城兴衰的起伏,再来看这些每天都能在报纸电视里见到的图片,似乎有一个答案在渐渐明瞭:为什么这世上总有赶不走的灾难和悲剧?到底是天之过,地之过,还是人之过?是别人之过,还是我们自身之过?!

 

 

        我有意没有多讲三个小时故事的细节,因为不想干扰大家自己欣赏影片的“乐趣”。经过开头几分钟适应的过程,您会马上深深陷入狗城的人和事,至于街道和门窗是否存在,早都不在关心的范围了。 

(2004年)






木桐白云 (2013-08-12 06:20:10)

直击心灵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共同特征。

朴康平 (2013-08-12 06:30:26)

看他的片子真的要求有坚强的神经。

天地一弘 (2013-08-12 07:13:54)

世上总有赶不走的灾难和悲剧,因为人性太贪婪。

朴康平 (2013-08-12 08:48:39)

狗城里的狗竟和人形成了对照。

夕林 (2013-08-12 16:33:21)

立意非常好!好莱坞百分之九十的大片都是商业片,文化垃圾。可惜,中国也向它学习,悲哀呀。金钱的腐蚀能力,比硫酸还强千倍!

朴康平 (2013-08-12 16:38:09)

尤其佩服丹麦这个小国,敢叫板。人家也真行啊,有一大批好导演好片子,这么说,丹麦也算“电影大国”了。

林静 (2013-08-12 21:02:38)

好莱坞的大片好多就是靠特技和大手笔,禁不起琢磨,有点像文化麦当劳。悉尼有几个小剧场,专门放各国的比较先锋的电影,不时能看到一些好作品。「狗城」没看过,看来值得一看。

抱峰 (2013-08-12 22:02:38)

写人性,人性的美与丑,是艺术的永恒的主题,母主题.人要不断完善.有出息的艺术家都如此.但要自我发现,要独特.

中国影片主要地是缺乏文化底蕴.其它国家大体这样.

是这样吗?问安!

朴康平 (2013-08-13 05:03:35)

在租光盘的店里能租到,我在墨尔本时,就推荐朋友租了一盘看,营业员马上问:“你们敢看这片子?”做好思想准备,坚持看上三个小时,足够你好好消化的!现在我就经常把盘放进去看,每次都有新收获。

朴康平 (2013-08-13 05:04:48)

说得对!问好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