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之中的那些花絮(二)


                  交流之中的那些花絮(二)


2. 中国中学生对德国市长的提问

     中国交流生们到德国后的第二天,就进行了环城游。之后,被安排参观威利希市政府办公地。

   市政府办公楼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古堡,四周小河环绕,拥有大片公园绿地。两位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亲自到门口迎接来自遥远东方的小客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市长海耶斯先生还请中国小客人参观了市政府议事大厅,同时,跟学生们进行了互动对话。

     市长是地道的小镇人,祖上是大户地主,在我们这个片区至今还有个规模不小的农庄。我们小城有不少很具特色的农庄,代表着我们这个地区的特色。市长问中国学生:“对于农庄,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中国交流生们都是初一、初二的学生,大多1213岁。他们在大城市出生、在大城市长大,对农事几乎没有感性认识。他们茫然地看着市长,没一个人站出来提问。现场气氛一时有点儿尴尬。

   在一旁担任翻译的我,连忙向市长解释:这些孩子来自大都市。市长立刻恍然,说:哦!都是阳台上长大的孩子。

   海耶斯先生是我们小城有名的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市长。几年前,曾有中国来的交换生,对市长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行为大为惊叹:   “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市长怎么可能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呢?这哪像市长啊?” 我们当地报纸在报道市长与中国学生见面的消息时,特意重点提到了见面过程中,中国学生们对市长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不解和惊讶。

   市长显然很为自己这一身体力行的环保、亲民行为而骄傲。这次,他又向学生们讲到自己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事。但这一次,却没引起中国学生的多少惊叹。倒是学生们反过来对市长的提问,让市长颇感意外。

   有位中国男生问市长:“刚才环城游的时候,我注意到,小镇的墓地就在居民区旁边,离市中心不远。难道你们不怕墓地带给你们晦气吗?”

   市长从宗教的角度,对中国学生简要讲了西方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和感觉。他还提到,他母亲两年前去世,他经常会在闲暇时,到母亲墓地去看一看,坐一坐,并送上一束鲜花,感觉母亲从未远离过他。

   “这墓地贵不贵?买块墓地要付多少钱?”中国学生接着问。

   市长回答说:“两张写字桌大小的墓地,租30年,付1300欧元。”

   中国学生立刻说:“这不贵呀。比中国便宜多了!”

   另一位男生立刻在一旁接话:“现在中国人都死不起了!”

      我没把这句话翻译给市长听。

    市长当然到最后都没闹明白:为何中国学生对环保不感兴趣,而是对墓地的位置和价钱如此感兴趣?






朴康平 (2013-08-08 17:05:18)

哈哈,尾结得精彩!

林玫phoenix (2013-08-08 22:47:15)

这都是中国的未来啊

夕林 (2013-08-09 03:32:19)

谢谢你的介绍,对德国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和美国还是一些差别的。

予微 (2013-08-09 04:48:57)

呵呵,我也感兴趣,那个墓地租30年,那么30年后会怎么处理呢?

我在美国参观了些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墓地,很美,喜欢在里面静静的坐一下,看看墓碑。

刘瑛依旧 (2013-08-09 07:06:06)

谢谢老编辑点评!

刘瑛依旧 (2013-08-09 07:09:56)

现在的孩子,也不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啊。

刘瑛依旧 (2013-08-09 07:10:38)

什么差别啊?能不能说来听听?

刘瑛依旧 (2013-08-09 07:19:17)

德国的墓地,像花圃,似公园。而且,离居民住宅区也不远,一般步行就能到达。西方人对“死”的认识和看法,跟东方人真的很不一样。

一般德国墓地都是“租赁”。10年、20年、30年不等。到年限后,就得腾出地方,给其他人,或者续租。

予微 (2013-08-16 01:33:49)

在美国的一些墓地也是在住宅区附近,很多在教堂的后面。也有一些大型的墓地,占着几个山头,像个大公园,在洛杉矶还有个著名的墓地,里面有巨大的玻璃画,是耶稣受难和最后的晚餐等,都是珍贵的艺术品,而且还有大屏幕电影。

我好奇的是,30年后,也许墓主的后人也死了,那么谁去续约或腾出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