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涩时光 二十一 展馆思绪

半涩时光

 

                                                                 

                                                      展馆思绪

 

          一夜安稳地过去,方桐醒来感觉很是舒服,浩子也醒了但躺在那里不肯动,说再眯一会儿,反正早起了也没事。磨了一阵子,方桐按捺不住就坐起来等浩子,方桐觉得起来走走也是好的,干躺着不是太无聊了吗?浩子见方桐这样也不太好意思多拖时间,只好懒洋洋地起来。

        两人到外面早点摊上买两个米饭团,边吃边走。到了展览馆一看,大门还没开,但也有几个男女青年散站在那等候。时间不长,陆续就看到熟悉的面孔了,方桐比较高兴的是看见圆月了。人真是奇怪,看到熟悉的人的眼神就是不一样,好像对方的眼睛里透露出的正是自己懂得的,可事实上眼睛还是眼睛呀根本没有什么改变,难道说这信息其实不是眼睛发出的,而是心理的作用?每个人的心理只有自己掌握,别人又怎么会知晓?不是说人心隔肚皮对面看人心不透吗?看来这很多说法还得重新审视,这里的层次太多,需要一一辨别清楚,且不管它,总之看到圆月心下也踏实不少,从金陵到上海,穿过这茫茫人海,很顺利地在这里集中,这一切对于方桐都是很新鲜的体验,人,真有意思。

圆月看见方桐自然也是愉快的,这小子也是不容易,好在也顺利地来了,没出什么意外。

看展览是需要购票的,先排队购票再排队进门,队伍排的挺长,工作人员板着个脸隐隐的有些傲慢,方桐既觉得无奈又感到有些好笑,至于吗?但这就是现实,现实总是让你无奈,如同你看到熟悉的面孔却看不透他的心理一样,这就是人,这就是人群里的真实状态,人这样的高级生物在地球上的存在其实也挺滑稽的……

在漫无边际的思绪里方桐随着队伍挪进展厅,一进展厅队就没了,大家散开自由的观赏。罗丹的作品被分成两个部分,大部分是雕塑,小部分是水彩及素描手稿。雕塑里有一部分是创作小稿,这里很有看头,这些小稿展示了罗丹创作前的探索与尝试,是怎样一步步形成最后的作品的。单是巴尔扎克的小稿就有好多个,令方桐有点费解的是这些小稿大多是裸体的,全身裸着的巴尔扎克双手抱胸两腿岔开一副雄视的模样,虽然尺寸不大却很有气势,可为什么一开始考虑的时候就从裸体开始呢?如果在中国就不可能是这样的,尤其是表现一位文学家,我们怎么能让文学家全身一丝不挂呢?这岂不是一种亵渎?谁敢这样做?那真要自绝于天下了!西方真够坦荡的,能不能裸都给裸了,真的裸了才发现其实也没什么,这究竟是先进还是落后还真说不清,对于封闭中的人来说裸意味开禁,而在开放的氛围里裸得多了也就滥了。好在罗丹最终定稿是披着睡袍的形象,只露出一个大脑袋来,这样好,这样就集中了展示的重点,文学家就是靠观察与思考,而不是靠其他部位的器官。但就这样的认识也是经过很多挫折的,直到罗丹去世二十多年才被承认,世俗与真正的艺术之间的差距真是惊人!那低头沉思的思想者呢?依然在沉思,不知道他在这上海的展馆里思考什么,面对男男女女的观众,他一动不动地裸露着黝黑的全身,在低头沉思,在沉思人类的进程还是人类的罪恶?你去想吧,也许没你想的那么高远,只是摆出了这样一个姿态,罗丹高明的地方就是他把这个姿态做到极致,至于真的想什么就要靠你自己前后联系去推断了。这只是地狱之门上一尊主像,原是象征但丁的。说起这地狱之门可真是不得了,罗丹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上面了,历时三十七年,直到去世还没有全部完成。这样的作品确实就是用生命铸成的,这样的用心用力岂有不震撼的?!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基本都来了,围观的人真不少,可真的理解的能够体会到其中滋味的又能有几个?一件件令人感叹折服的作品在方桐的心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方桐觉得自己仿佛是一片树叶飘浮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几乎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存在。

有一座雕塑是裸身的男女相拥而吻,这更令方桐惊讶不已,这表明了什么?罗丹这样的顶级艺术家绝不会无缘无故地搞些莫名的东西的,何况即使是人家定制的东西他也竭力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去做的,这是极有创见并坚持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纯粹的,是值得学习的,这类人是人类的精华,那么他在这里想表明什么?仅仅是男女相悦吗?方桐陷入到苦思之中……浏览完了雕塑又怀着敬佩而好奇的心理欣赏水彩与素描,这大概是早年的习作,有的不甚完整,但也显示了极好的把控能力,方桐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在一幅幅画前驻足凝望,罗丹如果当年不改做雕塑会不会也成为大师呢……

等一路看完方桐才有些清醒过来,再注意看身边尽是不熟悉的面孔,浩子圆月他们哪去了?急忙向出口方向走,边走边寻找熟悉的身影,一直出了展厅才看到,几人都忙着在展厅外留影呢!

下午就得回去了,圆月还得与女伴一起回旅馆,方桐和浩子就直奔火车站了。方桐一路上不再说什么话,总觉得头有些沉甸甸的,眼前拥挤的路人嘈杂的声音仿佛都很遥远,一切都很飘渺,在薄纱似的蓝烟之后好像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围着围裙在工作台前对这一堆红泥在捏在挖……具体在搞什么却始终也看不清,方桐中了邪似的木呆呆地跟着浩子排队买火车票,在候车室等车,登上火车寻到座位坐下,一路咣当咣当地回金陵……

 身后有人在议论,罗丹在百十年前就已经创造了这个高度,而那个时候的中国呢?真是不敢想象!方桐一扭头,看见两女生在说话,看着很面熟,好像是美术系的,真想不到,被触动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方桐没有讲话,心却顺着女生的话题一路想下去……

 

 

 

 

 

 

                                                                           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十一点二十五






梅子 (2013-06-14 21:50:59)

同样是参观,行家与门外汉看到的完全是两码事;思想者与一般人看到的更是大相迳庭。

木桐既是搞艺术的,也是思想家,逐字逐句慢慢读你的文章,收获多多。

木桐白云 (2013-06-14 22:07:13)

谢谢你一早就来看我这个,我哪是什么家,就是喜欢瞎想,大家不反感我就偷着乐了。

春山如笑 (2013-06-14 23:56:09)

原来"思想者"是根据但丁的地狱之门而作,跟着你学到了以前不会去注意的知识。只知道这件作品有名。还有巴尔扎克雕塑的过程,也是自己不知道的。

很喜欢这一章。谢谢你精细的人物描述,让人感到自己也站在那里目睹那些雕塑。

木桐白云 (2013-06-15 00:42:26)

这地狱之门就是来自但丁的《神曲》,罗丹让它形象化了,我这里实际有一点调侃,呵呵。

林静 (2013-06-15 04:53:06)

这一章都是我不熟悉的。我对雕塑最没感觉,只觉得雕得逼真就好,至于创作的思路和理念,不曾花心思去理解。你这么一讲我以后看雕塑展览会更用心。

木桐白云 (2013-06-15 05:07:59)

罗丹认为人的情感与思考一定会在身体上有相应的反映,所以他十分精细地捕捉身体的微妙变化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内涵,这就使他的作品与一般的艺术家的作品有了云泥之差,同样是裸体,有的能给人纯洁的美感,有的只能是低俗的裸露。

予微 (2013-06-15 17:30:03)

跟着梅子姐和林静认真的读,想到是下次有机会,要请木桐老师带我们参观美术馆。

记得刚来美国不久,母亲来访,去参观博物馆时,专门指给我去看这雕塑(复制品),让我这从封闭之地来的人,去体会自然裸露之性美,而非淫。

木桐白云 (2013-06-15 21:32:55)

现在国内高中的艺术修养课与体育课一样待遇,审美是必须的,我们的教育太过功利,当然这也由生产力决定的,活着不懂一定的审美,生活的质量就失去了一半。

绿岛阳光 (2013-06-16 14:16:28)

木桐写的真好,还很有思想,艺术视觉敏锐。

木桐白云 (2013-06-16 21:23:32)

谢谢绿岛,你这样肯定就是我的动力。

仲夏百合 (2013-06-21 03:20:46)

看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中规中矩。那年回国, 看到一位农民雕塑家的展览, 是以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的。下面是其中一个作品【豆】。 我是外行看热闹, 觉得耳目一新。 不知木桐老师对这样的作品怎样看。

木桐白云 (2013-06-21 04:12:25)

现代社会的发展常把艺术划分为学院派和民间派,学院派出来的东西结构严谨主题严肃,类似美声唱法一样,这类东西自有可取之处,但如同学术论文一般,严谨有余趣味不足,能满足少部分人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民间的东西因为来自生活本身,思想性考虑甚少,但细节生动形象夸张,如同通俗唱法,能够使你眼前一亮,发出会心的笑,像是一个笑话也像一篇生活散文,突出了动人之处,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这样比较起来,一个注重内涵思想一个注重生活趣味,事实上我们都需要,但欣赏非学院派的东西真是轻松啊,就如你所拍的这个,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一笑,这就够了。